12月7日 18:00 百老匯電影中心
黃精甫曾是本地一位力捧的導演,當年獨立電影〈福伯〉以近乎紀錄片形式描寫殮房法醫的故事,成績超卓令他一嗚驚人,更因此而獲得大卡士支持拍下了〈江湖〉和〈阿嫂〉兩片,成績更加一嗚「驚」人令他消聲匿跡。事隔幾年,黃精甫終能重出江湖,再次拍出一部擁有強烈風格和故事極端的驚慄片。〈復仇者之死〉有著麥浚龍之原創故事,在劇力上率先達到了追看之效,起碼不如黃導的前兩部作品般,風格強烈得昏了頭,本片背後的意識也相當大膽。電影的題材於本地創作而言確實偏鋒大膽,惜劇情上仍有甚多漏動和解釋不清,電影風格獨特之外看來黃精甫仍需多加留意於劇本上的雕琢。
警告:下文含有本片部份重要劇情,請讀者留意。
市內發生多宗孕婦兇殺案,死者均被剖腹強行取走嬰兒致死,警察調查途中拘捕了疑案陳杰,一口咬定他於多宗兇殺案有關。誰知,市內同時又發生另一宗剖腹產子案,傷者是一名智障少女張穎,令案情更添疑點。警局內,陳杰被一眾警員以暴力迫供,原來眾人的關係千絲萬縷,陳杰回憶起當日他與張穎相知相遇的過程,憶起昔日二人在警局內所遭遇的悲劇,促使他產生強烈的復仇心理...
一個剛剛萌芽的純愛戀曲竟落得如此收場,過程充滿悲劇色彩
〈復仇者之死〉的故事感覺極其悲涼,原本是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,竟然演變至一個極端的復仇故事,案中有案的過程充滿懸念,以章節式手法插敘,令情節倍添起伏。殘暴的仇殺故事與溫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並列而行,兩個截然不同的調子混合起來,效果漸漸融為一體,致使情景交融,把那種復仇快感解釋得乾淨利落,兩個時空巧妙地串合更見劇力之鋪張。插敘形式之敘事手法讓故事充滿著懸疑味道,即使案情明朗仍想知道故事將如何收結,大大加強了電影的娛樂性。全片的黑暗氣氛濃厚,黃精甫一貫調子灰沉的手法仍讓全片維持著一個沉鬱的氣氛,感覺悲涼沉重,這種導演所擅長之風格套用於電影之中,也能產生強烈的化學作用。
本片雖然標榜著三級電影,於血腥場面並不如本年度另一部血腥之作〈維多利亞臺號〉,幾場剖腹戲份均徒有氣氛而殺戮場面只是輕輕帶過,最暴力的場面反而是片中一場迫供戲,如觀眾欲求刺激快感,可能會帶點失望。〈復仇者之死〉當中最具爭議性的一幕,相信是執法人員對少女作出性侵犯之一幕,不過該段亦已被電檢作「清理」,我覺得是要保持執法人員形象多於意識上之問題。
故事發展下去難免流於誇張失實,令人失望
〈復仇者之死〉對比起黃精甫的前作,賣弄風格之感覺已減至最低,可是全片重風格之外卻沒有好好留意劇情發展,當故事發展至末段竟然完全達不到那種為求復仇,不惜一切的爆炸力,故事只有一味鋪排一個玩味甚濃的結局,令局部劇情拖得太長,於重要的轉折場面卻又沒有好好交代,令劇情變得漏動處處。故事為求製造迫力,妄顧警隊的內部行政,亦把警力完全低估,把一切事情變得理所當然,特別是末段的連番轉折。劇本對男主角陳杰這個中心角色亦只塑造了形象,卻徒有好好描寫他的內心世界,行兇背後的手法和思維都缺乏交代。
當故事發展到一個最悲劇的地步,劇本竟然完全沒有好好交代陳杰的轉變,只是把角色神化,用意在轉折到一個甚有宗教色彩的收結,過程突兀之餘,更把前段苦心經營的悲情兇案盡數破壞,整件案件變得虎頭蛇尾,對善惡復仇的探討,談不上有弦外之音,反而變得平平無奇,浪費了一個很大膽的故事題材。
全片九成時間都穿上密實衣服的蒼井空,不拍AV仍是一個好戲之人,希望她轉型成功
演員方面,兩位主要演員皆演得非常傳神,是本片很出色的一環。極具話題性的人氣女優蒼井空於片中演出一個純情的智障少女,完全演活了那種楚楚可憐且無辜的感覺。遺憾是基於劇本所限,未能看到她演出遭逢劇變後的內心轉折。她在片中演出大膽和性感場面自然是完全沒難度,但男觀眾欲看她在此方面的演出,卻倒不如看自己的「珍藏」更好了。男主角麥浚龍則從頭帶到尾,其本身的形象已跟片中殺手的形象切合,說服力率先提高,當中他演出那些充滿仇恨的銳利眼神,更是叫人不寒而慄。片中,他同時亦要演出一個深情浪子的角色,兩個極端性格皆演得甚有層次,在如此偏鋒的電影中確實作出了一回成功的演出。
總的而言,〈復仇者之死〉故事上大膽創新,拍出了一個本地創作中稀有的偏鋒題材,把一段純愛故事經命運之擺佈後,轉折到一個驚心殘酷的復仇故事,從中再借題諷刺執法機關和宗教事務上之虛偽,似乎食正近年很流行的新聞話題。當中黃精甫繼續一貫其獨特風格,以冷峻悲涼的鏡頭拍出一個調子沉重的故事,過程帶有濃烈的懸疑味道,章節插敘式敘事更令追看意慾大增。以本地創作而言,這類冷門題材未必人人受落,但至少可見本地原創故事之多樣性,仍是值得鼓勵。可惜故事發展下去開始變得過火,為求遷就風格而妄顧劇情發展之邏輯,即使結局的處理有多震撼仍無補於事,回歸到黃精甫前兩部作品重風格而輕劇情的手法,變得虎頭蛇尾,略嫌失望。
Rating:75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