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火星任務(首映場):Ridley Scott終再創科幻經典了

英文片名:The Martian

Ridley Scott近年幾乎已成了「伏片」的保證,從一個著名的商業大導走至如斯田地,也真令人嘆息。多年沒見佳作的他,終於拍出了這部出色的《火星任務》,甚至不難成為科幻新經典,可說是一雪前恥,相信亦為隨後的《普羅米修斯》續集(或真正的《異形前傳》?)打下了一支強心針。故事講述一個太空人被遺留在火星上,必需利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去等待救援,就有如《劫後餘生》的太空版,或《引力邊緣》的「漫長」版。《火星任務》一如《珠峰浩劫》,若抱觀能刺激心態來看準會失望,但全片單靠文戲及Matt Damon的獨腳戲、連串層出不窮的意外,多次讓主角的處境陷入了絕境邊緣,一樣叫觀眾在兩半個小時內屏息以待。若非對科學有深入認識者,片中的理論未必能完全明白,Ridley Scott也有能以壯麗的影像來帶動追看性,把艱深的理論形象化,伴著主角絕處逢生,一切情節看來更覺「似層層」,有如一個「真人真事改篇」故事般的實感。《火星任務》大量浩瀚大場面竟不設IMAX版是一大可惜,尤其最後30分鐘的緊湊迫力,當能比得上《引力邊緣》。或許這樣說,近幾年的科幻經典於2013年有《引力邊緣》、2014年有《星際啟示錄》、2015年則有這部《火星任務》了。

 

Mark與隊員於火星上執行任務途中遇上意外,太空船並迫離開,隊員誤以為Mark意外身亡,把他遺留於火星之上。大難不死的Mark並沒有放棄,於火星之上運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奮力求存,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。與此同時,地球上的太空總署成員亦要努力地急謀對策,否則Mark將會因缺水缺糧而死...

 

《火星任務》大量極艱深的理論,看不明白是正常的,導演那形象化的處理,將會令觀眾輕易信服:「你話係就係啦!」 
故事其實真有點像《引力邊緣》,只是《火星任務》不如《引》片般以超密集動作場面來製造刺激,反是以大量文戲及科學理論去鋪排這個絕境求生的故事。有別於流落荒島的故事,要談一個人類流落於星球,縱同是「獨腳戲」,拍起來卻較「地球上」更困難。首先,要解決合理性上的問題。

雖然建基於原著小說上,但怎樣把那些艱深的科學理論形象化、拍得有追看意慾,還是一大考驗。Ridley Scott於《火星任務》中最成功的要素,就是把這些理論拍得一點都不沉悶外,更來得情理兼備,形象化的畫面看來好像完全可行,不難投入其中。Matt Damon的絕讚演技當然應記一功,全片不斷從地球、太空船、火星三者間交叉敘事,各個情節連環緊扣,往往一波未平、一波又起。觀眾伴著主角成功研究到某一件事、克服了一大難關後,又得馬上面臨另一回的失望、另一次的失落。那些艱深的科學理論不明白也絕不緊要,反正情節緊湊得為觀眾帶來了扣人心弦之效,過程中也不乏感人時候。

 

《火星任務》不時透過外來環境以營造主角的孤獨寂寞,直教觀眾隔著銀幕也感受到那份心理壓力
劇情大部份時間均是男主角的獨腳戲,同時亦兼寫了太空總署及其隊員急謀對策的情節,這部份亦見導演於處理大量人物與資訊上的功架。這些情節人物眾多,多回開會討論的場面更不乏唇槍舌劍時候,更充滿大量複雜的理論、喋喋不休的數字與計算。我相信未必每位觀眾都能跟得上劇情,但Ridley Scott卻駕馭得有條不紊,起碼令整件事來得「似層層」,讓觀眾信服這是有根有據的邏輯。這幾場交替敘述的對策情節,也營造得濃厚劇力,直叫觀眾喘不過氣來,仿如片中的觀眾般,屏息以待看著眾人如何把主角「帶回家」。處理文戲或是導演近年失手之處,這次足以證明他仍寶刀未老。

 

《火星任務》另一令觀眾投入的地方,也在於其營造的強烈孤寂感。有別於《劫後餘生》有個「Wilson」跟主角對話,片中的Mark幾乎全得要自言自語,對著飛行日誌說話。這位角色不單要面對極大心理壓力、外來環境的未知凶險,更有一種仿如「等死」的絕望感。驚喜在全片竟有不俗的喜劇效果,用以烘托主角那樂觀的性格,但全片同時也透過浩瀚而孤清的平原、冷冰冰的研究室,還有主角的自嘲說話,建構出一個充滿壓抑而沉鬱的環境(在《異形》系列的實力再次大派用場),同時巧妙地用上輕鬆的幽默感去淡化這種悲劇背景。在這個徹底孤立的環境下,觀眾完全代入了主角的視點中,看至末段縱不難猜到結局,也不禁為他奮力求存終至成功一刻,感動得心頭一暖。

 

欲求觀能刺激,《火星任務》以劇力懾人,特技場面或許較缺乏了。不過,這也不代表《火星任務》視覺效果遜色,縱沒每分每秒都為觀眾製造觀能刺激,其所呈現的視覺效果也相當精彩,絕不比同類電影遜色。片中大部份時間均在約旦取景,那浩瀚的火星景致又絕對能令人信以為真。此外,在NASA的協助下,外太空的畫面、太空船內的景色,拍來效果也極其壯觀,尤其是船艙內的一景一物也設想周到,幾回無重壯態的飛行畫面,確為觀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覺奇觀。
來得最後半小時的營救戲份,坦言模式與方法真有點像《引力邊緣》,但其先天營造了一種非常極端的方法,即使沒有太空員知識也深知這是瘋狂的行為。先天設計的一個絕境,讓縱明知結局如何,也投入得仿如置身於那小小的太空艙內,迫力與緊湊性同樣叫觀眾屏息。當今時今日任何古靈精怪的電影都「IMAX」下,《火星任務》竟然沒有轉製至IMAX,絕對是一大可惜。

 

據知《火星任務》原片長是245分鐘,硬生生地剪了近100分鐘至如斯片長。雖然電影過長或也添悶場,但片中有不少支線確無完善交代,那非科學理論問題,而是中段看來有點鬆散,似乎真是某些重要情節被刪掉了,令不少轉折位看來有點突兀、順理成章,如生硬地植入中方的協助、同僚對太空總署的「判亂」(放棄一人還是六人性命的抉擇未必太單薄了)等等,若多加描繪的話,效果定必更佳。

 

這或許是Matt Damon從影以來最佳演出之一,憑他的「獨腳戲」完全牽動人心
演員方面,無容置疑是Matt Damon的個人表演。有別於他在《星際啟示錄》的「特別演出」,《火星任務》再演孤獨太空人,全程由頭帶到尾,演活了主角那複雜的內心變化。片中經常穿著太空衣,加上鏡頭往往聚焦著他的面部以營造表力,他只得靠面部表情來演戲,卻完全牽動得觀眾心靈,為其喜或悲,末段那細膩的感情演繹,甚至不難賺取眼淺觀眾幾滴眼淚。

 

因此,別給Ridley Scott近年的往績所嚇怕,《火星任務》不但重展了他的功架,更為觀眾帶來了極大驚喜。於營造氣氛、劇力上絕無失手,駕馭眾多人物關係、複雜的情節上也調度自如,讓劇情連環緊扣,全片兩個半小時在動作特技場面不多下,依然戲味十足,扣人心弦。《火星任務》明顯是一個科幻故事(有沒有邏輯恕我不敢妄言),惟電影卻把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論形象化,實感充足得有如在看一個「Based on a true story」的故事,Matt Damon那情感細膩的個人表演更得應記一功。若求觀能刺激者,《火星任務》最後半小時的營救場面,緊張程度絕不遜於《引力邊緣》,欲得最佳觀影效果,即使沒有IMAX版也請找個大點的銀幕看!
Rating:90/ 100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