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文片名:The Danish Girl
一見Tom Hooper大名,我當堂嚇了一驚,差點要打退堂鼓。個人覺得他執導的《皇上無話兒》是近十年最不值的奧斯卡「最佳電影」(比《撞車》更不值),而《孤星淚》不斷肆意賣弄眾星演技,當日已看得極其反感,近年也開始被不少媒體推選為近年過譽電影之一。我知道,Tom Hooper在許多人心目中是「唔彈得」的「學院派」,但恕我未入場前一見此人執導已先有難言的反感。觀乎《丹麥女孩》全球影評一般,抱一回「觀爛潮」的心態入場,大抵零期望下,竟甚有驚喜。很多人或不屑Eddie Redmayne那「搏攞獎」的演技,這卻是繼《霍金:愛的方程式》後又一精彩演出,絕對比《復仇勇者》的Leo演得更出神入化,演其妻子的Alicia Vikander亦同樣神采飛揚,不比去年的拍檔Felicity Jones失色,單看一場演技交峰,本片已值回票價了。沒有《皇》片或《孤》片那類四平八穩的「學院派」筆風,本片的題材較為大膽,談及史上首個變性人的故事,寫其內心「醒覺」、掙扎的過程細膩迷人,而主角與妻子那段患難與共,超越了「愛情」、達至靈魂伴侶的關係也成了電影的又一靈魂所在;兩小時的電影到後段或偶有拖拉,但對比Tom Hooper超「作狀」的前兩作,即使仍有「賣弄演技」的成份,最少能融情入景,甚至愈看愈投入,也功德圓滿了。
警告:下文可能含有部份重要劇情,請讀者留意。
名畫家Einar與妻子Gerda結婚多年,生活幸福美滿,為替Gerda圓夢完成畫作,不惜化身成少女Lili作模特兒。起初,Einar對於要化成少女心感不安,沒想到作女性打扮後,內心的另一個「我」竟從此甦醒,令他發現自己錯為男兒身。為此,他開始作出女性打扮,甚至決定要把自己真正的Lili...
還記得當年《皇上無話兒》在一眾「奧斯卡前哨戰」中大熱勝出,奧斯卡前夕滿心期待入場,只覺失望透頂,乃至《孤星淚》處處放大演員演技的拍攝手法,更看得超反感。在抱著另一「學院派爛片」的心態入場竟滿有驚喜,更可說Tom Hooper終能拍一部不太「離地」的作品了。雖然片長達兩小時,但在故事設定較為充實且有趣下,看來也不覺悶場。前段鋪墊故事背景,縱有Tom Hooper那賣弄演技、華麗場景之弊病,待劇情正式進入正題後,效果就馬上大有改善了。
一個男人突然走出「易服癖」之路可能有點詭異兼嘔心,但劇本刻劃起來竟然淒美迷人,把主角的內心壓抑寫得立體傳神,甚至惹人共鳴
個人很喜歡的一個處理是,劇本既寫一個變性人的「覺醒」過程,以及一個帶點淒美的愛情故事,實與Eddie的前作《霍金:愛的方程式》遙遙呼應。先說一段「覺醒」的過程,電影的處理來得含蓄且富美感,從Einar變身成「Lili」前的悸動、接觸到女性衣物時的震撼,還有不自覺地對女性身體的執迷與幻想等(非傳統男性對女性身體產生性衝動的生理反應)。全片在美指、攝影、配樂(當然還有重點的化妝)均有極佳表現,先讓這電影來得精緻動人,烘托出故事中的動人氛圍。
普通人或覺得這是「性變態」(甚至連Einar/ Lili都有此掙扎),效果拍來卻絕不淫穢或「重口味」,完全能投入主角的視點中。初時Einar(Lili)在男性與女性之間掙扎、與男性初接觸時的欲拒還迎,在場都發出了陣陣不安的聲音,但在劇本細膩描繪下,這段走向變性人之路開始得到觀眾共鳴,乃至後來幾個重要決定,成功把Einar/ Lili對能擺脫錯配「枷鎖」的過程勾劃得刻骨銘心,令觀眾都不禁默默支持他,希望他能手術成功了。此外,我不知道這是否有醫學根據,但片初透過不孕、以「血」(月經)來暗喻Einar潛藏的女性因子,繼而透過畫作、夢境、回憶,去憶述Einar兒時早有的女性慾望、潛意識一直希望回到那個美好的年代...Tom Hopper在鋪敘有關情節可能較失色,但劇本先天處處的前呼後應,連環緊扣,直教這個較大膽的題材愈看愈有味道,絕對是入場前始料不及的。
對比同類的「易服癖」題材,我不禁想起去年「O先生」那部《女朋友的女朋友》。雖然玩味不及《女》片,但在描述變性人的心路歷程上,縱無玩味反較認真,尤其在當年的封閉社會下,這個帶點超凡的意念,就更見得主角的強烈掙扎。一如《女》片,初看這個「易服」的角色真有點嘔心,但看他從單純的「易服」走往「醒覺」,甚至決定作變性手術、與最愛的關係逆轉,又拍出了另一味道。
愛一個人就要尊重對方的決定、適時放手,說來偉大,卻未必人人做到,片中這段動人的關係,可謂彰顯了人間最偉大無私的愛
因此,片中的愛情線,亦是本片另一大可觀之處。Alicia Vikander所演的妻子Gerda戲份極多,提名卻只堪個「最佳女配角」,或許也默示了她在片中是當個默默扶持丈夫(好朋友)的賢妻(好姊妹)。妻子得悉丈夫有此「慾望」後,初時驚訝,繼而默默支持他的決定,無論對方作出任何改變、心知丈夫將會從此離開,仍風雨不改地伴他(她)走過人生最後一段路。妻子或有疲倦、崩潰、獨自垂淚的一刻,但自己作為丈夫「覺醒」的重要原因,最終也得漸接受這個殘忍而美麗的事實、適時放手正是愛情最偉大的真意,每一次的道別都深深觸動了我,彰顯了人世間一段偉大的愛情故事;哪管你有何缺憾,是男是女,最終仍不離不棄。結局的處理或操之過急、「頸巾」的暗喻也寫得太白,但這段幾乎達至「Soul-mate」的關係,已為這「變性之路」昇華至一個淒美傳說,動人感當可跟《霍金:愛的方程式》那段感情線所媲美。
Eddie Redmayne不單「扮女人」維肖維妙,他把角色內心所面對的掙扎與煎熬完全演活,是比「霍金」更大的挑戰
演員方面,Eddie Redmayne一年前幾乎「霍金上身」,入型入格的影繹,成功令他走上了影帝寶座,今回再下一城,扮演一個遊走於男女兩性之間的角色。出色的化妝下,若說他根本就是一個女生也無誇張,後天一舉手一投足的行為舉止、嫵媚的眼神,再一次讓角色「上身」。「角色扮演」以外,他演這位內心性格超複雜的角色,層次感甚至比霍金更具挑戰性,不單有大膽的裸露場面,末段幾乎令人瘋狂的內心掙扎,那希望擺脫錯配性別的熱情,演來牽動人心,圓夢以後的無憾滿足,不難賺取觀眾幾滴眼淚。
至於Alicia Vikander於《智能叛侶》的演出已夠精彩,來到本片就更令人難忘。她演活了一個男人背後的女人,面對丈夫不離不棄的愛,從甜蜜至訝異,到崩潰繼而接受,每個階段都伴著丈夫一同渡過重重難關;Alicia Vikander演來不慍不火,沒有把Eddie Redmayne的風芒蓋過,內歛而細膩的多變表情,同樣深深感動人心。兩者火花四濺的演出,成就了一對患難與共,超越了夫妻深情的愛侶了。
我相信觀眾對Tom Hooper的反應是呈兩極化的反應,有人極愛、有人極惡,我不怕再被人指罵,仍得說對《皇上無話兒》及《孤星淚》實在超失望,來到《丹麥女孩》,他終於從造作賣弄的「學院派」,拍出了一部雅俗共賞的電影了。全片或有「曬演技」的一刻,喜幸拍來可觀與追看性兼備;寫一個變性人的心路旅程,與妻子間不離不棄、患難與共的感情,拍來平衡得宜,也不乏處處可堪玩味的解讀與前呼後應,精緻的華衣艷服與場景再不止淪為肆意營造「史詩式」之感,無論視聽也完美烘托出這個淒美動人的故事。Eddie Redmayne與Alicia Vikander合作無間,幾乎可達「神級」式演技,成了電影的最強亮點,一見傾心。這段感情已超越單純夫妻關係,一段最無私的愛戀,尊重並接受對方的決定,再不捨得亦要適時放手,彰顯了人世間最偉大的愛情。天呀,一部《霍金:愛的方程式》及這部《丹麥女孩》,Eddie Redmayne都為觀眾帶來這麼一段超動人的愛戀,下回還可演甚麼?
Rating:85/ 100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jackyheimovie
旅遊專頁「有故事的旅人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