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魯克林之戀(優先場):一趟絕美的移民愛情史

布魯克林之戀

英文片名:Brooklyn

個人問題,一向都不太喜歡英國電影,還得是非帶點古典題材的愛情電影,甫開場看見「BBC Films」出品真嚇得我差點想就此閉目養神,沒想到,《布魯林克之戀》竟是一部愈看愈喜歡的作品。對比其餘一眾「奧斯卡片」,本片雖然在BAFTA奪得了「最佳英國電影」,但來到「美帝」的獎項,無論聲勢或獎項都技不如人,幾乎是奧斯卡的陪跑之作,卻是一部驚喜的水準作。的確,這是一個老掉大牙的故事,窮鄉女來到異國大都會愛上了浪漫俊男,得在愛情、事業與家庭之間作出抉擇。即使中文片名譯為「布魯克林之戀」,但「戀」並非片中的單一主線,描述女主角的成長歷程,如何擺脫家鄉封閉的枷鎖,搖身一變成為獨立的時尚女性;劇本延伸下去又沒有把她描述成高傲的形象,亦牽涉到當年新移民人在異地的思鄉之情、矛盾的身份認同問題。過程亦寫出了她與周遭角色如何互動,無論家人、上司、以至同屋,一眾女人初看幾乎「冇個好人」,隨著劇本細膩的感情轉折,竟帶出段段窩心感動的姊妹情真,足見劇本刻劃之立體。末段完結在一段絕美的首尾呼應,完美展現一個女性堅強的成長故事,情理兼備,戲味十足,與同期「女人戲」《單身又如何》相比之下,成了一個出色的示範作。

 

 

愛爾蘭少女Ellis在家鄉前路茫茫,姐姐藉教會的勢力,讓她移居到美國工作生活。從未遠遊的Ellis獨自漂洋過海,面對環境與周遭人的格格不入,令她思鄉情切,面臨崩潰。這時,她認識了意大利男孩Tony,二人很快墮入愛河。此時,Ellis卻接到家鄉一個惡耗,得馬上趕回家鄉,並與Tony暫別。回到家鄉後的Ellis一下子接受不了兩地的文化衝擊,昔日潛藏著的種種,更讓她有意逃避Tony...

 

 

就此看來,《布魯克林之戀》是一部俗套煽情的愛情故事,有著一個婆婆媽媽的背景,更得是一個英式古典愛情片格局,可真未看先打了退堂鼓。慶幸,電影雖然真的以俗套的愛情故事框框入題,後天卻貫注了更多不同的議題與支線,以烘托主角Ellis的成長故事及情路,看來竟然引人入勝,愈看愈有味道。

一個帶點俗套的愛情故事,拍來竟然不帶一絲鹽花,甚至帶點追看意慾

主線描述女主角從醜小鴨變成公主,與意大利少男之間怦然心動的情節,小情小趣,感情轉折自然流麗;女主角情竇初開的甜蜜溫馨、那些心如鹿撞的感情,不單是女主角Saoirse Ronan演得夠出色,劇本寫來也不造作難頂。一份在同類故事中擺明會「理所當然」的你追我逐,拍來充滿浪漫氣息,簡單一段少男少女最典型的愛情故事,竟不乏追看意慾,實屬難得了。

有說一個愛情故事要寫得好看,就此大團圓結局,觀感一定大降,總要出現一些三角戀、離離合合或俗套的絕症、生離死別等情節用以配襯,觀影時總覺男女主角沒可能從沒「情海翻波」,就此Happily ever after。中段一個意料之內的「分離」,縱牽涉到部份上述的情節,卻沒有大灑鹽花,女主角回鄉後所面對的文化衝擊、種種舊日情誼襲上心頭,面對家人、情路與前途既驚又怕的掙扎,寫來恰到好處,成功緊扣得觀眾心靈,又無落入典型肥皂式愛情故事中,不帶一絲拖泥帶水,帶出了戲味,又對照出一段少女成長日記,絕對是同類電影的典範之作;或難得「最佳改篇劇本」獎項,得一提名已絕對實置名歸了。

 

 

愛情線外,我更喜歡女主角的成長故事,並寫盡移民故事、人在異鄉漂泊所面對的內心糾纏。片初花了不少筆墨去描述主角是個獨立自主的少女,希望能擺脫家鄉那保守得帶點荒謬的枷鎖,排除萬難移居海外後,始發現不如人算。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但所面對的種種人和事、文化衝擊,原來也不比家鄉為好。她還得是個未經世面的黃毛丫頭,從渡輪上的無知,到大都會的工作態度(與她在家鄉的工作模式互呼應),乃至與同屋的相處關係,還有當上義工時所遇到的家鄉情...全無煽情下,刻劃出人在異鄉的思憶煎熬,同時也側寫了當年移居漂泊異鄉人的生活概況。

劇本繼而寫她如何在紐約好好活下去,無論工作或人際關係上都得要融入社會。這裡一個很有趣的情節是,片中幾乎全是「女人戲」,而主角身邊似乎每個女人都無一好人,無論是「黑面神」的上司,或是一班同屋的「八婆」,每個角色都讓女主角(以及觀眾)留下負面的印象,日子將得如何捱下去?這是劇本一個很聰明的處理,讓觀眾與主角一同經歷初到異境的難熬(異鄉人要融入當地社區的艱難)。從不同的事情與支節中,女主角與身邊人慢慢融洽,成了一對好姊妹、好朋友、好上司,這一個個「患難見真情」的情節,原來「第一印象」與那個人的「本我」實在大有不同;眾人即使戲份不多,但見主角與她們間的互動與交流,充滿火花,同時也是主角的一記成長故事。最終,她成功從鄉土少女化身成充滿都會氣息的時尚女性;在那個年代,有材便能成功,克服得初期的困惑,終有成功一刻,是愛情線以外更可觀的一環。

主線是女主角的心路歷程,實則亦勾劃一眾美國移民的漂泊故事,末段的一記首尾呼應更為神來之筆

末段描述女主角回鄉後所面對的文化衝擊、昔日感情的掙扎,過程可能略為冗長,惟這些情節寫來仍見立體,無論是生活背景,或是那些曾誤信過的愛情觸覺,用以在營造出男女主角間的情海糾紛,當然戲味十足,我更喜歡是她在細節上所面對的種種不同。無論是與家人及親友的關係、看家鄉萬事萬物的態度也從此改變,每個細微位均對照女主角在紐約曾經歷過的痛苦,是家鄉中的親朋永不明白的事情。劇本對這份愛恨交纏處理得恰到好處,並無把她描述成一個「見過世面」後高傲世態的女人,這些飽歷風霜後的成長,讓她毅然作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決定,瀟灑地不帶一絲留戀。最後於船上一記首尾呼應,更成就了一個絕美結局:這位無知少女終於長大,成了一個不甘隨波逐流,勇於踏出自己前路的時代女性。步入美國移民局與萍水相逢乘客的一段對話(同時也是自己的內心獨白),美得讓我有一刻感動。

曾有一段時間,Saoirse Ronan幾乎是「伏片代言人」,終於接得如此佳作,有提名已能當肯定了

奧斯卡強敵當前下,年紀最輕的Saoirse Ronan,多待幾年吧!當然,這也得承認,本片所寫的是一位少女的成長故事,每個場面都有她的出現,從片初鄉村少女的一臉無知,到末段充滿著女人味的成長銳變,即使沒有強烈的感情波動,一舉手一投長發揮起來都極富韻味,演繹的前後對比更充滿著層次感,亦是她從影以來最佳演出之一。未知這是否她的自喻?從當年童星出身的《愛.誘.罪》一鳴驚人後,選片愈選愈爛,到近年才漸有起色,這個Ellis的角色,大抵也告訴觀眾,她終於脫離童星之列,步向一個成熟女性的演員路了。

 

 

這或是個人偏見,我不知道有沒有觀眾跟我一樣,看見英國古典愛情電影,內心便不期「打個突」;《布魯克林之戀》可真別怕會沉悶冗長,當可放心入場。一個看似俗套煽情的故事,拍來竟充滿味道,愛情線充滿著小情小趣、末段所增添的波折也絕不拖拖拉拉。愛情線外,我更喜歡描寫女主角的成長過程,側寫美國移民所面對的種種艱難,末段一記盡在不言中的收筆,瀟灑得來又不帶一絲拖泥帶水,更來個完美的首尾呼應,結局絕對是一記神來之筆。曾有長居在外,甚至移民過的觀眾,看來定必更感共鳴。

Rating:90/ 100

 

 
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jackyheimovie

旅遊專頁「有故事的旅人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

2 Comments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