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這是百老匯院線改樣前的戲票,印象中是零二年末改的,亦是我第一張儲的九龍匯百老匯的戲票
那天全港滿座,終於找到這間戲院能覓一個座位,陰差陽錯下成了最後一次觀影了
九龍灣百老匯最後一夜,始終沒有緣份到那兒拍個照,反倒是結業後,才有時間到外觀變化不大的影藝戲院拍個照。九龍灣百老匯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,它的位置並不方便,甚至硬件設計都很有問題。最著名的時期,相信是它曾經號稱是全港戲票最便宜的戲院,以及,零三沙士時期,位處淘大重災區的它,作為一間戲院,相信它的損失是全港數一數二之大。其後雖然裝修過大堂,但內裡設施依然十年如一日,隨著MCL德福和UA MEGABOX開業,它的營運亦到盡頭的一天了。
自己對這間戲院的感覺不佳,但卻有很濃厚的感情。尤記得中五中七時期,常常往附近某兩間大型補習社補習,後來在自修室溫書的時期,在空檔休息時間,總會走到這間戲院逛逛,看看最新的預告和劇照,甚至會無聊的去「視察票房」,當然,閒日的票房大多是零觀眾的,有時候,在空洞的大堂中,永遠只有我一個人天天在遊蕩,也略感唏噓。只不過,這間戲院不經不覺也陪伴我渡過了最艱苦的歲月,沉溺在苦悶的書本中,休息的時間就是這間戲院伴著我。
九龍灣百老匯觀影的經驗其實不多,但印象也挺深。首次觀影是〈職業特工隊2〉,記得是全院滿座,印象最深刻的是預告片竟然多達七個,那時的廣告亦播了超過五分鐘,影市不算當旺,但那該是九龍灣百老匯比較風光的日子。還有一次看〈特警新人類2〉,也是全院滿座,排了三十分鐘隊,記得那年聖誕檔期對撼幾部港產片(如沒記錯是〈雷霆戰警〉和〈薰衣草〉,西片代表有〈聖誕怪傑〉),即場購票可謂一票難求,那時,也是全院滿座的。農曆新年看〈劫後餘生〉,預早兩天買票,依然是購得角落邊的一個位。
可惜,它的風光不再,近幾年的票房被附近戲院所吞搶,生意並不樂觀。那年看〈吾妻16歲〉,觀眾只得十人。即使在UA德福結業﹑UA MEGABOX和MCL德福未開業的年多空檔期,觀眾亦不多,即使最近情人節當天去看〈保持愛你〉,雖然滿座八成,但同日本片基近全港滿座,只得此銷情實在並不討好。對上一次在此戲院觀影,而又有理想觀眾,相信是〈無間道〉了,記得我在上映第三週才觀影,仍得坐第五行。此後,差不多每週都路過這戲院,無論是暑假檔期還是大時大節,票房再好也不及同期其他戲院。
其實九龍灣百老匯雖然面對一眾的競爭對手,但是它自身沒有好好改善硬件配套,得此下場似乎也是意料中事。戲院的大堂裝修了,變得摩登了,昔日那條紅紅長長的走廊,搖身一變成了百老匯院線近年的簡約和寬闊的設計,惟內裡配套卻不如旺角百老匯和荃灣百老匯般來個大翻新,依然與裝修前一樣。
九龍灣百老匯在同期的戲院中,它的座位也算多,並非一般的迷你戲院。可是,影院的設計並不符合今天戲院的趨向,座位迫﹑椅背不及頭﹑銀幕和座位距離不夠遠等等,都是要求高的觀眾致命傷。最要命的是,那年看〈劫後餘生〉,坐在最後一行,竟然聽到機房的「轟轟」聲響,非常擾人。洗手間配套亦很有問題,三個影院共用一個很小洗手間,每每遇上同時間開場的電影,莫說是女洗手間,即使是男洗手間亦擠個水洩不通。
同區的MCL德福,甚至易手前的UA德福,內部設施都肯定比九龍灣百老匯要好,加上不遠的Palace APM,九龍灣百老匯的生存空間便更少了。牛頭角下村清拆在即,相信會更少了一群固定的觀眾群,於是,它也逃不過結業的命運。
儘管我對九龍灣百老匯好感不多,畢竟陪伴我渡過不少難忘日子。結業此刻,也有點失落。
面向牛頭角道的燈箱,暫時把九龍灣百老匯的字樣遮蓋著
昔日不斷播著預告片的幾部電視已經關了,感覺很空虛
暫時排片仍以商業電影為主
Cine-Art House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名字,影迷久違了。可是看著那仍待裝修﹑空空如也的大堂,會否感到不習慣?
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九龍灣百老匯竟然會變身成影藝戲院。影藝戲院坐落灣仔區的商業區地段,吸納了不少的高檔次觀眾,最終也成了時代巨輪下的灰燼。今天影藝戲院在這區重新發展,面對已客源甚低的九龍灣百老匯原址,它又能否創出一條新血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