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屆香港亞洲電影節:自殺俱樂部 + 紀子之食桌

10月25日 19:40 & 21:30 Palace APM

 

看過園子溫〈愛之剝脫〉後,對此導演鐘情萬分,終於能夠看到他的兩部技驚四座成名作〈自殺俱樂部〉和〈紀子之食桌〉。兩部電影雖然是獨立故事,但當中偶有連貫性把它們湊合,表面談的是「自殺」和「家庭問題」,骨子裡所想表達的,卻是反思整個人生的哲學史詩。連場震撼自殺場面和疏離得不念親情的畫面固然叫人心寒,導演引領觀眾反思這些沉重的社會問題,卻現實得比畫面上的觀能刺激更令人毛骨悚然。

 

先談〈自殺俱樂部〉。某個晚上,地鐵站的繁忙時間,乘客迫滿了整個月台。一群學生談笑風生地走下月台,如同普遍學生一樣放學回家,列車來到,月台上互不相識的五十四位學生突然手拖手,輕輕鬆鬆地跳下路軌,列車輾過她們血濺身亡。事件哄動整個日本,發生了連場自殺奇案,警官調查之下發現有一個「自殺俱樂部」靠著媒體傳播自殺信息,信徒感召之下展開自殺行動。警官愈查愈可疑,終於接觸到俱樂部的「聯絡人」,卻竟然牽連自己...

 

本片最經典一幕無疑是片初的跳軌自殺場面,在觀眾還未投入電影時,先來一幕震撼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畫面,血漿有如免費大量附送已叫恐怖,一群學生視死如樂,配上詭異的音樂才叫人不寒而慄。其後的連場自殺場面,設計得沒有〈破.天慌〉般痛苦,但是甚麼跳樓吊頸等情節皆一一出現,「簡單」得來更叫人驚心動魄。十多位學生跳樓自殺一幕,是繼跳軌自殺後另一幕高潮,當觀眾完全不理解他們的自殺動機時,看似一個無厘頭的戲言竟瞬間成真,這幕也是完全挑戰觀眾的思維,把觀眾嚇個半死。
在處理畫面上的觀能刺激外,導演在本片的敘事上難免太艱辛難明,意象太多。整部〈自殺俱樂部〉其實只是導演的工具去宣揚想表達的信息,可是未免「玩得太大」漸走失控,重意象而輕劇情。雖然到最後,重點並非想表達自殺俱樂部的來龍去脈,以及一眾自殺者的心路歷程,但是我覺得電影到了末段過份集中於意象形式,只令電影變得「到喉唔到肺」。片中局部的情節更是可有可無,就如醫院遇鬼的情節,我同意導演拍得非常詭異恐怖,若本片是一部恐怖片,單是這一段已值回票價,可是,放諸在一部懸疑驚慄片中,這一段意義何在?

〈自殺俱樂部〉無疑是綽頭十足,大灑血漿挑戰社會禁忌,拍得出這種題材﹑有這種意念,我都不知園子溫是個變態佬還是天才。本片在畫面上和娛樂性上都極之精彩,在炮製血腥上也不忘大搞懸疑,查案的情節上也帶動出應有的追看性。惟本片的意象太艱深難明,觀眾在投入了那個血的境界中,有多少人散場看能夠真正去想一想片子的意思?

 

這一點,來到姊妹作〈紀子之食桌〉,我覺得問題大有改善。居於鄉間小鎮的紀子不甘苦悶,也承受不了父親的大男人主義,決定離家出走隻身來到東京,遇上了潮女上野,帶她加入了「出租家庭」的公司,治療每個寂寞家庭的內心。紀子的妹妹不久後也跟著姊姊出走加入了這公司。其時正發生連串自殺案件,其父擔心兩女加入了「自殺俱樂部」這個恐怖集團所以人間蒸發,決定到東京了解真相。某天,紀子兩姊妹接到一宗生意,來到客人家中驚見與自己家中無異,最後她們看到了自己的父親...

繼〈自殺俱樂部〉後,園子溫再以光怪陸離的社會現象,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今回以「家庭」出發,表達的信息更見有力。沒有〈自殺俱樂部〉的血花四濺,卻變成了長達兩個半小時分四章敘事的家庭與衰史(也許是四小時〈愛之剝脫〉前的試金石?),沒有極端血腥,詭異的感覺還在。兩部作品相比,〈紀之子食桌〉娛樂性無疑大減,但是戲味則很精彩。
〈紀子之食桌〉中超過80%都是主角的內心獨白,透過不同角色的視點,以獨白去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。這種獨白手法略嫌太多,但由於每個角色都在「演」不同的自己,以此手法敘事似乎又最好不過,觀眾只要給多一點耐性,我覺得那些獨白確有細嚼的味道。當然一如園子溫的作品,末段也拍出了應有的爆炸性,破碎了的家庭重聚,配合上野的回憶片段,令觀眾意識到「出租家庭」集團和「自殺俱樂部」千絲萬縷的關係,父親與兩女的漫長對峙,觀眾因為難料導演下一步出甚麼牌,這一幕也拍得充滿迫力。女主角紀子「演」得太投入不能抽離角色,對父親毫無感情,出來的效果也相當詭異。這一幕的結局下場也一如園子溫的奇幻作風,與〈愛之剝脫〉末段的「打邊爐」戲確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結局的處理,我不知道本片會否有第三部姊妹作,我覺得結局也有很深的反思空間,不過意象處理沒有〈自殺俱樂部〉的艱深難明,在處理題旨上,我覺得〈紀子之食桌〉能夠照顧普遍觀眾的需要。

看了三部園子溫的作品,我覺得導演園子溫是變態的,想得出〈愛之剝脫〉那四小時的史詩式變態純愛,也拍得出〈自殺俱樂部〉一幕幕意識詭異偏峰的自殺場面,用輕快的音樂配合一眾學生如獲解脫的笑容,齊齊跳下去,更用溫和的手法去拍〈紀子之食桌〉這種家庭意識淪亡的故事,沒有血花卻冷漠叫人毛骨悚然。

 

兩片的主題是一脈相承的,從一個自殺俱樂部,不斷問受害者(觀眾)一條問題:「Are you conneted to yourself?」「What is your role?」導演表面探討自殺和家庭的社會問題,實則談的是反思每個人存的意義。

 

在這個社會中,每一個人都演著自己的角色,無論是片中自殺會會員,還是一眾服務孤獨家庭的演員,都在演著不同的角色。你這一刻的角色是不孝女,下一個家庭的角色就是好學生,之後你可能要演別人的丈夫﹑別人的妻子,甚至要演繹尋死的少女。導演用的是意象,實際討論著我們人生的意義何在?當我們活著並不忠於自己(Conneted to myself),反而是因應著別人的要求去生存,演著一個個自己不喜歡的角色,最終壓力太大,也可能變相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裂,扭曲成畸型的社會倫理,終至自殺風氣無日無之。
導演最終並非讓觀眾知道自殺俱樂部的運作,也不用意在了解一眾自殺者背後的心理,而是想帶出這個奇怪的社會,每個人都不是因應自己所求活著,去演自己的角色(Role),因此大家都累了,人開始迷失方向,令自殺變成了一種社會風氣。我們沒可能理解片中那兩群學生何以突然興起,走向自殺之路(跳樓一幕並不血腥但意識何求震撼),或許,在這個扭曲的社會中,很多人自殺前根本都不知道自己為甚麼要自殺。
〈紀子之食桌〉的意念我挺喜歡的,起碼在兩部離經叛道的電影中,找到了一點光明處境。紀子厭惡了演一個乖乖女的角色,終於完全脫離了一個自己的角色,在「出租家人」中演著不同角色,甚至忘記了親情,她卻樂於此。她的妹妹更是轄達,離開家人離開「出租家人」,我行我路,演一個自己喜歡,忠於自己的角色。

 

「自殺」和「出租家人」是導演想表達的表層意義,當中所談的深層意義,愈想愈多反思空間。

 

演員會拍電影拍到不能抽離,我第一次看完電影不能抽離,情緒很低落。

 

畫面上我覺得〈自殺俱樂部〉較好看,但情節上我覺得〈紀子之食桌〉更有戲味。當然,到了〈愛之剝脫〉則是娛樂性和戲味兼備,達到一部經典史詩作。

當然,我覺得再多深層意義也好,大前提,導演園子溫確是變態,搞來搞去始終也想大賣詭異血腥。畫面上確能達到震撼效果,但是我覺得〈自殺俱樂部〉局部場面處理得過火,以血腥畫面去帶動電影發展,似乎有賣弄之感。
撇除這兩部電影,我覺得日本人在處理「詭異」的電影感,確是全球第一,是大賣血腥的荷里活片和擅拍陰暗恐怖鬼片的泰國也處理不來,可能日本的民族本身就有一種獨特的意識,他們的社會總是奇形怪狀,千奇百怪,於是他們的人也會做出各種詭異的事情來。〈自殺俱樂部〉從頭到尾都極其詭異,〈紀子之食桌〉在cafe的簡單幾場對話,竟然也拍得離奇詭異。

 

不過我又哀心佩服園子溫,自編自導這麼一個系列:你好野。

自殺俱樂部:3.5/ 5
紀子之食桌:4/ 5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