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丁目之黃昏:計算精準意料之內,卻不失戲味

6月23日 16:50 嘉禾旺角

一個「日本電影節」之上映,未知是否促成了嘉禾上映一眾購入了而沒有發行之日本片,其中我比較有興趣的是幾年前曾於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過的〈三丁目之黃昏〉。本片於日本奧斯卡大獲全勝,製作工整,以五十年代背景喻日本人民奮發自強,以多線性群戲敘事,拍來也不覺沉悶。雖然本片不如〈歲月神偷〉般引起港人共鳴,惟當中重現昔日日本風貌也甚有趣味,很可惜本片毫無宣傳,在港也作有限度一週上映。

 

鈴木車行的老板鈴木,與妻子和兒子前鋪後居,過著平靜的生活,只希望有天自己的車行能夠於日本成名。某天,車行來了一個實習的女生綠子,他們幾經磨擦終視她為家中一員,新年來到,卻發現綠子一個難以啟齒的秘密...倒楣作家茶川每天努力寫故事,希望透過兒童故事得到文學雜誌賞識,並得到酒館老闆娘裕美的歡心,她更因此助養一個小童。起初二人生活並不愉快,卻想不到成為他創意的靈感...

 

電影滲入了很多當時日本生活的點滴回憶,一部電視已足讓全村人樂上半天
一如本土的〈歲月神偷〉,全片的故事性不強,反而是藉著那個年代的生活點滴,勾起觀眾集體回憶之時,也藉此勉勵他們逆境自強。也許文化不同,觀看本片並沒有〈歲月神偷〉那種自然流露的感情,反而看盡全片精心計算。日本人拍此類勵志式電影從來精於計算,每個高潮每個笑位每個喊位皆充滿計算,掌握得天衣無縫,即使觀眾完全猜到了下一步出甚麼牌,依然會因著那些畫面或笑或流淚。
〈三丁目之黃昏〉的劇本看了一會其實不能料到一眾角色背後的發展﹑他們的小秘密,根本全數猜到,可是這些老套的劇情,又往往因著創作人的小聰明,拍得高潮迗起。鈴木和綠子衝突一場戲混合了劇力﹑笑位﹑感人位,就是最精彩一場戲。兩位小孩出走尋親流落街頭,過程盡數猜到,也仍禁不住流下淚來,這是本片最成功之處。全片片長超過兩小時,拍來也尚算流暢,劇情以對白為主,並沒有太多高潮起伏,卻又不見悶場。值得一提是,全片的配樂和視覺效果運用也相當精彩,近景遠觀亦虛亦實的場景和CG效果水準到家,製作非常認真,即使文化不同,也帶動到觀眾投入其中。

 

電影中刻意營造的煽情位以及結局那非常肉麻的補充,略嫌令電影扣分
電影的主線發展落於全片頭三份二之上,末段三份一則盡數發放催淚彈,煽情位一個接一個,單看在場觀眾反應,這個設計非常湊效,觀眾取紙巾之聲不絕於耳。片中戴介指那幕浪漫震撼的一幕,設計完全符合觀眾所求,是「爆淚」位的轉折點。我覺得這麼一部懷舊勵志片中,感人催情位是需要的,惟這卻是本片的部份不足,接二連三的催淚彈發放太密,漸漸變得以量取勝,當中的精準計算叫人看得不是味道。那種比韓片更密集的催淚彈,我覺得發放得略嫌過火。
結局的補充亦寫得太白,一種角色望向東京鐵塔其實非常老套,那種大日本主義精神從主角口中說出,亦見突兀,也許這種文化差異,就是本片難在港大型發行之原因。

 

〈三丁目之黃昏〉雲集了日本的級級頂級巨星,各人戲份相若,演來也恰到所需。當中最難忘是演作家的吉岡秀隆,同時要兼顧喜和悲之場面,演活了角色對事業之潦倒,以及那份奮發向上的精神,在感情上亦要兼顧與小孩和夢中情人的兩段感情線,感情一放一收掌握非常準確,末段在街上的一場個人表演足令他憑本片奪得影帝。相比起一眾老演員,堀北真希所演的鄉村女孩,發揮所對不多,可是在演繹少不更事的少女時,竟然如同白痴一樣,難以令人投入,也許此類電影還是不合演慣青春片的她。

 

〈三丁目之黃昏〉所營造出來那份逆境自強,活在當下的信念題旨非常正確,加上製作認真,難免還掃多項大獎
  總的而言,〈三丁目之黃昏〉是一部計算精準,劇本題旨非常「政治正確」的一部電影,能夠雅俗共賞,在商業角度來看,本片還是一部佳作。當然,全片過於計算地方非常著跡,末段喊位落料炮製之準確也著跡得過份顯眼,雖然牽動觀眾情緒,仍見過份濫情。全片拍來四平八穩,擺明居馬一部「攞獎戲」,那份計算未必能夠人人接受,不過也總算看得舒服自然,還是值得一看,只嘆影期有限,最後一天觀影來不及看續篇。
Rating:80/ 100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