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看了〈唐山大地震〉(優先場),作為宣傳焦點的首部華語IMAX,加上受慣香港教育制度影響,對這場地震的種種,皆有很深的認識,因此對此題材難免有點期待。當局大派紙巾予觀眾抹眼淚,能否奏效稍後另文討論,卻想在此分享一下看這場優先場的不快事,絕對可以令人從淚水變作滿腔憤怒,險些粗口橫飛。
是次優先場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一號演講廳舉行,根據過往會展舉辦優先場/首映/電影節的往續,都知道這個地方根本不適宜搞電影放映,有關當局安排之差劣亦往往令人憤怒,卻不如是次放映,無論是寰亞電影還是會展當局,簡直完全破壞了一部電影!
電影放映至末段還未出credit,是對「唐山大地震」這場歷史悲劇的一些史實補白,正片還未播放完畢,當局已把傳媒放入場,他們的攝影器材移出移入,又在台上放置訪問用的梳化,甚至蓋過了銀幕,似乎為求宣傳而不把電影放在眼內。這些滋擾過火得令人完全難以去感受這場歷史背後的傷痛,把那份「致敬」和「懷緬」的感覺一掃而空!
當局的安排失當,更令時間就是一切的香港人感到不耐煩,誤以為電影散場紛紛離場,戲院出口擠個水洩不通,熱鬧情況與正式散場無異!可是,其時電影仍在播放中!到底傳媒各界,以及那些急忙離去的香港人,懂不懂得尊重一部電影?即使觀眾可能趕時間回家﹑趕看世界盃,也能否在適當時間離去?
更要命的是,當局似乎對電影感到極不耐煩,甫最後一個鏡頭還未出credit,便燈光通明更把片尾配樂完全刪走,突兀得令我目瞪口呆。事後的發問大會更完全是「趕收工」姿態,司儀普通話水平低劣得連香港觀眾都不明白,台上嘉賓發言亦只見傳媒一味鎂光燈亂閃,騷擾得難讓觀眾聆聽。結果,發問環節不讓觀眾發問,導致零交流,結果更難以令觀眾投入整個環節之中。
幸而馮小剛導演沒有看見事件的前半部份,未知曾經狠狠批評香港觀眾水平的他,會否再次給我們一記「丟」?連在場僅餘的觀眾都發出陣陣不滿聲音,何況是導演自己的心血之作遭此無禮對待,向來敢言的馮小剛大抵都氣個翻天了。
據知寰亞電影今天一共播放了四場優先場,宣傳效用大抵仍想讓觀眾流出口碑,待電影放映正場時有助推銷,當然亦大請傳媒各界作勢宣傳,此舉在市場推廣上有正面的效用,卻完全不懂如何尊重一部電影,甚至騷擾了觀眾觀影的雅緻,這一點無疑令人相當反感。其實普遍觀眾沒有看完credit習慣也罷了,發行商和戲院完全妄顧credit的重要性也罷,都別為求「趕收場」,連一部電影未放映完都放傳媒進場。難道傳媒的照片,比觀眾的觀感更重要嗎?討論會和拍照環節難道不能分開嗎?似乎有關當局完全沒有想過這問題,如今的態度只讓人感到,發行當局覺得電影太多口水不肯完場,不耐煩地請記者進場助興一下,令全場氣氛熱鬧一點。
香港觀眾的文化水平又是另一個老毛病,也許已積蓄日久難以改變,長久在旺角百老匯﹑Palace APM等戲院的惡習,放諸在這些理應多加一點尊重的優先場或首映之中,更成香港的恥辱。永遠趕時間﹑永遠最聰明的香港人,永遠就是自以為知道哪個地方完場便離座,難道多留一分鐘便誤你終生?既然這麼趕,何必要花兩小時去看一部電影?假如大家都想欣賞電影﹑想得到娛樂的話,何不放鬆心神,欣賞至最後一刻?就今天而言,只要大會稍為「煽風點火」,觀眾在故事完結,正片還未完結時便通通離座,這種觀影態度對電影不尊重之餘,亦影響了其他在座者的觀影情緒。當然,這是他們的選擇,作為同場觀眾你不能大叫「喂,坐返低啦!」,只能默默忍受那些銀幕前的點點黑影。
很諷刺地,近年電影流行片末加插片段,甚至如〈志明與春嬌〉更把有趣的片段放遭片末,惜無人為意,紛紛在youtube找來重看。近期的〈通天奇兵〉更於指明有片末有片段看,觀眾依然走了一大半,事後又在各大社交軟件上詢問有甚麼遺留沒看。最有趣的例子是〈妄想〉,導演在電影中段加入了一點玩味,突然出現導演片字,竟然有觀眾離場,難道他不覺得電影片長少了一大截?
有過會展觀影經驗的觀眾,相信都會有各式奇式的難忘經歷,無論是電影節,還是各大首映優先場,都會被會展的安排氣得既憤怒又覺好笑,不過過份得在放映途中有如此滋擾,卻是一回罕見奇聞,完全不知所謂。我明白發行商和會展於租場時應該有時間限制,所以必需「趕收工」。但是,難道雙方不能在事先好好安排嗎?否則,好端端一回宣傳活動,反而讓觀眾感受到一回極差的觀影經驗,哪管電影多出色,最刻一刻皆無比反感。
對當局是次安排無比憤怒,對同場觀眾的反應只能深感悲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