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山大地震(優先場):一味煽情歌頌,幸演技搭救

本片雖名〈唐山大地震〉,實則涉及「唐山大地震」的篇幅不多,更不是一部災難片,當中「唐山大地震」的內容只出現於電影頭二十分鐘,其餘時間可謂完全無關。實際上,〈唐山大地震〉是一部親情片,談及親人和家之間的關係,詳細地描繪一個破碎了的家長如何從絕望中活過來,過程跨越三十多年。題旨無疑是正面且故事感人,可惜中段描寫太冗長,而且「主旋律」味道強得叫人毛骨悚然,難免令電影大減分數。

 

1976年7月28日,唐山發生了7.8級大地震。方登和方達正在家中睡覺,突然天崩地裂,把他們壓在瓦礫之中。母親元妮雖逃過大難,卻要承受沉重的抉擇,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,只能拯救兒女其中一人!危急之中她選擇了拯救方達,卻沒想過瓦礫之中的方登在昏過去之前,清楚聽見這一切。方登醒過來後,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,日漸成長;另一方面,元妮則默默養大自己的兒子方達,思念著女兒。他們從此天各一方,過著不同的生活...

 

觀眾欲看本片災難場面,相信遲十分鐘入場都會走寶。幸而那吸引觀眾入場的幾分鐘災難場面,也拍出了天崩地裂的震撼

〈唐山大地震〉被宣傳成為中國的暑期大片,亦是中國首部IMAX電影,以馮小剛名氣,本片相信不難在內地收個滿堂紅。全片談的主題是親情,從中商業化的災難場面﹑催淚彈四散的感人場面,加上當紅演技派的演技交鋒,在商業角度上,本片已先贏一仗。
本片雖然以IMAX格式澄現,並沒有太多大型災難場面,畢竟本片的重心志不在此。雖然電影的災難場面只佔約五分鐘,那些天崩地裂﹑樓宇倒塌的場面,以國片特技水準而言,也拍得極其迫真和震撼。至於災後的頹圮敗瓦,曾拍過〈集結號〉的馮小剛,在渲染出一個死城廢墟,也拍出了感覺來。

張靜初演一個只信自己的堅強女性,亦剛亦柔的感覺是她演藝生涯中另一重要角色

我看的那場優先場,主辦機構甚至大派紙巾予觀眾,大力宣傳的感人場面似乎要搾乾觀眾的眼淚。其實,電影的催淚場面確有,但在片長一百三十分鐘的電影中,真正的感人地方只集中於末段三個家庭重疊後的場面。劇情慢慢堆積動人場面,加上那些催淚得過份的煽情配樂,觀眾無不動容。全片亦沒有刻意營造感人位,故事的感人之處皆聚焦於末段二十分鐘,實際的催淚元素並沒有想像中多,大概也只能作宣傳之用。
值得一讚是一眾演員完全入戲,精彩得嘆為觀止的完美演出。內地演員徐帆的全情投入,由頭帶到尾,演繹一個重視家庭的堅強女性,獨自養大兒子,亦對過去充滿愧疚,角色佔戲不少,演來不慍不火,收放自如。末段一場母女重遇之戲份,從廚房中強裝鎮定演變自遇見女兒時的激動,即使要哭也哭不出來,她對女兒百感交集之情完全活靈活現,是一場精彩的表演。要一場完美表演,對手也很重要。近年於中港電影曝光率極高的張靜初,一直用心演出卻只乏肯定。今回在〈唐山大地震〉中再次發揮其精湛演技,母女相遇一場戲與徐帆演技比拼不在話下,於全片佔戲最多的她,從頭到尾都演繹出主角方登的堅強性格,那份執著和自信的感覺演得充滿信心。當然,末段她和眾演員的對手戲,眼淚隨時發放,那種分隔已久的愧疚和思念,絕對令觀眾動容。陳道明演方登的養父,不知何故只歸納作「特別演出」,他雖然戲份不及兩位女主角,演一個對養女愛護有加的慈父,與方登久別重逄後爭執一幕,亦完全是他的個人表演。值得一提是片中演方登兒時的小女孩,幾個鏡頭卻表現了小孩面對遭逢巨變時所遇到的無奈。

 

對於親情的描述,劇本本身著筆甚深,縱使劇情東拉西扯,眾角色緊守著的那份骨肉親情,仍寫出了感覺

〈唐山大地震〉在展現家和親情的概念上,下筆甚深,藉著上一代和下一代三個家庭的故事,勾劃出天崩地裂後,時而世易,「家」的觀念雖然改變,然則骨肉親情卻永遠不變。本片的劇本寫得不俗,多場戲只側寫幾位角色的內心性格,卻立體了他們的個性,社會轉變,人的價值觀念也隨之而動搖,惟當中的親情永遠不變。方達雖然反叛,但始終顧家,片中多次提到母親是自己的恩人,念及母親的生活和寂寞,甚至有違妻子旨意也要為母親安排最好的生活。反觀方登一直受到童年陰影所影響,自力更生,明白生命的可貴和子女的骨肉親情是非常重要,可是她作為別人的養女,有著一種「身份認同」的問題,對家的觀念反而不及方達。這種對比描寫得很精彩,背後所蘊含的意義也充滿反思空間,電影中段藉著再一次大災難,喚醒了方達和方登對「情」的觸覺,甘願前往災區,重疊了他們的人生,更是傳統中國思想對「情」的最好一個表達方法。電影藉著方登於電視中看見災難發生時的反應,便簡單地帶出了這種思想。雖然突然遠居外地的設定比較突兀,那種感覺仍能帶出的。

 

全片有意無意滲出主旋律味道,洗腦格式設定得何其明顯

本片改篇自小說〈餘震〉,雖然電影拍出了當中的味道,但情節鋪排上略嫌過份「小說」,中段描寫幾個家庭的變化,背後的作用清晰準確,可是從文字轉化成影像,難免過份累贅重覆,而當中刻意分開幾個時段,除了看到城市變化外,其實作用不大,反覺電影節奏拖拉。當中以方登和方達天各一方的生活作出對比,雖然對表達題旨起了作用,然則雙方的生活描寫得太仔細,過程亦帶點乏味。最大問題是,故事欲描述兩位女性心路歷程,一切竟然寫得理所當然,對於女性心理寫得過於片面,一味硬加煽情場面,欠缺戲味。前段經營的劇力突然減慢,甚至看得叫人忘記了自己正在看一部關於「唐山大地震」的電影,令電影分數大減。
最意料之外的,是本片的「主旋律」味道強烈得驚人,片中對解放軍的過份歌頌未免過火,加插毛澤東離世一場戲更是何其突兀。電影中一味描寫災難中的人性光輝,解放軍的無私精神,卻完全隻字不提災難中人性的另一面,當中的政治正確味道明顯得令人毛骨悚然。在一部災難親情片中,是完全想像不到會出現這些情節。另外,片中雖然集中描寫方登和方達一家人的轉變,對災難時眾生相缺乏描寫,更欠缺他們災後的生活描繪,我覺得本片不如用原著的名字〈餘震〉,好比現今〈唐山大地震〉這個片名,既與「唐山大地震」關聯不大,亦非錢綱先生那部經典的報告文學〈唐山大地震〉,似乎商業味太濃厚。
假如電影決定用〈唐山大地震〉做片名,這場地震理應是電影的背景,而非用作一個開場白或引旨,對這場史實只是經經帶過。當中的種種問題隻字不提並刻意隱瞞,即使難過內地審查也無需為求煽情而扭曲史實,略嫌反感。假如曾受香港教育的八十後,深刻研究過錢綱先生的〈唐山大地震〉,理應會明白我說甚麼。很多人爭論本片以IMAX格式吸引觀眾去看一場歷史中的災難,會否在傷口上灑鹽兼發死人財。我覺得馮小剛既堅持本片並非災難片,又聲稱本片是一部有話想說的親情片,何以又硬要用IMAX澄現那場迫真的大地震場面?假如導演為求重現當日地震的慘況,何以又略過災後問題完全不談?到底本片是災難片還是親情片?若是一部親情片,需要用上IMAX巨幕嗎?也許這些問題只有馮小剛本人才知道答案,看官欣賞完畢自有心中所想。

 

馮小剛貴為專拍商業片的能手,在內地的賀歲片皆大賣,處理〈唐山大地震〉這個題材也四平八穩。災難場面拍得夠震撼,動人位也叫觀眾熱淚滿盈,即使在一部傷悲味道極濃的電影中,也不忘加入不少黑色幽默(「遺照」的設計就是一絕),倒也加強了可觀性。一眾演員忘我演出,作為一場演技交鋒已值回票價。至於片中對親情的描寫也見立體,符合傳統中國思想。可惜,〈唐山大地震〉片名似乎綽頭居多,當中的描繪欠奉,倒不如用原著名稱〈餘震〉更具味道,觀眾入場前宜有心理準備。至於電影中段描寫篇幅過長,導致偶有悶場,刪減幾幕大概效果會更佳。全片一味煽情,兼且時刻滲有嘔心的「主旋律」味道,令電影水準大減,難得圓滿收場。
Rating:75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