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9日 15:40 百老匯電影中心
我一直很喜歡歐洲電影對製作歷史故事時的認真,在觀賞過程中實是一回賞心樂事,散場後對歷史多了一份認識,更能充實心靈。此類電影近期已鮮見,加上百老匯電影中心走向商業化後,上映此類電影更見難得。〈獨裁者的情人〉以描述墨索里尼的野史作主題,就是有點先入為主的感覺是另一部〈希特拉的最後十二夜〉。誰知本片既非描寫墨索里尼的野史,對其情人的描繪也相當片面,東不成西不就,最終只是加入了大量真實歷史片段,如同一部浮光掠影的歷史紀錄片。
在一戰爆發前,墨索里尼是個激進的社會主義份子,某日,他和倪黛相遇,倪黛救了他一命,更因他的熱血情懷深受感動,為他散盡家財,用以資助他辦報紙宣揚法西斯主義。後來,墨索里尼突然失蹤,為他誕下一子的倪黛千辛萬苦才找到墨索里尼,並要求他給予一個名份,誰知她卻被迫關進精神病院,更與兒子分離...
無論是感情線或主角的政治生涯,劇本只是輕輕帶過每個重要轉折,故事發展過急
片名雖名〈獨裁者的情人〉,其實「情人」的篇幅只存在於電影的後半段,而前半段的時間只是在描述著墨索里尼成名的經過。以一部聲稱是野史的電影而言,加入這些真實的史實會讓電影的可信性提高,可惜在敘事上犯了嚴重的失誤,導致電影開場逾半小時仍難以投入。
首先,作為一部有故事性的劇情片,找了一群專業演員來演出墨索里尼一角,何以要加入過量的史實片段?其實片初偶爾利用史實片段作為過渡,效果疑幻疑真,感覺確實討好,可是愈編愈多,甚至過量得掩蓋了演員的作用,就如墨索里尼的演講情節,既有演員在此,卻用上史實片段談了很長時間,難免令人感到悶場連連。
再者,過多的史實片段仍難掩劇情的推進太快,時序跳脫得太快,很多情節草草交代,甚至沒有交代,下一個鏡頭可能已是幾年後,一切都已經有很大的變異,觀眾稍一不慎便難以追上劇情。正如片中墨索里尼與妻子感情變淡的戲份,理應是電影的一個高潮﹑一個轉折,在劇情交代上卻連過渡都沒有,一時間令觀眾難以招架。
本人修讀文科對這一段歷史也略有認識,礙於劇情發展快得接近鬆散,前段要真正跟得上也非常吃力,假如不黯這段歷史的觀眾相信會看得一頭霧水。片初雖然談及墨索里尼成名前的故事,其實對他的政治取態﹑成名過程都只是蜻蜓點水式帶過,根本沒有深刻討論。於是,全片便要依賴大量史實片段充撐,結果東不成西不就,劇力不足而歷史色彩也帶不出來,對墨索里尼的內心刻劃也片面得過份,只能作為一回歷史的浮光掠影。
沒有足夠的篇幅描繪,對於女主角的感情世界其實完全沒有共鳴
電影既名〈獨裁者的情人〉,那麼「情人」應該是主角,但她的重要性只在後段出現。她和墨索里尼之間的感情線寫得太簡單,仿佛只有肉慾而乏真感情,大抵是前段側重於描寫墨索里尼這個角色,對其情人的篇幅無疑大降。到了「情人」真正的作用所在,敘述她被拋棄後困於精神病院的情節。這些情節理應是劇情的重點和高潮所在,可惜相同的情節重覆又重覆,觀感由同情女主角變得對她反感。大概由於缺乏一個適當的轉折,觀眾根本感受不到女主角被拋棄之苦,她和兒子思念之情(兒子一角其實似乎可有可無)。大家看到的只是女主角不斷被迫害,像個瘋婦一樣要爭取名聲。她的遭遇是值得可憐,礙於劇本編排太混亂,根本代入不來。
慶幸男女主角水準之上的演出,電影不致毫無可觀之處
整部〈獨裁者的情人〉一直拖拖拉拉兼敘事散亂,追看意慾極低,唯一支撐著觀眾情緒的大抵只有一班演員的演出。一直以來,演繹這種歷史名人角色,沒有一定的演技也難以接拍這些角色,而本片的演員無疑是本片的最大亮點。女主角Giovanna Mezzogiorno演繹墨索里尼情人的一角,演活了角色的痴情與執著。片初她對墨索里尼的一見鍾情,單是幾個眼神已把角色的濃情蜜意完全展現。及後,她對與墨索里尼的失望,對兒子的思念和執著,透過幾場爭執和崩潰戲演得活靈活現,一場審判戲份,淚水隨著失望黯然落下,是一回演技示範作。男主角Filippo Timi演墨索里尼一角,礙於劇本描寫過於片面,他的演技並沒有太大發揮空間,加上重要的大場面竟然由真實的「替身」接駁,大大削弱了角色應有的霸氣。雖然他的戲份不多,幸而幾場演說戲均流露出墨索里尼的自大和自信,只略嫌末段他突變兒子一角,加插一段模仿戲份似乎過於刻意流露出「演技」。
〈獨裁者的情人〉可算是近期最失望的電影,沒有一貫歐洲歷史電影的戲味,竟然連史實和劇力都帶動不來,劇本拖拉乏味,時序敘述不清,竟然要依靠生硬的紀錄片段充撐場面,卻又只是浮光掠影,捉不到事情的重心。猶幸演員在處理角色上充滿信心,可觀的演出總算替乏味的電影略加分數。
Rating:55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