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十七屆香港國際電影節:校園欺凌後

3月22日 17:30 The Grandcinema

 

「校園欺凌」是一個電影慣常的爭議性題材,本片中文譯名就來得簡單直接:〈校園欺凌後〉,描述一個女生,在飽受校園欺凌後的慘痛故事。〈校園欺凌後〉的導演意欲拍一部探討暴力本質的電影,並把片中的暴力以暗場交代,給觀眾自行幻想這些暴力背後所引發的種種問題。我得承認,本片「校園欺凌」開始後,電影旋即變得充滿劇力,欺凌過程更極具爆炸性,絕對能令觀眾看得咬牙切齒。可是,本片卻忽略了一個最大問題,就是全片的「校園欺凌」全無原因可言,角色之間的所謂友情完全不堪一擊,近乎出於「想欺凌便欺凌」的地步。故事背後欲探討女主角飽受凌辱仍不作聲的原因,到最後那個過份開放式的結局,更完全超越情理,叫觀眾目瞪口呆,在旁的一位外藉觀眾更發一聲「FXXK!」。我覺得,這部電影最恐怖的,是那種潛藏著,比以暴易暴更恐怖的欺凌及復仇態度,直教全片從探討校園欺凌的出發點,淪為一種扭曲了的價值觀。電影毫無邏輯的劇情固然令人反感,創作人背後的取態更叫人不寒而慄。

 

Alejandra和爸爸移居到一新城市,離開母親逝世的地方。來到新地方、新校園,令Alejandra開展了全新的生活。很快,她便認識到一群新朋友,終日形影不離,她更與男同學Jose發生性關係。沒想到,他們的性愛過程竟被拍下並放上網,令Alejandra成了校園內的恥辱對象,飽受歧視和性騷擾,漸漸更釀成一發不可收拾的欺凌。某天,學校的一回旅行,Alejandra一如以往被同學百般凌辱,她於是作出一個決定,把這一切扭向一個無可挽回的局面...

「校園欺凌」的題材其實不難拍,也許這類題材多具爭議性,要拍出充滿劇力的效果,也易於成事。這一點,〈校園欺凌後〉實拍出了可觀的效果,中段以後女主角飽受百般欺凌,已從普通的戲弄演變成嚴重的性騷擾和暴力行為。電影沒有就此大灑鹽花,一切暴力場面均從暗場交代,全由觀眾自行想像,那未知的暴力感和恐懼,確實讓壓迫感無時無刻從四面八方襲來。若說劇力之凝聚,〈校園欺凌後〉冷靜沉著的鏡頭,還有一眾角色對暴力的合理化,從中所滲出的白色恐怖,實叫全片充滿著壓迫感。

可是,哪管電影營造了再強的迫力,整個故事完全缺乏情理,反倒令電影變得過份賣弄暴力。女主角和新同學時而好友,時而卻成為仿如「殺人全家」的終極仇人,受盡百般凌辱,甚至把女主角當作畜牲看待,根本全無邏輯可言。各人的欺凌全無原因也罷,假若,劇情沒有於前段描寫各人的友情還可,有了這一段的情誼,我毫不明白何以在一個小小的意外後,眾人的態度可以突變至此。而且,我覺得這群學生已非普通的同學,根本近乎是「童黨」所為了。這一眾「童黨」只有一味仿如猛獸地向女主角百般凌辱,實則他們的角色非常蒼白,毫無鮮明的性格。看罷全片除了那位「肥仔」外,我差點連那位與女主角發生性行為的男生都認不出。
此外,導演表明本片用以反思校園欺凌潛藏的問題,女主角何以一直不敢作聲?劇情於此可能略有描述,但當這些暴力問題直迫生命危險時,女主角仍一味啞忍,實在是超越了人的常理了。即使女主角的EQ超高,其父親和老師竟然對此毫不知情,是創作人對教育制度的批判和諷刺嗎?這些暴力行為不斷在校園內發生,校方到東窗事發時仍慒然不知,才施施然作出調查,有可能後知後覺至此嗎?再者,校方安排一場學校旅行,竟然毫無監管,淪為學生的煙酒性愛之地,更能對女主角作出無比的侮辱,難度校方全無安排嗎?

結局的處理可能是個比較開放式結局,淡化全片的悲劇感,但也實在難解女主角的所作所為到底所為何事,而父親的復仇行為仿如入無人之境,光天化日下綁架所謂的「仇家」,難道創作人當觀眾智障嗎?我不明白這種以暴易暴的開放式處理,對這個問題有何解決之法,只覺得創作人就「校園欺凌」的問題作出這種不理情由的鋪敘,卻用上了這種「以暴易暴」的手法很恐怖,比片中角色的行為更不寒而慄,更感本片絕對「教壞細路」。

女主角Tessa La Gonzales在片中的演出非常討好,具有鄰家女孩的氣質,外貌娟好,把一個誤墮虎穴的悲劇女子演得楚楚可憐,惹人同情。也許以其外表演繹這個角色已能令人信服,再加上她那無奈的表情自然流露,更易於讓觀眾投入,成為本片的一大亮點。

總的而言,〈校園欺凌後〉是一部相當賣弄,借題發揮的電影。故事以反思校園暴力作出發點,可是,礙於劇本沒有就「校園欺凌」作出鋪排,女主角及身邊人的反應也完全不合情理,甚至遠超一個人的忍耐極限。哪管電影拍得多有劇力,劇情完全不問情由,以近乎「虐待」形式去欺凌女主角,最終使電影從「反思暴力」變成「賣弄暴力」,背後的手法實在比電影中的角色更令人不寒而慄,結局開放式「以暴易暴」的收筆更予人無比反感。
Rating:2/ 5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