銹與骨:需求突破的「邊緣人故事」

3月22日 14:40 百老匯電影中心

有關兩個邊緣人互相影響的故事,一年之內可能十隻手指都數不完,要突圍而出確有難度。很多人質疑〈銹與骨〉何以不能入圍奧斯卡的「最佳外語片」,我卻覺得,假若同類的〈閃亮人生〉不能入圍「最佳外語片」,本片的成績也未有該級數。的確,〈銹與骨〉的兩位演員水準精湛,無疑帶動了全片的故事發展,尤其是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的演出,絕對比憑〈失戀自作業〉時勢造英雄的Jennifer Lawrence更出色,實在欠了她一個提名。可是,〈銹與骨〉仍流於傳統故事模式的俗套,同時支線凌亂,難給主角的感情變化作出支撐,二人的交流也略嫌不足。〈銹與骨〉的整個故事一直維持著悲得極點,近乎慘絕人寰的感覺,結局一記過度光明的轉折,亦有違了整個故事的走向,仿如天馬行空,雖然取態積極樂觀,卻恕我難以投入。

單親爸爸Ali在一家夜店當保安員,在一次混亂中拯救了Stephanie。沒想到,Stephanie和Ali再次遇上,Stephanie已經因為意外而沒了傷腿,成了殘疾人士,每天要在輪椅上過活。Ali的私生活非常不堪混亂,不懂照顧兒子,更不懂照顧自己,偏偏卻對Stephanie關愛有加,成為好朋友,更漸生情愫。兩個邊緣人在絕望時遇上對方,尋找到活下去的勇氣,生命亦從此轉變...

恕我直言,這類「邊緣人互相影響」的電影,拍來十居其九也是直指各大頒獎台,像這部〈銹與骨〉的劇情相當工整勵志,處處有意無意地充滿著「挑戰演技」的戲份,坦言本片的劇情再正面樂觀,中段我也看得有點反感。
在各大頒獎禮上,女主角Marion Cotillard的風頭比男主角更盛,我還誤以為電影是描寫從她出發,沒想到,本片的出發點竟是男主角。假如本片從女主角出發,描繪她失去雙腳後重新振作的故事,雖然俗套,但至少四平八穩,差極有限。可是,本片從男主角的角度出發,描寫他的生活有多頹倒,私生活多麼的不堪,一切的不安根本是自討苦吃,難得同情。片中又無故安排他經營「副業」,惹來同事的不滿,藉此製造另一高潮,可是這一段支線非但跟主線劇情無關,同時間更讓他的角色更討厭,若非這類「邊緣人互相影響」故事的固有設定,這名男角的死活可真難令人關心,更枉論與女主角如何「相濡而沫」。因此,〈銹與骨〉有一個大團圓的結局,實在令我看得不是味兒。劇本刻意安排一場意外,就令的男主角突然性格突變?若這足以形成他受女主角影響,改邪歸正的原因,那麼,電影的前大半部份可真變得可有可無。

反倒本片女主角的部份實在可觀得多,片中女主角Stephanie從片初的高傲冷漠,到中段意外後的絕望,乃至遇上男主角後重燃人生希望,甚至找到人生的真正方向和目標,角色的性格均轉折自然。她的內心世界同時也緊貼著男主角若即若離而有所轉變,被他的一舉一動所牽動,漸漸放開內心,走出人生的陰谷。她的角色,正是受著男主角所影響,教一個俗套的角色設定牽動人心,甚至營造出感人之效。因此,我覺得〈銹與骨〉一片若從女主角的角度出發,效果一定更可觀,那種無言的交流和心痛,相信會劇力更強。

全片最可觀的一環,則肯定是演員的表現。影后人馬Marion Cotillard在片中近乎素顏上陣,演繹一個傷殘人士的重生路。透過眼神的變化,把角色的絕望和希望演得充滿神彩,對比鮮明。幾回對著男主角所表現的擔憂和失望,更是演得令人心痛。電腦特技無疑把她「失去雙腳」的模樣刻劃得非常迫真,但她即使「有腳」,也把傷疾人士的遭遇和反應演活,實是一回超精彩的演繹。男主角Matthias Schoenaerts其實也不比她遜色,把一個自甘墮落的角色演得神憎鬼厭,無論是他與社會的那種疏離感、面對家人時的燥動不安,還是至末段努力重生的模樣,均演得非常立體。也許基於劇本所限,他的角色發揮比較外露,不及對手Marion Cotillard,卻仍得說他的演出絕不失禮。

總的而言,〈銹與骨〉是一部單純欣賞演技的電影。兩位主角全情投入的演出,令角色的性格和內心非常立體,更牽動觀眾心靈,是一回精湛的演出。可惜,本片的劇本支線過多,把重心放在男主角身上,一味描寫這個令人討厭的角色,也難以令人對他有所同情。劇本一廂情願要他跟女主角「相濡以沫」,最終不過是「兩個邊緣人互相影響」電影的固有設定,恕我對這極不討好的角色難以投入。我覺得,這類電影實在拍得太多,姑勿論有沒有為討好獎項而拍,最起碼要有所突破,且看同類型的〈閃亮人生〉和〈失戀自作業〉有多出色便明白。本片我實在覺得與導演前作〈先知〉一樣,過份貪心,支線過多,整體略嫌過譽了。
Rating:70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