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日漸盛行,更是時下都市人不可或缺的一部份,因而不少社會問題,都是從這個新興的「低頭族」所引起。《斷了線》以多線性群戲的手法,勾劃出幾段受網路文化影響而產生的種種問題,劇力慢慢凝聚,愈看愈見迫力。故事的幾段支線看來各不關連,隨後終因為過度依賴網路而影響了身邊人,亦把各個互不關連的人物連貫起來。雖然電影愈看愈沉重,也見悲情成份過濃,看至末段甚至帶點驚慄手法去突出主題,但全片的警世意味卻因此而變得相當濃厚。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建立於互聯網之上,他朝一日這個美夢破碎,虛擬世界突然中斷,我們又能怎樣重拾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情感?
兩位學生透過假帳戶扮女生假意親近男同學,一個簡單的戲弄行為竟令男同學戲假情真,終導致一發不可收拾的下場...其中一位學生的父親身為私家偵探,終日透過網路世界追查兇徒,令他與兒子關係疏離。他正調查一宗身份被盜的案件,求助的夫婦關係疏離,只管各自在網上找尋慰藉,他們對網路的一切深信不已,卻不知道自己已陷入不法之徒圈套...少男受黑幫集團控制於網上賣淫,偶爾結識到一位女記者,女記者希望訪問少男的心路歷程,並保證會保護少男的安全。沒想到,少男的訪問竟然一炮而紅,反惹來FBI的追查...
這類多線性的故事一般多在愛情片中使用,除此之外,較深刻的例子便要數《撞車》。《斷了線》以這個手法來帶出過度依賴和信任網路,對人與人之間所構成的問題,以多線性手法拍來卻更能突出主題。電影初段各個故事仿佛各自為政,但隨著中段漸漸融合,觀眾始發現每個故事並非單一主題,這些網路問題所牽涉的層面極廣,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破碎,其影響之大並不單是一個單位,眾人關係更是千絲萬縷。末段高潮戲把不同角色串連,更能把網路影響的議題擴展得最大。
故事初段可能略有悶場,看來亦有點吃力,但發展下去則漸見戲味。片中的三段主線即使皆以網路問題作主線,亦從不同角度植入這些問題,既有反叛少年,也有夫妻,甚至牽涉了道德問題。雖然,主線除了少年的一段外,看似與網路問題關係不大,但背後所延伸出的深意,絕非危言聳聽,更是發人深省。
去年陳凱歌的《搜索》以網路欺凌為主線,觸發出更多網路上的種種問題,而此作亦從網路之便中,引致種種罪惡,甚至道德的問題。片中賣淫少年和女記者之間的道德問題,並沒有誰對誰錯,每個人的前路都有權掌握於自己手中。可是,網路的影響已非單單是「起底」那麼簡單,更能作定位追蹤,更引伸出到誠信的問題。道理亦一如關係疏離的夫妻,走到網上才現出真我一面,把最真誠的一面展露人前,偏偏,這種「真」卻慘被利用,並以此犯罪。當網路看似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,善惡之界線逐漸模糊,背後潛藏的陰暗面又有多大影響?
《斷了線》的調子沉重得與《搜索》無異,尤其是真相揭穿後,仿佛誰也沒有一個好下場。電影結局是很諷刺的,當大家深入了網路成癮的弊病,「斷線」以後,才醒覺早已沉瀝得不能自拔,斷了線,人生反而更茫然、不知所措。也許,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無形地建立於那條看不見的線上,沒有那條線,反而敵不過打擊,昔日的感情也不一定能破鏡重圓,甚至招致無可挽回的下場。電影沒有就議題作出一個明確的答案,甚至採取一個開放式結局讓觀眾思考,其批判力度強而有力,是對現今社會過度依賴互聯網的一記當堂棒喝。
本片的採取近乎紀錄片式手法,冷靜地聚焦於一眾角色中,甚至不厭其煩地以大量聊天室對話去支撐劇情。坦言,初段還未投入電影時,看來確實沉悶,但當一切情節漸見頭緒後,則開始愈看愈有味道。這種冷靜的旁觀者手法,並無刻意加鹽加醋、大耍鹽花(其實當中的兩段故事,若有心製造話題,全片絕對可以挑戰三級界限),問題依然深刻震撼。也許,《斷了線》未必通俗親民,卻勝在以沉重調子令議題更突出,成功帶出問題讓觀眾反思。
《斷了線》以紀錄片模式拍攝,連帶一眾演員都要以平實的演技來入戲。當中較深刻的是 Paula Patton,一洗《職業特工隊:鬼影約章》中的艷麗打扮,演一個受喪子之痛的寂寞怨婦,演技甚有發揮。至於Max Thieriot演的賣淫少年和Andrea Riseborough所演的女記者那一對,也出奇地充滿火花,尤其是Max Thieriot那帶點壞孩子的感覺,演出絕對令人眼前一亮。
總括而言,《斷了線》是一部甚有警世意味的作品,以複雜的人際關係,勾劃出互聯網和應用程式對人和社會之間所做成的深遠影響。的確,《斷了線》的調子沉重得令人窒息,但其近乎紀錄片的拍攝手法,反讓題旨更深刻突出,以縱橫交錯的鋪敘,最終達至充滿爆炸性的結局。也許,《斷了線》初段確實不夠簡潔,令電影偶有悶場,尤幸隨後漸入佳境,乃至「斷線」一刻更達至幕幕高潮,開放式結局更給予觀眾無窮反思。
Rating:80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