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是拉登:轉折過急、性格蒼白

9月8日 15:20 百老匯電影中心

在「後911」年代,各類型的反恐題材、恐怖主義故事愈拍愈多,於動作類型上可能新意欠奉,反倒於文戲上卻可能有更出色表現,就如早前的《追擊拉登行動》,因此,這部描寫中東人民心理的《我不是拉登》,倒令我很有期待,可是卻略帶失望。《我不是拉登》的故事圍繞著一名追求「美國夢」的中東人於911後夢想幻滅,甚至受盡白眼的故事。電影片初描寫主角怎樣努力向上,放低別人對膚色的歧視,爭取成為美國上流社會一員的過程,拍來倒見充滿戲味。相反,到了末段描寫911後的轉變則始見悶場,理應是高潮戲份卻拍不出任何主角的內心矛盾鬥爭,轉折過急也難以令人投入,令本片看似四平八穩,實則略帶失望。

 

生於巴基斯坦的Lahore對美國夢存有強烈幻想,努力之下終於成為了美國財務分析大公司的一員,更得上司重用,甚至擠身上流社會,亦認識了女友Erica。生活看似從此改變的Lahore,卻因為911事件令他備受歧視,前路產生了極大改變,當他回到巴基斯坦後,更對其身份認同產生了矛盾...

 

電影前段描述男主角怎樣一步一步追求屬於自己的「美國夢」,拍來甚有傳奇色彩
《我不是拉登》的故事理應發揮甚大,要拍成一個充滿劇力的故事也不難。我不知道小說原著效果如何,但從電影來看卻真的水準平平。電影的前半部份拍來流暢,效果亦不俗,藉著兩個不同時空的故事交叉進行,確帶動了一個懸念:為甚麼事業有成的男主角會淪落之此?同時,「現在」的時空那帶點危機色彩的背景,拍來也夠氣氛緊湊,至於倒敘的「過去」時空,看著一個異鄉人怎樣在美國這片土地落地生根、平步青雲,過程也充滿傳奇色彩,時而又不失幽默感,把「American Dream」這個主題寫得簡潔可觀,倒也充滿戲味。

 

明明911事件理應是電影的重要轉捩點,惟電影質素卻從此急轉直下
可是,當故事發展至911事件後,便開始失衡了。這個故事的重心理應是放在911後所發生的事情上,例如主角怎樣從人生高峰跌至谷底、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問題等等,盡皆可以拍出濃厚劇力。偏偏,《我不是拉登》沒有放太重筆墨於這些情節上,男主角的內心矛盾、身份認同等問題,似乎全皆是出於「自卑」,多於911的種族問題所影響,當中尤以跟女友爭執一場戲為甚。此外,劇情也沒有明確交代,何以男主角會因911事件而失掉自己的工作,這一切轉折過急,反叫人無所適從。至於末段突變一個間諜驚慄故事,也完全跟初段所建立的好感相違,不斷於「現在」與倒敘間穿插進行,看來亦感凌亂和冗長,兩男之間的對峙衝突,拍來也不夠劇力,結局收筆更平淡無味,令人失望。

 

看見Kate Hudson完全走樣,真慨嘆歲月催人
演員方面,Riz Ahmed所演的男主角從頭帶到尾,演出比較有層次感,從一個有志成材的年青人,到一個憤世的落難人,演來都自然淡定,感情戲發揮準確,只略嫌礙於劇本問題,末段發揮的表現欠佳。至於一眾荷里活演員像Kate Hudson、Liev Schreiber、Kiefer Sutherland盡皆發揮不多,戲份分配亦不均勻,只淪為了電影中的大配角。當中Kate Hudson更老態盡現,不禁慨嘆歲月催人。

總的而言,《我不是拉登》有著一個可堪發展的故事,到最後卻轉折過急,令末段應有的劇力大為削弱。我覺得本片前半段描述一個巴基斯坦人怎樣發憤向上、追求美國夢的情節,寫來簡潔而具傳奇色彩,倍感戲味,惟經過911事件後,角色的性格和遭遇卻變得太突兀。劇情欠缺足夠鋪排,叫末段突變成一個間諜式驚慄故事,也令人招架不來。這一段的描述過於冗長,不斷時空交錯,也拖慢了電影節奏。坦言,《我不是拉登》的故事看來四平八穩,拍來也沒有甚麼大問題,只敗在劇本對角色改變後的描寫太薄弱,得不到應有的效果,有點失望。
Rating:65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