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(優先場):致我們已逝去的青春

英文片名:Boyhood

「嘩!」大概,每位觀眾散場後都會這樣想。那種震撼並非千軍萬馬、大堆頭大製作的震撼,而是那份擲地有聲的筆觸,於電影史上的意義。這創意的嶄新拍攝手法,三小時看盡了一個男孩的成長路,實在太震撼了。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集體回憶,在這三小時內,你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,回憶過去的成長路,繼而有丁點感觸。《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》導技超凡,花了十二年時間來拍這電影,描述同一群演員的成長路,過程不著痕跡,伴著小男孩步進成人路,創意奇高。坦言,全片推進力不強,三小時中也偶有悶場,而電影似乎沒有一個明確劇本,中段亦確有點鬆散,尤幸全片以包含了多個議題,滿有反思及回味空間,單是賣此「情懷」倒也看得投入。也許,對香港觀眾而言,或真會羨慕片中的生活。片中的年輕人,是在音樂、派對、旅行、藝術、煙草中度過,有權追逐自己的夢想,選擇喜歡的人生,「他們」是這樣長大的。奈何,香港學生最幼要驘在起跑線上,從學前教育開始,便是大量的興趣班、補習、考試、補課中度過,「我們」是這樣長大的。看罷本片後,回望那個屬於我的童年,最深印象竟是英X、現X的補習班、自修室的生活,也真無奈呢!

 

出生於平凡單親家庭的Mason,與妹妹Samantha及媽媽同住。跟母親離異的年輕父親,經常出現在他們的生命中,仿如智者及朋友般,伴他們渡過童年。可是,單親媽媽經常愛錯了人,令Mason需要不時搬家,與一個又一個陌生人同住。Mason日漸長大,開始不甘被世俗綑綁,反思人生的種種矛盾,因而變得憤世嫉俗。大學前的暑假,他經歷了一場戀愛,愛過痛過後,他終於上了人生的一課,為他踏入大學、踏出社會前作準備...

不止是兩位小童星,連帶片中的成年演員,我們也在三小時中看盡了他們的成長,是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
用上了同一群演員,時歷達十二個年頭,見證著一個孩子的成長,有此念頭已見創作人的前衛創意,其毅力與耐性更值得加許。每個人都會經歷過成長階段,可是,即使家人為你拍下再多的家庭影帶,也很難會這樣子串連起來,達至一個完整的故事,甚至,從中能看出一個人的成長,不僅是他身體上的成長,還有其心智的成長。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、一個很好玩的手法,即使這是一個虛構的電影故事,我們未必出生於單親家庭,也未必會遇上暴力後父,但我們成長的過程,所思所想,亦跟片中主角大同小異。哪管我們多認識自己也好,但要寫出一部「成長回憶錄」,整理出成長路上的種種,可並非人人做得到,導演Richard Linklater雄心萬丈,成功為我們帶來了一部影史傳奇。三小時內看盡小演員慢慢長大,那可非像哈利波特般,時歷十年來看演員們的長大,卻是三小時內盡看眾人樣子慢慢改變(甚至成年演員!),過程倒也有趣。
這或許也得一讚電影的剪接手法。全片談的是一個橫跨了十二年的故事,在巧妙的剪接效果下,過程看來相當流暢。男主角及姐姐的外表當然有所不同,精彩更在電影從他們的言行舉止、甚至一個個小動作來表現他們的成長過程。童年時的稚嫩、少年時的反叛、成年後的迷思...透過這一切特徵來形象化主角的成長過程。全片雖是分拆了不同時間來拍攝,剪接上看來卻覺一氣呵成,全然不覺有任何瑕疵,是一個完整故事,把不同階段的片段式敘事串連得順暢自然,恰好讓觀眾歷盡了主角那青蔥的歲月。

片中藉著一位小男孩的故事,寫出了成長時的種種矛盾,繼而再看人生路上的問題,看社會、宗教、政治、家庭、流行文化,甚至蘊含不少人生哲學,把每個人成長會遇到的問題皆盡攬其中。即使沒有遇過當中的問題,劇本所描寫成長過程的慒懂與懷疑也總會有所共鳴。此外,全片沒有甚麼很大的高潮起伏,只是一派淡淡然的感覺(除了中段醉酒後父發瘋一段很有戲劇色彩),反讓觀眾更投入去細味主角的故事,仿如看著你我的影子,一同憶起那份屬於大家的情懷,是本片最成功一環。值得一提是,電影從男生的角度出發,不少成長時遇到的頑皮事、面對愛情與性的觀感皆寫得貼切到肉,男觀眾看來尤有共鳴。

雖然電影或無一段明確劇情,但對四位主要角色的塑造卻非常立體,讓觀眾能投入其中
劇本對男孩塑造非常鮮明,他從小已是一個喜歡從不同角度看事物的小孩,打從片首仰望天空的奇想,年紀小小已對精靈存在有所懷疑,長大以後他還是不甘世俗框架,落力擺脫傳統(即使拍照都要拍些不為「世俗」接受的藝術照)、走出傳統年青人的生活(不喜歡網上世界磨蝕了人的心智),這些獨特的思維,讓這個傳統的鄰家男孩又多了幾分個性,他既有我們成長路上必經的階段,因著其批判性的視點,讓觀眾同時又看盡了這個十年是怎樣變遷,足見創作人並非旨在賣弄地拍一個平平無奇的成長故事,也希望借這部電影,來看一個時代的變遷,他對之的所見所想。
除了主角以外,片中的其他角色都非常立體,主角母親從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單親媽媽,到處依靠男人,到後來經歷了磨練,成為事業型女性。無奈地,最終也敵不這現實的殘酷,走回傳統母親的道路(最後一幕看著兒子終要離自己而去的痛哭,看得多叫人心痛),而主角父親也從吊兒郎當的「大細路」成為一個顧家好男人,他不時出現於主角身邊,有如一個亦父亦友的領導者,帶著主角成長,亦是一個非常立體的角色。即使是主角的姐姐,亦從一個很典型的頑皮女孩長大成內歛、有自信的女生,輕輕幾筆也道盡了少女成長心事,足見Richard Linklater構思這個故事時,並非只一味拍一個男孩的成長故事,同時都沒有忽視他的身邊人,讓整個故事看來有血有肉,結構完整。

片中以不少極具時代意義的產物來讓觀眾不致迷失於電影世界中,是給大家的集體回憶
為要呈現時空的實感,電影不時置入了許多有時代意義的東西,是敘事上的玩味,也成了大眾的集體回憶。從Gameboy到Wii及智能電話、《哈利波特》到《蝙蝠俠:黑夜之神》再到Lady Gaga,這些穿插於片中的潮流文化,伴我們渡過了整整一個十年,總結了這個十年的集體回憶。這些植入手法部份可能略嫌刻意,確是一個頗有玩味之手法,也不會讓觀眾迷失。

若要說整部電影的劣處,大抵真如不少網友所言,本片實在欠缺了一些推進力。片長三小時的電影真的很平淡,不談那些主角視點看到的時代意義,從一部電影來看,本片拍得有如紀錄片般平實,又無一條明顯的故事線,拍足三小時又真難說沒有任何悶場。或許,那得要看你抱甚麼心態來看。本片確實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(斗膽用十二年拍三小時的「成長故事」),為要營造成長路上的那份細緻質感,本片真很難能夠做到「劇力萬鈞」之效,片中不同經歷、各個家庭之間的故事,連貫性上確有改善空間,但Richard Linklater其實已盡了最大努力來拍,用上這十二年的毅力與耐性,能得此效果,在情懷跟地位上已是抵讚了。

演員方面,我真難說他們演得好不好。「父母」Ethan Hawke和Patricia Arquette貴為專業演員,當然演得精彩,用上十二年的時間來「連戲」演同一角色,還得在三小時內歷盡人生起跌,已是一大挑戰。可是,兩位「小演員」 Ellar Coltrane和Lorelei Linklater自然無瑕的演繹,才真是叫人難忘。「兩姊弟」打從小時候已極有表演天份,自然的演繹可真有如在看家庭影帶般真情流露,捕捉了其最自然一面。成長以後或加入了不少「演技」成份,但觀眾一直伴著他們成長,在片初早已看盡了他們最栩栩如生的演出,看著看著自然也投入了。或許,兩位角色某程度上也是「演」自己,所以演來亦夠自然吧?

總的而言,我很難說《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》必奪「最佳電影」,畢竟若真從一部「電影」來看,本片確實劇情推進有點疲弱,亦見有悶場。不過,Richard Linklater用上了十二年時間來拍這個故事,先見玩味十足,呈現了一個男孩成長時必經的階段,再從他的眼睛來看這個十年的時代意義,不單是其成長心路歷程寫得夠細膩,同時也是對其周遭人與社會來了一場時代見證,這種藝高人膽大的手法,已足讓本片於後世影史上留下重要一位了。散場一刻,你未必未會馬上喜歡,回到家中沉澱一下,自會覺得「嗒落有味」,回味不已。

最後,看罷全片,最深感觸乃是主角的生活環境。本片在心路歷程或情感上,確真能稱「我們」都是這樣長大的。可是,主角的生活背景,也只能說「他們」都是這樣長大的。看著片中的主角活在一個音樂、派對、藝術、郊遊的成長路上,讓他有更多機會去接觸世界,反問世間的種種疑惑,最後活出一個更自由的人生。反觀,且看香港的成長環境,我們或覺他們的成長匪夷所思。我們花了這寶貴的十多年時間,活在補習、補課、沒與趣的興趣班、會考、高考、大學,繼而有更多無盡的考試、競爭,回頭審視這過去的成長路,我們不斷要下一代「驘在起跑線上」,這個想法又是否健康?看看片中的小男孩,成長過程中有很多機會跑跑跳跳,沒有甚麼很沉重的學業壓力,也有機會去選擇、去沉思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,自會活得更快樂。可是,在我們的社會中,有這種想法只會覺得你「不務正業」、「逃避現實」,有礙「錢途」...
在這個社會環境下,我真羨慕,原來,他們都是這樣長大的。
Rating:95/ 100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