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:荒謬的是電影還是現實?

英文片名:Dearest
1月25日 14:30 百老匯電影中心

先別說陳可辛前作《中國合伙人》是否過份「親中」,誠言那絕非一部劣作,這回不再挑戰大製作,反以小本形式,寫一個草根階層的故事,感情強而有力,個人更覺得是陳可辛「北望神州」後最佳作品。這是一個描繪人口拐賣的故事,如不閱報紙的話,相信會覺得情節荒謬離奇,偏偏,這些荒謬絕倫的情節,卻天天在這個世上最強大的國家上演,讓這部改篇自真人真事的《親愛的》,看來更心痛入肉。我很欣賞陳可辛此作回歸平庸,實而不華的風格,拍出一個更能震撼心靈的故事,兩個多小時也不感冗長。值得一讚是,劇情雖以人口拐賣的大前提出發,內裡也從這個故事引入現今內地社會的百態,並帶出當前「每個人都不懂站在別人角度想東西」的主旨。電影到了中後段突然筆鋒一轉,換轉從另一角度看這件事,更延伸到另一個悲劇故事,傷痛程度絕不比受害者遜色。這種難定是非黑白,把傳統價值觀完全扭曲的情節,無疑顛覆觀眾固有思維,放下了一個叫人矛盾的收筆,讓整部電影看來更震撼有力。的確,結局或流於煽情,也令電影來得冗長,但趙薇那震撼心靈的演出絕對深深感動了我,叫這一切拖拉都接受得來了。

 

警告:下文可能含有部份重要劇情,請讀者留意。

 

正辦離婚的田文軍和妻子魯曉娟,一場吵架後,田文軍一時疏忽了兒子鵬鵬,令他從此失蹤,被人口販子帶走。多年來,文軍和曉娟一直四出尋訪,更跟有同樣經歷的韓總所管理的協會,一同踏上尋子之路。在眾人的協助下,二人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兒子鵬鵬,從農村養母李紅琴的手上奪回兒子,沒想到兒子早已忘了自己,更難以適應城市生活。與此同時,李紅琴失去了兒子,連帶女兒都被懷疑是人口拐帶的受害者,令她頓時骨肉分離,更發現了一個重大秘密...

 

 

很多觀眾對於陳可辛「北望神州」後的作品都不屑而看,的確,他轉戰內地後的作品,確沒了在港時期作品之濃厚感情,看來或覺格格不入。在此先勿論他的作品是否為了討好內地市場,不理背後理念的話,純以電影角度來看,我覺得他的這幾部作品還未至劣作之地步。也許本地觀眾不太受落,想不到這部《親愛的》映期一拖再拖,甚至只以小規模形式發行,實在浪費了這部可觀之作。個人更覺得,本片或能成為陳可辛轉戰內地後的最佳作品。

 

故事從一個單純的尋子故事,發展至另一個震撼真相,末段扭曲盡觀眾的倫常價值觀,令效果更強而有力
本片並沒有刻意挑戰大製作,或向內地、甚至討好全球市場而設,轉移拍一個草根階層的故事,劇情牽動人心,出來的效果樸實而不華,整體格局也無一絲令人反感之效。故事從一對兒子失蹤後,如何面對人生巨變的父母出發,側看著內地千奇百怪的問題,人性的冷漠、制度的腐敗、人心的扭曲,是種種光怪陸離的社會文化現象。假如,陳可辛前幾部大製作是為了討好內地而設,本片近乎「講真話」的情節,則是為呈現實感而拍了。
的確,電影於末段確安排了頗多煽情場面,或是刻意讓演員「曬演技」的鏡頭,可是,逾大半部的電影,全均無一絲造作賣弄,看著一對悲慘的夫婦依循不同希望與線索,走遍全國去尋找自己的兒子,並從一個協會的幫助下,看盡這些事情原來非偶一特例。雖然這是一個直線的故事,但其故事所牽涉的人物之多、時間之長,也極考導演陳可辛調度的功力。即使電影時間性極長,不同地方與時間不斷跳躍,鋪排起來仍有條不紊,帶動極強劇力,是陳可辛近幾作都給予不來的戲味。

 

 

故事不單寫拐賣兒童的問題,更從此側寫國家各種光怪陸離的現象。這些問題,到底是誰對誰錯?是誰帶出的現象?
電影有一句令人很深刻的說話:「這個國家,每個人都不懂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想。」這或許成了電影的一大重心,也是劇本欲諷刺當今社會百態的重要主旨,中段一個始料不及的轉折,更讓一個單純的尋子故事,增添了幾分層次感。
片中兒子被拐賣的家長無疑是受害者,卻絕想不到連拐賣兒童的家人,也是這個荒謬社會下的受害者。中後段筆鋒一轉,流暢自然地從另一角度來看這個「拐賣兒童」的故事,從農村貧窮階層的眼中,看盡社會上的人情冷暖。我很欣賞創作人把這種價值觀完全扭曲的思維,寫得那麼矛盾深刻,情感細膩,將一個本帶「反派」感覺的人物處理得溫婉可憐,馬上讓觀眾對她更同情,甚至不禁為她落淚。在她「上訴」的過程中,不單盡展人情冷暖,更看著官方各部門的迂腐一面。陳可辛成功把這種善惡難分的情感處理得絲絲入扣,同時揭露不同部門處理問題上的冷酷無情,讓觀眾在這個問題中不斷思考,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自己會如何自處,到了末段更以開放式結尾來震撼觀眾心靈。

 

觀影時, 本片不斷令我想起是枝裕和的《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》,到底一家人之間,是感情還是血緣重要?當血緣已被遺忘了,一個無辜小孩已在人世間找不到血濃於水的父母時,那些養父養母的愛,難得就不是愛,沒有任何感情可言?劇情發展下去,當拐賣販子的妻子也成了受害人時,原受害人的夫婦得到所需後,卻向這個村婦步步進逼,甚至有一刻令我覺得,兩者之間身份逆轉,受害人竟成了反派。劇本延伸下去,似乎是法理與感情之間的取捨,正如律師所言,到底哥哥還是養母的感情重要? 這個顛覆傳統價值觀的設定,實是一回很深刻的觀影體驗,衝擊著固有的思維。這些情節說來可能很荒誕奇怪,可是這個建基於真人真事的故事竟不停上演著。若是人生如戲,演變出這一切一切事情的,歸根究底的元兇到底是誰?是國家的無能?是社會的冷漠?是國民的無情?真值得令人深思。

 

趙薇於片中牽動人心的演出,令她即使戲份不多,也仿如帶足全片

久仰趙薇於片中的演出有多驚人,想不到原來她在中後段才出場,卻戲壓全場,令配角也變成主角。片中她演一個被命運不斷愚弄的農村婦人,最終卻無辜地成了受害者中的受害者,幕幕演出均牽動人心,甚至不難震撼得讓觀眾流淚。她在片中操極濃的鄉村口音、不施姿粉的演出,先天已完全入戲,後天她全情投入、感情真摯的表現卻把角色的內心演活。從片初的無知慌張,到後段的堅定信念全深深感動觀眾,單是初到警局的一場戲,情緒慢慢蘊釀爆發,影后之途不遠矣。
趙薇以外,黃渤的發揮也絕不遜色。他的戲份比趙薇多,幾乎從片初帶到片尾,外型上先天把一個與世無爭的星斗市民演得活靈活現,繼而在尋子路上的一次又一次希望與無助,單是一個眼神或小動作,已把角色所需的心急如焚展現,叫人看得心碎。一眾配角像郝蕾的內疚、張譯的矛盾,甚至佟大為那一貫的戇直率真,全均有戲可演,單看這一眾角色的演技交鋒,已值回票價了。

 

 

總的而言,別給陳可辛前作嚇怕,這部回歸自然樸實的電影,可是他轉戰內地後的最佳作品。全片實而不華,感情真摯流露,把一個草根階層的悲劇故事拍得牽動人心,看似簡單的情節實是牽涉眾多不同議題。陳可辛處理起來有條不紊,令電影充滿濃厚戲味,劇力萬鈞。幾線人物之間的交錯故事,過度得流暢自然,中後段從另一角度來看這故事,更給予觀眾一回價值觀的衝擊。趙薇此作的演出不難橫掃來年各大頒獎禮,一眾演員也非常入戲,仿如角色上身般演活段段悲情故事。或許,結局處理確有煽情之嫌,但這故事畢竟也改篇自真人真事,諷刺的是,現實之荒謬,隨時比電影來得更誇張。這大抵正是今天的國情。
Rating:90/ 100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