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耳:婆媽俗套、拖拉冗長

英文片名:The Left Ear
4月27日 15:40 中影百譽影城深圳東門店

自從趙薇執導的《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》賣個滿堂紅後,內地也出現了大量青春愛情電影,但似乎氣勢都不及《致》片般叫好叫座,這一次則是蘇有朋初執導筒的《左耳》,是最近於內地票房大賣的電影,適逢到深圳走走,便入場欣賞。作為一部新導的作品,蘇有朋的確捕捉了一種很強烈的青春氣息,無論是用鏡或是氣氛營造上,均叫電影甚有青春的觸動,處處勾起觀眾年青時那些青春的狂妄與無悔,找來一眾非知名演員擔任主角,更演活了應有的青春氣息。從節奏或感情上來看,此作絕對合格的。可是,作為一部改篇小說的電影,《左耳》的劇本卻處處充滿了漏洞,先別談這個「左耳」的設定,似乎到了最後五分鐘才勉強有用,片中一眾角色的感情關係、性格轉折,鋪排得相當含糊無味,三男三女之間的感情糾紛,竟是混亂不堪,甚至全無鋪排與伏線可言。沒錯,電影某程度上確是營造了強烈的青春氣息,惟電影一味在渲染這種感覺,卻沒有一個劇本支撐時,過程更顯得有點無病呻吟,甚至悶場連連。故事其實真與《致青春》相類,但蘇有朋處理一眾主角成長離開校園後的情節尤其沒趣,令電影仿佛「死唔斷氣」般難以收結。或許,蘇有朋真應該問問他昔日的好拍檔趙薇,到底怎能拍出一部出色的青春片。

 

李珥一直暗戀同學許戈,此時卻殺出了一位酒吧歌手黎吧啦,成為了許戈的女朋友,同時卻又對張漾展開猛烈追求。李珥心知自己在這段關係中是輸家,決定退出這場戀愛,卻誤打誤撞跟黎吧啦成為了好朋友,知道了她的故事後,更對她深感同情。某天,誤以為盡佔愛情上風黎吧啦,竟發現張漾背後原來看低自己,傷心欲絕,在街頭上意外被車撞倒...

 

 

本片或是《致青春》後如雨後春筍的內地青春片中,其中一部衍生出來的電影,而劇情也有點像《致青春》,同是求學時期帶點迷茫的愛情亂局,怎樣影響到往後的人生。雖說是改篇自當紅小說,惟電影版鋪排起來卻甚為混亂無味。在網上翻查一下,似乎電影與原著改動甚多,或許也成了一大元兇。

 

片中主要談三男三女從中學時期到出來社會工作後,那些若即若離,甚至帶點混亂的關係,可是,劇本除了令幾位主角性格突出鮮明外,最大問題卻是眾人的感情完全看不到有任何味道。黎吧啦無疑是全片最搶眼的一員,但她與許戈和張漾之間的三角戀,寫來全無火花可言,尤其是她與許戈的一段感情,更是鋪排得非常突兀。
故事雖名「左耳」,但左耳聽力有問題的女主角,在片中有如配角無異。先別說她的左耳有問題到底跟故事有多大關聯,她與許戈那段感情用以入題,到後來又只是輕輕帶過,與張漾多年來似有還無的感情,更是完全說不通。至於張漾的真正身份,本能製造另一個高潮位,在鋪排嚴重不足下,這個轉折來得過份突兀,更可說是非常老土。到頭來,個人覺得全片最好看的,反是李珥與黎吧啦之間的女性情誼最耐看,寫女性心事與無需宣之於口的感情,反比幾位婆婆媽媽、拖泥帶水的男主角來得好看。

 

 

基於這些鋪排上的嚴重不足,令整部電影看來變得非常冗長,悶場極多,117分鐘的電影如像看了170分鐘。片中一眾角色互動交流不多,在求學時期姑且還有點追看性,可惜來到大學、甚至社會工作後,一切情節顯得支離破碎,強行堆砌拼湊劇情,乃至最後45分鐘更仿如「死唔斷氣」般拖拉,叫人看得一頭霧水,甚至出現了大量突兀離奇的場面,就如一幕誇張的車禍,竟看得全場竊笑聲不絕。

 

 

不過,電影還不至於一敗塗地,蘇有朋初執導筒,對於氣氛營造及刻劃青春的觸覺,還是有不俗的過人之處。正如前文所述,電影描述女性情誼是最耐看的一環,那些眼神交流及兩女之間的生活瑣事,也拍出了應有的味道。雖然感情交流的情節甚為失手,就角色單獨而論,卻也拍出了青春片應有的氣息,像海邊的追逐、用熾熱的陽光去描述青春的無悔美好,再以暴雨及黑夜來描繪那些荒唐而帶點陰暗的歲月。就著鏡頭運用、光線調配上,蘇有朋此作確實拍出了青春應有的感覺;找來了一群銀幕上的新演員來擔演要角,也令這部電影帶有一份清新感覺。在氣氛調控上,《左耳》還是沒有失手的。

 

 

因著劇本從女性角度出發,似乎電影中亦以女演員較有發揮。馬思純所演的黎吧啦,無論外型妝扮,甚至是她的眼神與小動作,全均把角色所需求的「壞女孩」形象演活。這位外表堅強而內心脆弱的小姑娘,在馬思純那真情流露的演繹下,時而可愛、時而神秘,叫人又愛又恨,到最後或不禁為她流下同情眼淚,未知此角可會為她帶來演技的肯定?至於演李珥的陳都靈,外表超清純先勝一仗,為這個角色增添了強極的說服力。雖然她的發揮不及馬思純,但末段畢竟全是她的個人表演,把角色感情的起起跌跌演得充滿層次感,也是出色的一員。反倒是歐豪與楊洋所演的兩位男主角,戲份頗多卻相當稚嫩。前者佔戲極多卻一直保持著同一個表情,後者不過是發揮著「耍帥」的作用罷了。

 

 

蘇有朋執導的《左耳》雖由原著作者自行編寫劇本,卻寫得東拉西湊,每條感情線都仿如不著邊際,完全難以令人投入。即使感情從校園跳到社會,故事仍然毫無推進力,對過去的陰霾沒有多加描繪,令劇情變得平鋪直敘,甚至有大量悶場。的確,蘇有朋初執導筒,對於刻劃青春情懷、「那些年」的少年心事,確有一定效果,而對女性情誼的刻劃也尤其細膩,只可惜敗於那個毫無味道的劇本,也真返魂乏術了。尤幸馬思純與陳都靈兩位年輕演員極傳神投入的演技,總算在兩小時內緊扣觀眾心弦。否則,效果難以想像。
Rating:55/ 100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