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片名:Myeong-ryang: Roaring Current
久仰大名,南韓史上最賣座的電影,入場人次達1761萬觀眾,氣勢一時無兩,香港竟然沒有排期上映。《鳴梁海戰》是描述日本與朝鮮之間的一場海戰,朝鮮將領巧妙地透過地勢、海流及戰術,以小勝多,僅以十多艘戰船大挫日方三百多艘戰艦,成為歷史上一場著名的戰役。觀眾對這段歷史不熟悉也不緊要,全片片長兩小時,文戲武戲清晰分明,用上一個小時簡單地去交代雙方背景,最後一小時自然是炮火連天的海戰場面。文戲鋪敘層層遞進,展現出山雨欲來之氣勢,讓觀眾屏息以待;武戲打足一小時,視覺效果當可媲美荷里活A級大製作,過程有盡動作場面、視覺效果,同時亦兼顧了行軍佈陣、戰略運用,直教電影於超悅目視覺效果外,觀眾也仿如置身現場。氣氛調度得緊湊刺激,令人看得熱血沸騰,絕對是亞洲電影於視覺上的一回大突破,不能在大銀幕中觀賞本片,實屬可惜。
1597年,豐田秀吉政權向朝鮮步步進迫,所到之處均大敗朝鮮軍隊,朝鮮形勢岌岌可危。朝鮮將領李舜臣眼見敗陣在即,決意孤注一擲,利用黃海附近的鳴梁海峽不穩水流,膽搏對方的鬆懈進攻力。凶狠善戰的敵軍將領來島面對勁敵仍無放棄,兩者終在這險峻海峽上決一死戰...
坦言,小弟跟很多朋友一樣,看罷本片真會想到一個問題:為甚麼這部精彩不已的《鳴梁海戰》,香港竟會無人購入,甚至連影碟都沒有發行,而本片卻能於台灣甚至內地上映?在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彈丸之地中,似乎每部電影上映前,發行或院商都真有「諗過度過」,沒有票房把握或是購入價太貴的電影,實在很難讓觀眾見面。且看早前洲立獨具慧眼,馬上購入去年南韓叫好叫座,同樣大破票房紀錄之作《半世紀的諾言》,最終相信香港上映了都沒人知曉;即使近年「韓流襲港」,卻連過千萬的電影都很難。我不知道有沒有片商已購入本片準備作發行,畢竟本片如沒機會在戲院大銀幕欣賞,其實也真的非常可惜,始終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。無論劇本以至視覺效果全均屬上乘水平,在亞洲電影中更可謂有著重要意義。
作為一部「海戰」電影,《鳴梁海戰》末段打足一粒鐘,那種實感與刺激感,當是一回電腦特技的完美示範。我最欣賞的是,這幕重頭大戰不單止在展現視覺特效的視乎奇技,更有別於荷里活同類電影或不斷把場面拍得要多大有多大,本片勝在懂得善用電腦特技去呈現劇情所需、兩派人馬行軍佈陣的情形,再透過鏡頭調度與配樂來烘托氣氛,令整段戰爭場面來得非常緊湊。當中像使用海流的戰略、被重重圍困時如何突破重圍、重整旗鼓時與狙擊手的對陣,甚至末段連番搶攻的場面,拍來連環緊扣、一氣呵成,效果緊湊得叫人喘不過氣來。當然,宏觀的海戰場面、船隻的移動、物件掉落等畫面得用上大量電腦特技效果,全均拍得相當精細,絕對稱得上是亞洲電影特技範疇上的一大突破,比吳宇森幾年前的海戰片《赤壁決戰天下》更進一步了。
值得一提是,本片集中在海戰場面同時,也不忘利用適可而止的文戲去解構劇情、描寫雙方的內心,並不止於一味死衝爛衝,也令觀眾能跟劇情同步,層層遞進,於海峽上從防守走到反攻。
至於電影的文戲,對於一個非每位觀眾都明白的歷史故事,本片並沒有用上艱深抽離的背景去鋪敘,亦不如同類的南韓古裝片般冗長乏味。劇情精簡地交代了兩軍出征前的事,恰到好處地鋪排了雙方的性格特徵、強弱懸殊;一方視死如歸、一方自以為必勝,兩者之間的猜心角力、地理環境,更為電影帶來了山雨欲來之勢,劇情非但絲毫沒有悶場,更讓觀眾不禁對這場大戰有所期待,是鋪排戰事的不俗手法。
當中稍有不足之處是,全片的角色眾多,而幾位重要角色無疑非常搶鏡,但對於片中的一些配角,在時間所限下則顯得身份模糊了,乃至在戰場上交戰的一刻,某些角色看似死得很轟烈,卻難勾起觀眾的共鳴。
三位主角的演出也絕無挑剔可言。演得之人崔岷植演一個冷靜而內歛的大將,每回出場均極有壓場感。柳承龍演日本方面的大將,喜怒不形於色,詭計多端而又禁不住衝動,他那不愠不火的演繹亦相當懾人。至於趙震雄再演奸雄角色,當然也難不到他,與柳承龍同場較量「鬥奸」,演出一樣叫人難忘。
《鳴梁海戰》相信是礙於市場考量,在港暫無上映實是非常可惜。論視覺特技的話,本片所呈現的連場壯麗海戰,無論視覺、氣氛、劇情都能夠兼顧,甚至讓觀眾享受視聽之娛時,也能與劇情同步,投入雙方的行軍佈陣當中,幾回重要的戰略更看得叫人手心出汗,同時又熱血沸騰。誤以為文戲會帶點冗長,誰知一半時間用以鋪排劇情,卻又來得精簡而恰到好處,叫不黯那段歷史的觀眾也能投入其中。最後,三位要角氣勢十足的演技,「鬥戲」鬥足兩小時,也真夠看頭了。
Rating:85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