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片名:Solomon’s Perjury
前篇:開庭 6月5日 15:15 星影匯
後篇:終審 6月15日 16:35 星影匯
日本電影其中一種優勝的類型,就是一類奇案或懸案式故事,雖然調子大多也離不開濃烈悲情,其寫盡人性內心深處的陰暗面,卻往往大膽而震撼,當中也不乏佳作,如去年的《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》便是一大出色作。《所羅門的偽證》以一位少年在校園離奇死亡的案件,寫盡校園欺凌、人性偽善、成人無能、青少年陰暗面等等情節,其案件之複雜更得讓電影分拆上下集「上市」,以超過四小時的總片長來帶動這宗懸案。上集主以多條支線去混淆觀眾視聽、製造懸念,鋪排不俗;下集則是主線以校園公審來勾劃出事實的真相,劇力較濃。坦言,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,電影雖說條理地交代出案情以及其牽涉的多條支線,即使不至於幾年前《贖罪》般長達五小時篇幅,感覺仍覺有點冗長而不夠簡潔。當中就案件所延伸的校園欺凌及人性偽善的元素,是上半部最精彩的一環,下半部即使不難料到扭了另一個結局來,真相卻令人覺得花了近四個多小時,竟然輕輕幾句便推翻了先前鋪排的一切,實有點失望。
某個下雪天,一位學生在校園離奇墮樓身亡,校方及警方均收到了匿名信件,聲稱他是被校園惡霸大出所殺。他們為不影響校園秩序,竟草草了事,隱瞞案情。屍體發現者涼子深感事態嚴重,希望尋找真相,還死者一個公道。當成年世界不願意為他的死負上責任,涼子決定與同學一起組織校內法庭,挑戰警方與成年人的重重阻攔...
總片長超過四小時的《所羅門的偽證》,以時空交錯、不同人物的視點交代故事,上集更牽涉到匿名信件,交織出一個「羅生門」式謎團。當中,疑兇與欺凌者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、幾位主角尋求真相背後的用意,甚至如旁觀者像新老師、校長等人都有各身的故事,叫一場簡單的懷疑兇殺案的雪球愈滾愈大,牽涉者眾。片中多條支線鋪排起來互相緊扣連貫,就著糾結的案情、幾位主角的視點交錯鋪敘,把這些複雜的情節影像化,確拍出了一定戲味;有條不紊地鋪排與拆局,均帶動了追看性極強的氣氛。即使電影不少地方仍流於冗長,卻仍能帶動觀眾有追看下集的意慾。
下半部當然是重頭戲的「公審」。坦言,哪管這場「公審」寫得再好,先天設局倒真有點「搵戲來做」的味道,劇情總算能流暢地鋪排下去,不少公審的「遊戲規則」均令落力地令其合理化,也能令觀眾看得投入。一場又一場的「公審」,不同證人與犯人的答辯,將一宗兇殺案扭來扭去,不斷出現始料不及的案情,也帶動了濃厚的戲味。
只是,劇本花了漫長的時間來作鋪排,到最後雖然寫出一個語出驚人的結局,說穿了卻有感劇本把鋪排了四小時的案情一下子推翻,真相原來「僅此而已」,倒覺劇情帶點反高潮,甚至盡在觀眾意料之內。
劇情扭出了一個全新方向的結局,縱把故事欲帶出有關日本社會及教育上光怪陸離的問題帶出,把「冤冤相報何時了」、「自我贖罪」等信息重新包裝,不難要觀眾在完場後有所反思。可是,礙於支線過多,而結局又沒有一個令人深刻震撼的真相去串連這些議題,倒令不少支節變得無關痛癢,仿如為誤導觀眾而設般。到最後,劇情又離不開日本電影一貫的煽情,甚至帶出一個「每人都是罪人」的題旨,惟收筆又想帶點樂觀積極的味道,反令這題旨難以突出,調子前後不一。
至於那片長超過四小時的篇幅到底有沒有必要,個人覺得倒真是有點冗長。雖然故事的支線繁多,甚至連多位角色的回憶倒敘位也極多,但不少支線其實與劇情關係不大,鋪排得太仔細反削弱了電影應有的劇力,導致上下兩篇各有不少悶場。尤其是,這些支線到了結局原來只屬輔助劇情性質,更讓人看得大呼沒趣了。
《所羅門的偽證》仍是可觀之作,導演成島出之導技精妙,把一個案情複雜、支線繁多的故事,有條不紊地鋪排,前呼後應的劇情、角色不同的視點與支線均連環緊扣,倒是頗有挑戰性的嘗試。只是,電影的導技再佳,劇本卻愈寫愈洩氣,到了末段甚至出現反高潮的感覺,把煞有介事、鋪排近四小時的案情一下子推翻。哪管劇本仍拍出了一定的追看性,把欲表達的題旨交代,卻礙於支線過多難以全部好好交代,顯得有點沒趣,總不成說得我們都是罪人就解決一切吧?
Rating:75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