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6日 17:15 百老匯電影中心
英文片名:Our Little Sister
是枝裕和是日本一位有「質素保證」的電影,前作《誰調換了我的父親》把親情與倫理題材刻劃得絲絲入扣,大獲好評,亦是自己當年的年度最愛之一。新作《海街女孩日記》由一眾最當紅女演員出演,幾乎未映先轟動,優先場更屢獲好評,不禁也令我有所期待,惟看後卻有點失望,抱著導演前作、極高期望心態下入場,也覺得電影有點過譽了。沒錯,作為一個男導演,全片擺明居馬是一部「女人戲」,但也絕對難不到導演是枝裕和,把四位「女孩」的故事、幕幕群戲寫得細膩動人。每人互有自身的故事,相連起來又有不俗火花,群戲仍無失手,寫情、刻劃內心世界,仍是導演絕無失手的拿手好戲。只是,《海街女孩日記》內容頗為鬆散,只看著一眾女孩的生活瑣事,欠缺一個高潮位,亦沒有一條明顯的主線。《海街女孩日記》在沒有深刻內容下,仍能緊扣觀眾情緒,但片長逾兩小時的電影,看來又真覺冗長。當一個凌碎的故事一直發展下去,更讓創作人難以找到一個「完結」的位置,末段不期幻想電影將如何收結,竟成了全片的最大期待位。
香田三姊妹自幼被父母遺棄,互相扶持自力更新,某天收到父親離世的消息,她們前往喪禮時,碰上了同父異母的妹妹鈴,並邀其一起居住。鈴雖然背負著一個不堪的過去,仍被三姊妹接納,一起努力生活下去...
《海街女孩日記》四位女性各有自身故事,連貫起來又是她們的成長日記,初段拍來情味濃郁,確是導演又一次成功所在
一向擅長寫情的是枝裕和,繼挑戰了「兒童戲」後,這次再挑戰自編自導一部「女人戲」。雖然故事改篇自漫畫作品,但那細膩的筆觸、溫柔美麗的畫面,不說也難想像這是出自一位「男導演」之手。片中四位女主角各自有自己的故事,而她們自身的故事,或是家庭的包袱、或是愛情的煩惱、或是生活的習慣,串連起來又能與主線劇情掛勾,情感細膩。初段看著劇本把四位角色的故事扭來扭去,再以一個家庭過去的不堪回憶、一位新的家庭成員連貫起來。看似鬆散的劇情竟又慢慢鞏固起來,成為一部獨立完整的電影,足見是枝裕和劇本調度、處理群戲上之能手。《海街女孩日記》於鐮倉古都內拍攝,全片細緻地捕捉了當地不同時節與地域的景色,拍來自然流露,哪怕是一個火車站,都沒有刻意添加美感來製造戲劇效果,自然流露地展現出當地最迷人景致。
《海街女孩日記》拍來真是一部「日記」般過於鬆散凌碎,初看確甚有味道,發展下去卻無甚推進力,便覺悶場漸現了
可是,《海街女孩日記》也實太「日記Feel」,雖說不至有悶場,畫面亦真目不暇給,惟全片沒有一個明顯的故事線,即使描寫幾位姊妹的關係轉變、成長過程,終歸沒有一個明顯的目標可讓人跟隨,過程仿如隨心所欲,看至中段開始已覺非常鬆散。四位姊妹各自的故事縱能連貫起來,惟就著眾人面對生死、愛情、親情之間的探討全均點到即止,支線過多實難令人集中,也難讓有關題旨深刻。即使各線劇情都有自身起承轉合,但四姊妹的故事連「一家人」的主線,發展至末段似乎找不到一個能「完結」的位置,每每誤以為電影已完結,誰知還繼續延伸下去,甚至延伸更多支節。看至末段確感有點冗長,結局的收筆亦帶似有還無之感,顯得全片虎頭蛇尾。
一洗少女味的綾瀨遙演一個大姐姐,撐起一頭家亦要隱瞞自己的秘密,把事業形女性的感覺發揮極佳,也帶動得一眾「姊妹」的感情關係
《海街女孩日記》演員主以綾瀨遙所演的姐姐戲份最多。前者已沒了當年的青春氣息,但其氣勢與感覺倒真有點片中那「大姐」的味道,在四員之中甚有壓場感,也帶動到整頭「家」的效果。至於其餘三位演員長澤正美、夏帆及廣瀨鈴戲份相當平均(實考是枝裕和的功力),四人的演出亦充滿火花,讓一家人的說服力大增。
《海街女孩日記》仍能保持得導演是枝裕和的水準,寫情細膩,動人的鏡頭仿帶觀眾來了一趟眼睛的旅行。這一次,他不拍小孩的題材,轉移拍一部「女人戲」,一眾當紅女星的群戲調度得宜,也讓這「四姊妹」的感情活現銀幕。可是,整部電影畢竟沒有一條明顯的故事線,即使把之看成四位女性的「成長日記」,也覺過程拍得太過瑣碎,乃至末段更缺乏一個完美的收結位。雖然片長超過兩小時的電影還不致有悶場,惟末段過於鬆散也真覺略帶冗長,總觀好評至此也覺得有點過譽了。
Rating:70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