哪一天我們會飛(優先場):香港終於有屬於自己的高中集體回憶片

英文片名:She Remembers, He Forgets

哪一天我們會飛

兩年前黃修平的一部《狂舞派》成了影壇奇葩,叫好叫座且成了當年一部本地的清泉之作,是一個本地鮮有的青春片題材,當中對「追夢」的元素、跳舞場面的熱血,拍來效果更是本地鮮有之作。雖然,很多評論都指該片過度放大青春的熱情,在舞台發光發熱後如何自處那最重要的問題,電影卻隻字不提。的確,在香港要「追夢」未必沒可能,只是近乎沒可能,既然現實已那麼殘酷,拍出一部題旨正面樂觀的電影,也沒甚問題吧?來到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,電影對一種追夢的筆觸度就來得更強烈,亦寫出「追夢」以後與現實的考量、成長後漸漸忘卻了年青時「追夢」的初衷等。主線回憶一段中學時期的友誼及愛情故事,細膩筆觸把三位主角的感情刻劃得充滿清新氣息,當中對九十年代的集體回憶,無論是那時候的生活習慣、對九七的恐懼,周遭景物小至市政局的橙色垃圾筒、大至九龍城飛機劃過頭頂的景象,一一也讓觀眾看得充滿共鳴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不少地道化的笑料,甚至借港人的集體回憶來設計一些我們才懂得笑的笑位,也成了繼《狂舞派》後又一出色的地道之作。三位新演員實而不華的演出,絕不比「成年版」的楊千嬅與林海峰遜色,來年金像獎「最佳新演員」獎,最少也值得獲些提名了。當觀眾質問,為甚麼香港拍不出一部像《我的少女時代》般有共鳴的九十年代集體回憶時,黃修平做到了,只看大家會否給一個機會這部作品。

 

余鳳芝、彭盛華、蘇博文是三位中學生,他們因為一個飛行學會而結緣,成了中學時期的最好朋友,一同經歷了錯折與患難。兩位男生都對余鳳芝有好感,直至學校開放日那天,蘇博文從此消失,下落不明。多年後,彭盛華與余鳳芝已結成夫婦,生活卻平淡如水。某次同學聚會中,他們才憶起了蘇博文這個曾經最好的朋友,而面對著婚姻的瓶頸位,余鳳芝才問自己,為甚麼當日沒有選擇蘇博文?於是,她開始從舊校出發,尋找蘇博文的「失蹤」原因,在這過程中,也開始憶起一些自己遺忘的記憶,那些彼此曾說過要共同追尋的夢,卻發現...

 

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與近期大熱的《我的少女時代》有點相像,同是大賣九十年代的集體回憶、同是中學時期兩男追一女、同是其中一位男主角突然消失,女主角長大後回憶倒敘、同是有大量青春的熱血位...當然,要談共鳴感,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的愛情線並無《我》片般強烈,也沒有一個食正男女觀眾必經歷過的遺憾位,確實較《我》片為弱,但我仍極喜歡本片所營造的那種清新感覺。

在此先得聲明,我喜歡《我的少女時代》,也喜歡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,但《我》片末段較為戲劇性的處理,或許真是電影的一點敗筆。反觀,《哪》片的感情線刻劃起來沒那麼強烈,卻細膩地捕捉了三位角色的友情或愛情故事,同時更藉著他們三者之間的故事,拼湊出電影的主題,一個關於追夢的故事。很多人看罷《我》片會覺得香港為何拍不出這類的題材,我覺得,黃修平做到了。

 

若談關於中學時期的電影,對上一部最寫實、有共鳴的佳作,我覺得已是《烈日當空》了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藉著三位年輕人的故事,說著一個每個人成長必經的中學生涯。片中沒有找來三十多歲的演員去裝學生,也沒有牽涉到援交或吸毒的主題,實實在在地描寫出一個美好的中學時光,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歲月,單是這份簡單的美好,已令人輕易愛上。即使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議題是一個宏大的「追夢」故事,但創作人對一些中學生涯的細節位都沒有馬虎。或許,我們沒有天天吃「麻醬麵」,但我們也有「Sing Con」、「傳紙仔」、「去廁所放break」、「開放日做壁報」等集體回憶,而兩位男生之間的「小學雞」對話、互攻下體的情節,對於男觀眾而言相信也看得極有共鳴。這些情節並非電影的一大主線,而全片也沒有誇張漫畫化地無限放大有關情節,反是一些適可而止的小節,已能帶動得很出色的效果。若要相比的話,我覺得這些清新筆觸,是略勝於《我》片的。

 

哪一天我們會飛
換作是許多亞洲同類青春片,出現這類鏡頭要不濫情就是賣弄,黃修平此作卻拍得自然而不矯飾
  談及不牽涉黑暗題材的青春電影,似乎許多日韓台的青春電影,都離不開主角們躺在草地或一些「秘密基地」上,看著天空無病呻吟、賣弄青春感傷的情節,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更有加入「飛翔」的議題,一不小心處理便很容易「瀨嘢」。尤幸,正如創作團隊於座談會上所言,片中有關「飛翔」的題旨是想暗喻年青人渴望自由的行為,因此,一眾主角放飛機、看著天際說未來的情節,也一一成了劇情所需。當中極富陽光氣息的畫面、演員們發自內心的微笑、那些毫不造作的場景設計,甚至構成了一幅絕美的青春圖。即使角色成長以後,再次看著天際、再次「放飛機」,拍來亦不覺突兀。於這個層面上,我蠻喜歡電影的處理恰到好處,主角們「合符年紀」的平實演出當然值得加分,但片中沒有刻意去放大「青春」這幅圖畫,渲染得的氣氛已能令觀眾全情投入了。

 

哪一天我們會飛
每個人成長路上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夢想,無奈可能因為現實的種種打壓而忘記了那份初衷。藉著成年與少年兩個階段的故事,這題材寫來尤其突出
  黃修平的前作《狂舞派》除了拍出青春熱血外,對夢想的議題也寫得很到肉,一句「為了XX你可以去得幾盡」幾乎成了當年的金句,而「追夢」這回事也突然被炒熱了。來到本片,有關「追夢」的議題更被放大,探討得更深入。有別於《狂舞派》寫出了青春追夢的熱血便就此打住,本片更牽涉到角色成長以後的種種問題。每個人年輕時都曾有自己的夢想、自己的目標,奈何成長後卻往往因為現實的考量、一個錯誤的選擇,而令自己忘記初衷,最後為了生活而忘卻自我,甚至誤以為安穩下來、埋沒自己的理想也是對的選擇。女主角余鳳芝不單選錯了人,更連自己的夢想都放棄了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就著「現在」與「過去」兩個時空穿梭,不單彰顯得成長時期的美好,更對照出一種對「追夢」的心路歷程,當天一個錯誤的抉擇如何做成終生抱憾,當中就著一些社會根深柢固的觀念,相信香港觀眾對這個議題會看得更有感觸。

我很欣賞電影背景設於高中時期,卻無集中於考試壓力或「怪獸家長」這類社會議題,反是聰明地藉著港人那時對「九七」的恐懼,希望「走得就走」,繼而暗喻許多年青人都希望離開香港,到外地升學或「尋夢」,簡單一句「香港唔係一個俾人發夢嘅地方」相信已是大部份香港人的心聲了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有一段情節我是很深刻的,老師要學生寫一份「夢想計劃書」,但那些夢想竟要有所回報才能算是夢想,因此像女主角要環遊世界、她的朋友想成為舞蹈員、足球員,似乎都算不上「夢想」了,而這種教育方式,或許正正令香港的年青人對此顯得心灰意冷。這幕拍來雖無《我》片「報告主任」般熱血,但這些港人才理解得到的悲哀,看來一樣熱血且帶點青春的任性(這幕把一些「讀書讀上腦」的學生幽了一默,也是我們中學生涯總會有過的同學,亦是妙筆所在)。乃至電影末段那個失蹤背後的原因,把愛情、友情、命運、夢想等等分散的議題完美貫穿,一段愛情的遺憾、一段婚姻的變質,大家都離不開對青春時夢幻的回憶,再配合命運那無奈的玩弄,亦製造得另一個高潮位,更看得觀眾充滿紙巾聲。

 

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對「追夢」的題旨是帶點無奈的,惟本片卻沒有放大這些悲觀情緒,不單拍得充滿陽光氣息,更有不少惹港人共鳴的笑位去作平衡。無論是導演拿自己來開玩笑,或是陶傑客串演出一角所說的話,這些本土味極濃的幽默位,明顯是對焦著本土觀眾而設。在沒有刻意低俗、粗口橫飛下仍賺取哄堂觀眾掌聲雷動,這份難得的熱鬧感,已值得入場支持!

 

除了劇本,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一絲不苟的製作,亦讓電影的可觀性大增。片中為呈現九十年代的集體回憶,對當時的景物、文化都一一重現,而各場面中小至市政局橙色垃圾筒、大至九龍城飛機劃過頭頂的畫面都重現得了。當中,「飛機」是片中的重要「道具」,各架紙飛機、模型飛機、飛機實驗品,看來都沒有過量使用電腦特技,全都能真正飛行,於實感上就來得更突出了。

 

哪一天我們會飛
三位演員清新自然的演出,仿如演回自己一樣,同時又不乏出色的內心戲份,成績令人可喜,能否成為一下個蔡瀚億與顏卓靈?
  雖然海報上的「大頭」是楊千嬅與林海峰,但本片並非他們作主角,尤其林海峰更有如一個大配角般的戲份,反之,真正的主角卻是落於三位新演員身上。女主角蘇麗珊外型率先討好,一雙大眼睛與真摯笑容,充滿著鄰家女孩的味道,或許這根本就是每個男生中學時期都會暗戀過的對象。她把此角演得自然而不造作,多場感情戲更是真情流露,完全令觀眾看得動容,成功帶動得整段「過去」情節的起承轉合。游學修演一個帶點壞孩子氣息的男生,沒有刻意裝模作樣去耍帥佻皮,動作多多、七情上面的表情,相信就是那種每個女觀眾中學時都會暗戀過的男生。至於吳肇軒演那個比較平實穩重、沉默寡言的男生,外露發揮可能不及兩位拍檔多,內心戲的發揮卻較大,末段尤其讓觀眾看得心碎。三個角色演來性格分明,或許林真心、徐太宇、沈佳儀會令你想起成長路上的某個他與她,這三位演員演來,相信也能令你想起那個余鳳芝、彭盛華或蘇博文。
「成年版」的楊千嬅演出不俗,但林海峰卻真的太「林海峰」,反不像少年時代的彭學修。這兩位「有演技」的成年演員並非演得不好,但對比三位新演員真情流露,有如演回自己的演出,我反覺得他們更討好了。
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payme以下連結或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https://payme.hsbc/jackyhei
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
喜歡《狂舞派》的觀眾,相信也一定會喜歡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,而喜歡《我的少女時代》,也不妨看看這個本土的「少女時代」故事。當《狂舞派》令全港談「夢想」談得狂熱時,本片對「追夢」後現實的考量、成長的無奈、夢想的破落等情節皆寫得深刻細膩,借以過去與現實之間的對比,更寫出一個比《狂》片更具深度與共鳴的故事。全片談夢之餘,亦拍出了一段清新可喜的青春友誼,沒有加插港片大愛的「黑暗」、「低俗」元素,那段純潔無暇的友情、帶點曖昧的愛情,似乎都是我們懵懂成長歲月皆經歷過的。或許對於愛情線的共鳴不及《我》片,但一樣是上乘之作。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大量親民的笑位、屬於我們香港人的集體回憶(尤其是八十後),近乎是成長日記的片段是來得多麼細緻。這些不向內地市場獻媚的路線,今時今日已買少見少了。最後,三位演「少年時代」的新演員實而不華、真情流露的演出,我覺得更勝楊千嬅與林海峰那些擺明「有演技」的演出,切實地符合了「學生」的身份。別說香港沒有新力軍了,只看你願不願意給他們一個機會。
Rating:90/ 100

 

感謝各位支持,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,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,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!

 
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