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片名:Wong Ka Yan
11月11日 21:45 Cinema City
電影中的俊賢千辛萬苦要尋找到只有一面之緣的王家欣,而香港觀眾要尋找一個合適場次去看《王家欣》,似乎跟片中情節之「艱巨」相差不遠。《王家欣》雖然屢獲好評,電影公司亦落力盡心宣傳,卻始終達不到效果,上映不足一週已獲大幅縮場,只得自家戲院Cinema City獨力力撐,每天映足五場,算是集中人流,成了近期於發行上的又一奇蹟,印證了今天電影發行上,院線支持原來真的很重要。
雖說,同期有太多同類型有關青春、集體回憶的電影上映,但畢竟各片的路線不同,又不能說題材重覆,像《王家欣》走的路線就是較為清新、自然,把「夢想」放在一個「尋愛」的故事中,那種簡單的傻氣、對愛情那夢幻的憧憬,竟來得那麼美好浪漫。在製作條件所限下,《王家欣》確實偶有沙石,當中電影找了九十年代作背景,「穿崩位」卻多得有如大台劇集般,在「集體回憶」層面先成一敗筆。至於全片在「尋愛」的過程中,由於劇情實在「玩得太大」,其實亦有不少犯駁位,整個故事也難以言之成理,在「邏輯」上的投入感確實稍遜。不過,拋開那種「駁故」的心理,我蠻欣賞電影那種毫不造作、自然流露的情感。在主角「尋愛」的過程中,遇上了種種奇人奇事,更不乏令人動容的場面,乃至男女主角的感情慢慢建立起來,末段帶點遺憾的收筆,更是充滿感動落淚的地方。全片拍來陽光氣息濃厚,走在坪洲大街小巷,或是於幾家舊式戲院中尋找一段光影戀愛夢,均看出創作人對有關背景及題材的濃情熱愛,尤其是戲院老伯伯的那段愛情故事,先別說是否過份戲劇化,那份窩心浪漫已叫我淚水不禁掉下來了。
住在坪洲的俊賢,與姐姐一直過著簡單的生活,某天在好友驅使下,他離開小島到戲院看場電影,因為一場意外,與戲院的售票員王家欣遇上,對她一見鍾情,卻忘了留下對方的聯絡電話。他為此而日思夜想,用盡辦法去尋找那個心儀的王家欣,天天在戲院呆等不果,卻遇上了另一位因其故事而來訪的王家欣。俊賢與這個王家欣,一同上路尋找心目中的那個王家欣,途中遇上了許多同名同姓的奇人奇事。當他誤以為就此能跟她成為一世好友時,沒想到她竟然愛上了自己,而俊賢仍堅持尋找自己內心的一個夢...
在幾部本地新晉導演的小本製作下,《王家欣》的「下場」或許已是較「幸運」的一部,起碼有旗下院線力撐,憑其口碑慢慢凝聚觀眾,在Cinema City獨撐下仍獲得極高入座率,反之同期幾部本地小品之作,已淪為幾乎「一周消失」的下場。這個現象其實已廣為影迷之間的討論,到底這個走勢是否一件好事?當幾部口碑平平的大製作能一天獲得幾百場場次時,一些口碑不俗的電影,竟只淪為一天只得幾場,是院商扼殺了觀眾的選擇,還是觀眾根本不願去選擇?先天已沒有戲院支持,又怎能談得上票房與「叫座力」?
像《王家欣》這類電影,談不上極級佳作,片中確有不少沙石,卻是一部本土清泉,而作為一位新導演之作,已算是交足功課了。當觀眾常常說港產片沒有佳作時,又有沒有想過給一個機會新導演、新演員?
《王家欣》的「追夢」竟是一個「追女」故事,但是這份執著、不願放棄的「追夢」過程,尤其是主角堅信那個「幻夢」終會成真的傻氣,卻又令人看得很窩心
對比同期的幾部電影,最喜歡《王家欣》那種沒有刻意造作、不經雕琢的情感。男主角為了只有一面之緣,連名字都搞不清的少女而深愛著她。為著一個不設實際的夢去追尋這個心中的「理想」,拍來卻把那份執著的傻氣展露得充滿陽光氣息,即使黃又南先年紀已不算「少年」,演來亦滿有青春感覺。那份執著的情感表現到位,並不會讓觀眾感到刻意、造作,乃至遇上了另一位「王家欣」,與她發展出一段曖昧的友誼關係,點到即止的情感慢慢蘊釀,即使結局可能帶點遺憾,仍滲出一種很清新的味道;哪管叫觀眾看得帶點心痛,仍會不期愛上這個故事。在一個帶點誇張夢幻的故事框架下,得此效果已是成功的第一步了。
一如幾部同期的電影,故事亦以倒敘形式去重塑這個故事。劇本對成年後的那位男女角背景著墨不深,反帶動了一定的懸疑戲味,讓觀眾猜度到底這十多年發生了甚麼事,而「成年女角」到底身份是誰,這個帶點玩味的設計,亦叫電影有一定的追看性。
借以坪洲這個較鮮有電影接觸的地方,寫出一個很美麗的青春故事,看得很舒服
在主線的「尋愛」過程外,故事又牽引出許多奇人奇事,甚至有如一部「公路電影」般有趣。男主角在尋找「王家欣」的過程中,遇上了許多身份背景各異的「王家欣」,而這些「王家欣」彼此之間又有自己的故事,各人有所互動下,亦令整部電影來得熱鬧豐富。《王家欣》從此亦滲出了濃厚的人文情懷,像坪洲一眾街坊街里的密切關係、小店面對大財團下的抗衡、兩姊弟互相扶持的感情等,寫來全均恰到好處,無需刻意去展現「本土化」,或處處表露自己對香港有多熱愛,感情全均自然流露。當然,電影找來了坪洲作為故事背景,亦算是本地較鮮有觸及的取景地,那種寧靜的小島鄉土情,配以這個帶點夢幻的愛情故事,竟又出奇地合襯。
我蠻喜歡創作人於片中流露出對電影之情,主線副線兩段愛情故事均圍繞著戲院而轉,從而也是回憶著那個年頭本地影業的美好吧?
一如同期的幾部作品,《王家欣》亦流露出創作人對電影的濃情熱愛,在資源所限下仍落力重現九十年代的戲院風氣、觀影文化,影迷會拿著「電影雙週刊」的那個年頭(當然,九二年亦是港產片最興盛的時期),主線一條「戲院情緣」已夠感動,沒想到戲內支線一段戲院伯伯默默守候幾十年的愛情故事,更是感動得叫人落淚,也令這個故事在影迷心中留下更美好的印象。
作為新導初執導筒之作,《王家欣》其實誠意可加,亦已交足功課,惟片中仍有不少改善空間。當中,電影大賣一種集體回憶的感覺,惟對九十年代那個時空卻有頗多漏洞。即使鏡頭已努力避過許多「現代」的景物,在資源所限下,不少場景仍「避」不開,像巴士站、快餐店等「現代化」景物不斷穿插於電影之內,而主角們的妝扮亦明顯非九十年代可見,並非單單拿著電影雙週刊,或是貼著那時的海報便能呈現。這一點,似乎比同期《我的少女時代》及《哪一天我們會飛》做得較為遜色。
此外,劇本交代上也偶有不足之處。男主角在「尋找王家欣」的過程中,相信不少觀眾都會想到許多犯駁所在,假如男主角有此毅力、以此方法的話,某個重要線索沒可能放棄的。至於末段一個轉折後,我明白故事希望寫男女主角之間的關係改變,但他突然崩潰地對「尋找王家欣」的方法有所改變,甚至呈現半放棄狀態,這個處理亦來得有點牽強。最後,觀眾不難想到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已有一定的萌芽,當那段美好關係建立得一個地步,亦成功以一曲去製造高潮的感人位,故事竟就此突然完結。或許創作人希望去營造一種好夢破碎、帶點遺憾的收筆,這種完結手法也真來得有點突兀了。
「天馬」旗下的吳千語在片中擔演女主角,雖然唸對白上仍帶點生硬,她演出感情戲時總算大為進步,起碼幾場哭崩戲份均自然流露,我都被她感染得哭了。至於黃又南演那個帶點傻氣的陽光男孩,演過多回同類角色後,他演來亦見清新可喜,演活了角色所需要的那份純真與執著。
《王家欣》縱非上乘之作,於一名新導的導筒下也真交足功課,情感真摯流露。借一個「尋找真愛」的過程,去寫一個充滿陽光氣息的青春夢,極富本土氣息之餘也充滿人文情懷。透過「尋找王家欣」的旅途去看香港的社會面貌,並處處流露出創作人對電影的濃情熱愛,影迷定必看得更投入。主線的「尋愛」故事刻劃細膩,把主角那份執著的傻氣寫得真切自然,男女主角間那帶點遺憾、點到即止的感情亦叫人心碎,支線一段老伯伯的感情線更成了全片的一大感人位。只是,本片欲走一個「集體回憶」的路線,對重現九十年代的環境卻有甚多「穿崩」位,而劇本細節亦有頗多漏洞,當然,若抱「睇戲唔好駁故」的心態來看,這仍是一部值得支持的佳作。但願在Cinema City自家戲院支持下,能夠細水長流,取得好成績吧!
Rating:85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