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波蘭尋找兩生花|Kraków古城與波蘭金秋遊

置身於「波蘭金秋」中的電影院,美得有點兒浪漫!
巴爾幹半島行程中,發現物價已便宜得難以想像,但旅途上所認識的人都說,這裡低處未算低,到波蘭你才明白甚麼是便宜,這已先給了我一個美好的幻想,再加上中學時期好歹也讀過七年世界歷史,一直很想去看看波蘭的集中營。因緣際會下,恰巧有兩星期空檔,我便前往了波蘭旅遊。當然,也一承旅遊的習慣,總得要找點電影有關的東西參觀或體驗。最大目的是參觀集中營、曾實地拍攝《舒特拉的名單》那最大型集中營Auschwitz-Birkenau Concentration Camp,反倒「兩生花」相遇的克拉科夫(Kraków)舊城區廣場,就因為人流過多、感覺略遜。最深印象的是,行程中我遇上了當地著名的「波蘭金秋」(Golden Autumn),盡目被一片黃葉360度包圍,那鋪天蓋地式震撼實在令我難忘;我亦登山跑到被譽為「海洋之眼」、世上四大最美湖泊的Lake Morskie Oko,波平如鏡的絕妙倒影,景色之美完全突破想像。至於戲院方面,礙於波蘭上映的電影,似乎多為香港已落畫的電影,加上戲院不多,倒沒有太多時間去看電影。唯一就是看了場《血色莊園》的IMAX,折算回港幣都不用60大元,嘩正。

 

說回前往波蘭的一大目的乃因其夠「平」,這一點對比起西歐,物價當然夠便宜,但事實上,其物價再「平」也不如巴爾幹半島一帶,我想,那大概相等於台灣物價吧?事後翻查資料,原來波蘭已跌出全球物價最低地方之列,反倒早前去的羅馬尼亞才是世界第一(2015年)。所以,就「平」這一點,頭幾天我真覺得有點失望,但算來又真的不太貴,也不用左算右算。若抱這一點前往的讀者,或需有點心理準備:絕非「平」得如羅馬尼亞般「唔駛睇錢做人」,但肯定比香港物價為低。

 

 

來波蘭最大的目標,正是去看那所集中營Auschwitz-Birkenau Concentration Camp。那不單是因為小時候讀世界歷史涉及到有關議題最是深刻,亦因電影世界中的影像,讓我來得那麼震撼。看過《舒特拉的名單》、《鋼琴戰曲》、《一個快樂的傳說》等片,怎會不為其落淚、怎會不為之震撼?電影中總會出現的猶太人聚居地、猶太人於集中營內的生活片段,實地看看又會是甚麼一回事?

 




雖然早有心理準備,這將是一個極恐怖的參觀體驗,沒想到親身到訪時,依然被其氣氛所震懾,實在太恐怖了
雖然早有心理準備,入場後還被那一幕幕的「頭髮櫃」、「布鞋櫃」所震懾,那些被屠殺者的遺物,只能瑟縮在一個玻璃櫃中供人憑弔,是哪些喪心病狂的人,才能想得出這些恐怖的「滅族」方式?我站在那個「浴室」內,想起了《舒特拉的名單》那一幕。當受害者誤以為苦候多天後,終於能有洗澡機會,誰知噴出來的並非鮮水而是毒氣,那是一個多麼恐怖兼絕望的畫面?

身在他們的「居所」,那些根本不能稱之為「睡床」的地方,實地遊訪自會明白,那絕非如《一個快樂的傳說》般「快樂」,反是一個很陰暗絕望的環境。一格小小的「床」得睡上六個人,部份的地板更無任何鋪設,得直接睡在泥面上。這個極惡劣的環境,更迫使猶太人之間都會互相爭執,以爭奪最好的住宿環境。滿以為離開了夢魘般的工作終能休息嗎?房間亦是另一個惡夢。我不能說這個集中營很好看,實在沉重得要命,或許,人生真的要看一次,認識人類歷史上曾有一個多麼恐怖的行為,更是在單單七十年前發生,沒有親身到訪實在難以置信,但是,一次就夠了。

 



舒特拉的工廠原來非述舒特拉的事蹟(只有一館談及),反是一個談Krakow這個悲情城市歷史的博物館,走一趟倒能認識歷史課中學不到的故事
一如當年參觀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,得要參觀「南京好人」的拉貝故居來「平衡」心理,參觀完集中營後,我亦前往了舒特拉工廠(Schindler’s Factory)參觀。一如電影所述,舒特拉運用其納粹的身份,悄悄地把無數猶太人帶進自己的工廠工作,免其受集中營屠殺之苦。我誤以為那是一個關於舒特拉故事的博物館,原來關於Kraków當地歷史的博物館。看著猶太人二戰時於當地暗淡無光、被隔離了的生活。其實一樣沉重,當然與集中營差天共地,卻也上了一課簡而精的歷史課,那些課本上隻字片面地提及的歷史。

 



 Kraków的古城再美,也敵不過過度「遊客化」之命運,倒令我有點失望
離開了沉重的歷史,倒走進一個帶點浪漫的電影場景,是電影《兩生花》中,兩位主角相遇的地方:克拉科夫舊城區的大廣場Kraków Main Market Square (Rynek Główny)。這部奇斯洛夫斯基的不朽經典,描述兩個生得一模一樣女子的故事,她們各自擁有一位世上的另一個我而不自知。在一場學運的混亂之際,她們就在這個美麗的地方相遇,一個眼神交流來得多麼震撼,從此她們有如共生般活著,兩條平行線就此交錯了,可算是導演最美麗、最浪漫的作品之一。

那個帶點古典美的故事,來到了現場實地遊訪卻有點失望。因著這小鎮鄰近集中營與鹽礦這兩個波蘭,甚至世界知名的景點,不少人都會以此作停留點,而廣場因其「全歐洲最大」的名氣,本身亦成了一個人氣景點。或許,正因如此,廣場都被嚴重地「遊客化」,售賣大量向遊客招手的精品,而廣場亦明顯被粉飾過,絲毫找不到那種古典的味道。在波蘭,許多地方的人流也不多,來到這裡,人流之多卻真把我嚇怕,找不到一襲電影中的美麗氛圍,淪為一個被過度「開發」的旅遊點了。

 


事前全沒想過要去Lake Morskie Oko,沒想到竟給我一睹這「海洋之眼」的最美湖泊
電影場景以外,我亦到了波蘭其餘著名的景點。當中最難忘的是被譽為「海洋之眼」、全球四大最美湖泊之一的Lake Morskie Oko。位處深山的湖泊得走一段漫長的山路才能到達。前往當日竟幸運地於一襲濃霧中,看見其難得一見的Magical Moment,湖泊有如一面鏡子般,倒影出一座對立的山丘;適逢那刻微風不動,波平如鏡,眼前雪山Tarta Mountain清晰地如同於湖中延伸,是一幅美得歎為觀止的景象。


縱使非為電影場景(可能有,但我不肯定),城堡外圍有如置身童話國度,似乎都遠超了電影場景之美了
至於另一幅美景則要數位於馬爾堡(Malbork)的城堡(Malbork Castle)。那是全球利用磚頭建成的最大建築物,亦是世上最大型的哥德式城堡。城堡內部至今仍在復修當中,參觀的看點不多,反倒是外部的景色倒真給我「嘩」一聲的震撼了。沿著城堡外的木橋過河,從另一方遠遠看過去,加上人流不多,城堡靜靜地聳立於河邊;鮮紅色的外觀鮮艷奪目,本已有如一幅童話世界般的風景圖。由於景色太美,我不自覺地待至日落時份(其實深秋時份,下午四時已為當地的日落),竟又讓我看得另一個Magical Moment。微黃的夕陽射在城堡之上,再加上天色清朗得留下了串串「飛機雲」,城堡如同直接建於水上,比原有的景色更美,為這大自然的畫板添上了更美姿彩。即使天氣真的太冷,我都不期駐足在此,感受這幅最寧靜、最美麗的圖畫了。

 



曾在澳洲也看過這類「金秋」色彩,沒想到波蘭既自名為「金秋」,果然名不虛傳
我亦遇上了當地名為Golden Autumn的「波蘭金秋」。雖說「金秋」的片片黃葉,世界不同角落都能看到,但波蘭「金秋」既能聞名四方,也真的名不虛傳。有別於亞洲地區看櫻花或紅葉,可能真要到某個特定公園或地方、拍個紅葉更得要「人迫人」。在波蘭的金秋時份,幾乎到處都能看見黃葉處處,置身市內的大型公園,幾乎是360度被黃葉所包圍,無需Filter或Photoshop之助,卻幾乎每個轉角、隨便按下快門,都能攝得最美風景。那不止視覺上的甜頭,就連踏在樹葉上,那清脆的「沙嘞沙嘞」聲音,同樣令你心情舒暢,找張椅子坐下來,靜看這些美好的風景,甚麼煩惱都沒有了。

 


若一個城市只有一家戲院的話,幾乎都是Cinema City所壟斷了。位於Gdansk的這家,更有THX音響認證,可惜沒有時間看場電影
說回電影院,其實在波蘭亦一如早前的巴爾幹半島之旅般,所碰上的戲院真不多,極其量也是一些可能一週只營業兩晚、播放小眾電影的戲院。這裡亦如同巴爾幹一帶,主要戲院是由大型院線Cinema City(與黃百鳴無關)所佔據。在市內若看到大型戲院,基本上都是屬於這院線了。唯一一個較多戲院的城市,或要數首都華沙(Warsaw)。在市中心火車站一帶已有多四五家戲院,亦是鮮有地於大型商場內設有戲院。在亞洲地區,大型商場內有戲院是常識吧?。

 


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是華沙的地標,亦是全球最高建築物之一,底層那家古色古香的戲院,卻多播波蘭電影
我很想到地標Palace of Culture and Science內的Kino Teka看場電影,我相信那是一座地位近乎於本港海運戲院式規模的大型電影院了。到訪首天似乎正有首映舉行,封場不能內進、再次到訪時卻只剩下沒有英文字幕的波蘭電影。印象中,到過的地方好像除了香港和泰國以外,非英語電影好像都不會另設英文字幕?雖然,當年在印度看場沒有字幕的電影,是一件很有趣的觀影回憶,但是,始終都是有字幕較過癮吧?

 


波蘭大部份戲院都有亞洲(香港例外)盛行的電影單張索取,數量之多可真與日韓媲美!
值得一提是,波蘭的戲院有極多宣傳單張索取,數量之多可真堪比日韓,而其單張Size較小,是Postcard的一類大小,較易收藏。礙於波蘭的戲院似乎不大跟世界「同步」,所上映的電影比香港都慢了個多兩個月,又沒有哪部想重看,因而作罷。

 




戲院亦是Cinema City的旗下院線,散場入夜後終開始見有人龍。有趣的是,售票處顯示的放映時間,是依據不同影院來劃分,想在大院或細院看電影,一目了然
唯一一場看的電影,是在華沙的Sadyba IMAX影院看《血色莊園》。據說這曾是歐洲最大的IMAX銀幕之一,但其位處偏遠,非但不在市中心之內,更幾乎是市郊了。相信這真的是我這種對IMAX有種執迷的人,才會刻意跑過去看。以此戲院的位置,換著香港應該都在上水或元朗了。IMAX的入口設計得有如登機時的登機閘口般,入口以交錯的天橋形式設計,非常特別,相信為「疏導」觀眾之用?觀影時人流不多,倒沒有領會到底有沒有作用。其實,參觀IMAX影院時,外觀也是一大看點,關鍵在能否在入場前先給觀眾一種IMAX的「氣勢」,也是很重要。在亞洲,IMAX隨處可見,可能千篇一律,在外國卻往往因其位置較大,入口也一如影院般帶點「壯觀」之效。

 



位處華沙近郊的IMAX影廳,銀幕比例較近IMAX標準;入口設計其實蠻特別,可惜有職員站著,我不方便拍照
進入影院內部,我不能說銀幕面積極大,但至少是較近正方形面積,而且高度十足,貼近IMAX銀幕的標準。戲院面積在西方IMAX影院中可能偏小,但勝在與銀幕之間比例恰到好處、行距亦夠高,我坐在中後排位置,都能完全融入電影畫面之中。觀影之時正值閒日的閒場,連同我在內只得四位觀眾。印象中,好像已很久沒看過那麼冷清的IMAX,再加上戲院先天真有點偏遠,感覺確有點怪怪的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