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幾天天氣極佳,我都喜歡買個飯盒到附近的公園午餐。一幅大草披盡目心曠神怡,當能暫時逃離辦公室的苦悶壓迫環境,深呼一口清新空氣。這連續幾天,我都看到一個外藉少女獨個兒在吃飯盒。一般而言,在香港很少會看見外國人吃飯盒,還得坐在公園「野餐」。或許就是重拾她在家鄉的感覺,一件每天都會做的事情?這天,我看見她在吃「叉鴨飯」,一臉苦惱,不單拿著木筷子有點麻煩,我相信她連怎樣吃都覺得有點麻煩。我有點好奇,問她:「Hey, is that good?」她帶點尷尬地回答:「Um… Tasty, but… Haha…」
就此,我跟她打開話匣。原來,她是俄羅斯人(心心眼),被公司派來香港處理文件,卻只得她一個人過來一星期。她那香港部公司的同事英語一般,她覺得難以溝通,午飯便一個人買飯盒來吃。她知道香港的「燒味」很有名,便在附近的「燒味」店買飯盒,她對師傅說「Roost duck」當然沒有人明白,她只能隨便亂指,她用餐前,卻沒想過原來那麼多「骨」。這是她在香港的最後一天,明天會返回聖彼德堡了。
就這樣,我就跟她打開話匣,談到了香港的文化與景點,我也跟她真心地說,下一個旅遊目的地,我很想去俄羅斯。一趟短短的午飯時間,有了一回很充實的對話。
這個感覺很有趣,尤其是在香港發生。大家會否覺得奇怪?我們人在異地,去旅行時,總很喜歡找個陌生人跟對方胡扯一番,天南地北無所不談,可能彼此的關係就只停留於那趟四小時的火車旅程中,甚至只可能像這刻般,就在公園內「搭訕」,仿佛會遇上了另一個短暫的「Soul-mate」。在此不討論延伸下去的另一些「可能性」,這種旅遊交友的模式,似乎在外地很容易做到。不過,換轉你在公園用餐時,突然有人問你:「點呀,個飯盒好唔好食?」,相信無論那是俊男或美女,你本能都會覺得:「三唔識七你想點?」,反而,對著外國人,我們又沒了這問題。
記得曾看過一部泰國電影《Hello Stranger》,講述一對互不相識的泰國單身男女,在首爾偶然碰上,然後一起渡過了愉快的幾天。他們約定,離開前都別告知對方自己的名字。因為,人在異地,沒有人認識你時,你做甚麼事情都能夠無懼世俗眼光,才能更全心去享受一趟旅程。或許,每個人都內心都有這種因子,故此,我們在外地都能放開心胸去認識或接納陌生人。又或許,香港的社會有太多騙子,即使有人向你「問路」,很多人本能都會答「我唔識」。
一個人去旅行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、很多寂寞時候,卻往往因為一個人,每天都有更多機會去讓你認識不同的人,反成了旅途上的一大樂趣與喜悅。當然,我們不會誰都交換個Facebook或Twitter,有時候,把最美好回憶留在那一刻中,把最美一刻從此封印,亦是旅途上的美好回憶。沒有去旅行,這天卻重拾了這份旅遊感覺,心情也舒暢得多,好像,很久都沒有嘗過這種感覺了。
若想在香港重拾一些旅遊感覺,不妨嘗試一下!
有看過小弟前文的朋友,理應知道,上回去波蘭,是徹底地「人影都冇隻」的。
俄羅斯少女坦言,自己來香港幾天,連觀光的時間都沒有,只是匆匆去了幾個地方。我問她最難忘是哪裡,她說了一個我從沒聽過的地方,一個她的同事推薦去的地方。我很難想像,為甚麼香港的同事會推薦她去一個連香港人都沒聽過名字的地方,原來,她說自己很喜歡中國文化,尤其是一些廟宇的特色建築。她去了附近的文武廟,這是同事推薦她去另一個位處市區內的地方。我很好奇:「Sorry can you repeat the name please?」
她慢慢地說:「Nan-Lian-Garden, I guess it’s near the Diamond Hill Station?」
呀,「南蓮園池」。
竟然,從外國遊客的口中,認識多個本地景點的英文名字。
雖然,我不知道她的同事,為甚麼會介紹她去南蓮園池。俄羅斯少女興奮地說著那邊多漂亮、「Full of historical and oriental feeling」,我沒有告訴她,那是政府無無謂謂斥資兩億元建來的東西,與古蹟無關。
既然,那是她最難忘的景點,也別破壞她的記憶了。
就像這刻,成了她在旅途上、我在枯燥社會中,一個偶然的回憶。我沒有想過有甚麼「艷遇」,離開時,是最傳統一句「握握手」:「Nice to meet you, safe trip.」
沒有刻意留低聯絡方法,仍是旅人最灑脫的告別。
攝於南蓮園池,香港
Facebook專頁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