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D小王子(英語版):是甚麼時候,我們已忘掉了自己?

小王子 電影

英文片名:The Little Prince

聖誕同期的另一部動畫《史諾比:花生漫畫大電影》水準差劣,又或說,那根本不是一部給成年觀眾看的電影(有網友甚至稱之為「腦殘片」),另一個選擇《小王子》則各走極端,可算是一部兒童不宜,或說兒童很難看得明白的電影了。電影改篇自人氣的「小王子」故事,講述一個來自外太空的「小王子」,遊走於各個星球中,最後於地球上遇上飛行員,並改變了他一生。《小王子》看來溫情滿載,亦帶點冒險色彩,惟過程頗為艱深且具哲學色彩,對孤獨、成長、寂寞的描繪更是帶點陰沉,小孩子絕對難以入口。至於有關「遺忘童年」的情節,於電影後期改篇下,殘酷感可謂更勝迪士尼的《玩轉腦朋友》。《小王子》電影版於原著故事根基下,後天加入了一段小女孩的故事,從她與飛行員的交流過程中,領悟出成長真義,末段超越了幻想框框,與小王子相遇的情節,更為片中的神來之筆。值得一提是,小女孩的壓迫性成長背景,似乎跟現今得「贏在起跑線上」的香港小孩有異曲同工之妙,絕對適合「怪獸家長」作反思。故事以外,《小王子》的動畫技術也得一讚。導演曾拍過《功夫熊貓》,對影像設計、敘事手法絕無失禮,把殘酷社會下的處處隱喻,透過影像表露無遺。電影除了近年流行的電腦畫像,有關小王子的情節更用上了紙藝手工來呈現,構圖精美且富心思,是一回優美的觀影體驗。

 

片尾還有一節片段,請觀眾留步。 

 

小女孩在母親的計劃下,搬到新居準備考入名校,卻得應付種種沉重的人生大計。某天,小女孩遇上了鄰居的伯伯,他告訴小女孩自己年幼的故事:年輕時,他是一個飛行員,橫越沙漠時意外墜落,絕境時遇上了小王子,一個來自外太空的孤獨小孩,正到處遊歷各星系。他們一起尋找水源,繼而成為好友。小王子最終也得離開,飛行員無奈下得面對別離,直至終老時仍覺抱憾。小女孩為要完成飛行員的故事,決定前往尋找小王子,卻發現...

 

小王子 電影
入場前得有心理準備,《小王子》是一部充滿哲學性的電影,調子甚至帶點沉重。
著名的《小王子》故事初次被改篇成電影版,故事的人物與情節頗具人氣,畢竟故事充滿富深度的哲學色彩,改篇成電影版亦有難度。因此,電影版略作改動,後天加入了小女孩的一段情節,令故事不致那麼天馬行空與深奧,反倒從一個較為現實的角度去敘事,從此取得觀眾共鳴。坦言,《小王子》比《玩轉腦朋友》更為「寫實」,小孩觀眾相信很難看得明白,觀感正如成年觀眾看《史諾比》般昏昏欲睡,但對成年觀眾或有歷煉的人來說,不期會「嗒落有味」,甚至愈看愈有共鳴。

入場前得有心理準備,《小王子》並不能以常規的心態來看,畢竟全片處處充滿著意象、哲學與種種人生的矛盾位,而電影比原著多了一條副線引入,卻沒有明言哪些是現實、甚麼是幻想,全由觀眾自行解讀,攜帶小孩入場,得有心理準備要作解釋了。

 

小王子 故事
小時候,我們曾有過無限的幻想與志願,是從哪時開始,這些夢幻被社會磨蝕得遺忘了自己?
有關小王子的情節一承原著故事,講述小王子遊歷於各星系的見聞與遭遇,談及對成長的抱憾、寂寞、愛與被愛的關係,還有飛行員的人生經歷,拍來都饒有味道。《小王子》電影版成功把故事中一些較艱深的情節影像化,盡力令觀眾易於入口;充滿反思性的對白,片中對白所言般得用心去感受,看後不乏細嚼空間,有如一碗心靈雞湯般充實。

至於很多人批評的小女孩一段,屬《小王子》電影版的後期添加,個人倒覺得是神來之筆。初段描述小女孩備受「怪獸媽媽」壓迫的情節,看來如雷貫耳。那一切得要「贏在起跑線上」的所謂「人生計劃」;從不見影的父親,對女兒的祝福亦是暗喻被困愁城、千篇一律的城市擺設,從沒想過下一代真正喜歡的是甚麼,連交朋友都被阻止。這一切情節是片中最易入口的一環,哄堂笑聲背後,似乎帶有無盡的無奈,正是我們這個社會中最悲涼的現況。不過,我最喜歡還是小女孩與小王子兩段情節的湊合。

 

在兩個時空鋪敘下,《小王子》並無表明現實與幻想間的分野(或根本沒有幻想過),到了末段小女孩突然衝破「現實」,來到了小王子長大後所居住的星系,來一場遊走於現實與幻想間的冒險,卻把一切情節完美貫通,將原著的深意再作昇華,看來更覺有所反思。

末段描述小女孩來到一個不知名的星系(成人世界),那是一個沒有幻想、沒有希望、沒有光明的世界,每個人都是社會齒輪上的一小部份。小女孩被發現還是「小女孩」後,就得馬上被齒輪機械所改造(社會、教育制度),成了一個沒有思想、沒有性格,只懂跟著簽名與合約行事的人(成年人),兒時的夢想都得被取走,連夢幻的星空(童真)都被關起來了(與小女孩夢幻破碎後清潔房間,把代表小孩夢幻的星星吸到吸塵機內呼應)。

這一段不單結合了冒險元素,更是把原著的題旨再作昇華。從愛與被愛,結合上人生、社會的無奈,不禁令人反思:是甚麼時候,我們已「看」不到天上還有星星?是甚麼時候,我們已不懂微笑?是甚麼時候,我們已成了社會的齒輪而不自覺?是甚麼時候,我們已催眠了自己不要再「發夢」?這是一個比《玩轉腦朋友》更殘酷的成長物語:某天,我們發現,最恐怖的,並不是我們已成長了、我們已離開了童年時光,而是,我們都遺忘了曾經有過的天真夢、我們都遺忘了自己曾經燦爛過的快樂童年。到最後,我們都如那個寂寞的小王子般,終於成長了,卻忘記了那朵正待我們去深愛的玫瑰,也忘了我們曾經好好活過的B-612星球。《小王子》電影版將原著情節再作後期改篇,效果更見深化、易入口;有關議題可能頗沉重(光明的結局其實還帶點「面對現實」的悲情),卻是一部充滿反思的作品,不禁令人看得雙目通紅。

 

小王子 內容
《小王子》以簡約紙藝呈現的小王子世界,突破了近年千篇一律的電腦動畫界限,看來清新可喜
技術上,《小王子》沿用了近年流行的3D動畫影像,我更喜歡有關小王子的一段,全用上了紙藝代替動畫;看來可能真有點粗糙,卻切合到故事應有的味道,如以紙藝去呈現流沙、水源的效果,充滿創意。在紙藝的表現手法下,沙漠中微風吹過的效果最為自然而具實感,是再精細的3D電腦動畫都難得的效果。配音陣容之強盛,可說是難得一見,比大片廠的動畫更見星光煜煜。哪管是一個只得幾句對白的配角,竟也找來了份量十足的演員配音。相比起粵語版只找來兩位不算最當紅的明星掛帥,看英語版絕對是最佳選擇了。

 

若成年觀眾看畢《史諾比》無名火起,欣賞《小王子》或會有所驚喜--當然,亦非人人喜歡。這絕非一部易於入口之作,細心領會之下,不難發現其處處深意,每句對白,都充滿著細嚼的空間。《小王子》電影版「影像化」了原著那個深奧的時空,後天加入了一段新故事來充實情節。雖然觀眾對這段情節評價好壞參半,末段與建基於原著的情節湊合,寫一個成長後的無奈故事,暗喻觀眾別捨棄童年記憶,做個有血有肉的自己,個人覺得又夠立體。在這個名利當前、贏在起跑線上的崎型社會下,這部電影更覺彌足珍貴,是迷失了的我們,值得一看之佳作。
Rating:85/ 100

 

 
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jackyheimovie

旅遊專頁「有故事的旅人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