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文片名:Dheepan
12月25日 17:50 百老匯電影中心
曾拍過《先知》、《銹與骨》的Jacques Audiard,早就享譽國際而一舉成名,新作《流離者之歌》再下一成,奪得了康城影展最高榮譽的金棕櫚獎,成了影壇年度的觸目之作。一如導演前作,本片亦是談幾位邊緣人的故事,這次則從難民角度出發,談一眾逃離戰火的難民,誤以為逃離了地獄般的夢魘,誰知,那卻是另一個更恐怖的地獄。電影的調子沉重悲情,惟創作人卻以較為人性化的筆觸來敘事,更不乏意想不到的浪漫情調,把一個悲壯的故事刻劃得充滿希望。結局之收筆可算突破了同類電影的框框,寫來甚至具浪漫與人文情懷,是一個喜出望外的驚喜。
為逃避戰火,Dheepan與素不相識的Yalini及孤女Illayaal,假扮成一個家庭,以難民身份尋求政治庇護。Dheepan與「家人」於一個社區中生活下來,並得到一份工作,雖然「家人」間彼此偶有爭拗,但總算安穩下來。好景不常,Dheepan很快便遇上了文化差異、經濟壓力等種種問題,甚至與當地的黑幫交惡。他終日受盡騷擾後,內心潛藏的戰士本能終於爆發出來...
「難民」的遭遇並非電影最出色之處,反是這「一家人」如何漸漸真邁向「一家人」的過程
寫難民以假身份前往異國生活來作背景,劇情離不開跟陌生女子戀上,亦一如想像般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。本片出色在有關情節寫來絕不煽情,拍來充滿實感,觀眾完全伴隨著主角們的視點行事,一切情節全均為劇情所需、自然流露,看來更帶有沉實的感覺。入場前誤以為全片十分悲情,實則又不如想像般沉重,反覺男女主角間的交流、雙方與「女兒」之間的親情戲、女主角與黑幫一段蜻蜓點水式友誼也寫得夠出色,不乏細緻的人情味。
片中談及到難民遇上的種種問題,寫來亦沒有刻意誇張渲染或加入批判成份,一切情節全均自然流露,讓觀眾親身感受到角色的內心變化,實況味極濃,戲味也慢慢滲出來。
平淡的生活乃至末段來了一百八十度轉變,主角們與黑幫交惡,終日陷入恐怖戰場中,仿跟家鄉生活無異,過程馬上變得劇力高張。我很喜歡「母女」突然遇上「槍戰」的一幕,在全無意料之下,觀眾仿遇她們同步歷劫生死,實感尤勝。末段男主角以獨行俠姿態殺敵,多場主觀或長鏡頭(撞車一幕鏡頭運用極佳)均充滿影像化的處理,浪漫得來又大快人心,可謂張力十足。可能這一段拍來有點脫離電影那濃厚的實感,卻成功締造一幕上佳的高潮戲。
片初描述一眾主角融入社區的過程太趕急,反覺寫來順理成章「不夠悲」
電影稍為美中不足之處,是在於前段描寫主角們於異地生活的情節,似乎「穩定」得太快,或說,故事初段描述他們的生活不夠「悲」,變相令末段的轉折來得有點突兀,而他們逃離家園前的掙扎,似乎也來得太快,匆匆幾句便已完事。至於中段描述男女主角間生活上的轉變、與黑幫之間的衝突,寫來亦略嫌冗長;與末段緊湊節奏相比,鋪排上可以簡潔一點,整體效果定必更佳、效果更突出。
總的而言,《流離者之歌》是一部頗具戲味之作,描述一個難民於異境求存的故事。喜見沒有同類電影的煽情,反是如實地描述幾位主角的內心世界、與社會及周遭人交流後,又如何改變了他們的心境。難得在故事寫來帶點光明希望,而且充滿人文情懷,一眾主角之間微妙的關係變化,逐漸真正變成「一家人」,那個過程最是耐看。末段主角神勇地為生活殺出一條血路,無論劇情與影像均大快人心,是一幕出色的高潮戲份。只是,略嫌電影中段描繪過於冗長,有關眾人於社區生活初期的問題,描述得也較為片面,讓電影到了末段急轉直下,在前段的問題寫來不夠「悲」下,轉折就來得有點突兀了。
Rating:75/ 100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jackyheimovie
旅遊專頁「有故事的旅人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