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文片名:Where To Invade Next
Michael Moore拍過多部充滿話題性的紀錄片,以幽默諷刺且尖酸刻薄的言詞,諷刺盡美國社會的面貌,更曾令他踏上奧斯卡台上,事隔幾年後,再次以諷刺時弊的格局,暗諷美國到處侵略,卻從來學不好別國的優點,拍出這《美豬出城》。電影走訪了歐洲多國,從「敵國」的經濟、政治、社會、教育、民生等,諷刺盡美國政府的荒謬,手法幽默過癮,亦一樣充滿尖酸刻薄的語調,惹來不絕笑聲,是導演一貫的筆觸。雖然談的是美國社會,相信香港觀眾一樣會看得充滿共鳴,無奈的笑聲亦將比美國更甚。導演以歐美雙方的差異作對比,笑談身為美國人的種種悲哀,但拿美國與香港的社會來作對比,相信香港的悲哀程度更勝美國千萬倍。當我們看著那些歐洲國家的民生福利好得多,甚至覺得這是個天方夜談的笑話時,又有沒有想過,我們能否作改變,最少,能夠醒覺?
導演Michael Moore拿著美國國旗四出「侵略」各個歐洲國家,企圖「騎劫」各國的福利,實則希望偷師各地優點,讓美國人反思自己正身處問題。從意大利的勞工福利、法國學童的上等午餐、芬蘭及斯洛文利亞的教育方針等等,全均是美國所缺乏的「美夢」。在世界大同的理念下,說來這一切「美夢」式理念均是源於美國,只不過美國政府已逐漸變質,身為美國人民又何時會覺醒?
有看過Michael Moore的前作,都知道這個人走的是甚麼路線,素以幽默諷刺的筆觸,諷刺美國的光怪陸離社會問題。實則,每一次看後都會讓人有所醒覺,不單要警剔美國國民,同時也讓全球觀眾知道美國社會民生的真實一面。以此手法當然未必人人喜歡,若閣下為一個「認真撚」,恐怕會對他這種「不正經」的手法而覺反感,但只要你喜歡他的往作、喜歡他那大膽而敢言的手法,此作你一樣會喜歡。
對比起前作,本片的幽默感與玩味已較低。雖是借「侵略」為諷,也是認真地去走訪各地,覺得好笑,或許正是因為歐洲各地的福利與理念好得難以想像,大家覺得「荒謬」得失笑而已。本片的取材相當平均,沒有側重於哪一個範疇,簡單從基本的打工仔福利,到沉重的歷史背景都有所涉獵。眾多議題連環緊扣,看來全不覺得鬆散或冗長,反有種大開眼界之感。當然,Michael Moore時而抽離主線,加些插科打諢的旁白,同樣帶給觀眾精彩的笑位。看一部紀錄片能夠如此過癮、充滿娛樂性,也真是Michael Moore獨有的筆觸。
談的縱是美國問題,導演也在言談間暗示美國人很悲哀、很無奈,但其實大家不用怕美國背景很抽離,與自己關係不大;作為香港人,相信會覺美國再悲哀,也不及香港的一半,看著這些歐洲文化,大家亦只能無奈苦笑。
記得當年在澳洲工作時,曾有一個嬸嬸同事告訴我,兒子上兩個月課才能放一個月假,而Christmas break竟連一個月都沒有,簡直是虐待學生,問我應否投訴學校。我告訴她,香港學生聖誕假只有大約一星期,期間還得要回校補課。她難以置信,還覺得我在說謊;旅途上認識過一個北歐人,我忘了是芬蘭還是挪威之類國家,她憤然辭職,理由是,她的年假只有一個月,而她的朋友都有四五十天,覺得公司待她太差,毅然離職。我時常告訴他人這些故事,朋友們都覺得我在誇張:「係你識嘅人係咁姐」,繼而不願承認世上真有這些事情。當然,同樣地,你跟歐洲朋友說著自己家鄉的福利民生情況,他們也永遠不會理解。
所以,大家看到片中的意大利人原來年假有八十天、公司還會給有薪假期讓你去渡蜜月,更認為員工是公司的最大資產,員工好自己也會好,作為香港人,大抵都會覺得匪夷所思,一定又是導演在作故事吧?
或許,別國如此成功,也得要看各地的教育制度,自小怎樣培育國民。如片中談及的芬蘭並不會有功課,即使是數學課教導學生的,就是要認識快樂、Be yourself、玩的過程自會認識世界;法國學生吃的不是快餐或飯盒,年紀輕輕就去吃一頓正式的「全餐」,從中學懂餐桌禮儀;斯洛文尼亞著重有教無類,全民免費教育、刺激學生思維、考試沒有既定的「MC」答案,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個人思考能力。你覺得他們可能因此躲懶,但他們能選擇自己喜歡學的東西,連認識的語言都比你和我多,他們一樣可以成材、國家一樣可以富裕(對比起同期在亞洲電影節看的《贏在入U前》,是頗強烈的對比)。到最後,再從各國對女性、對囚犯的態度來看,他們能有優厚的生活條件、人性可以富足,似乎都是最簡單一句:重視人的尊嚴。
有一段對白我很深刻,一個摩洛哥的受訪者問美國人,為什麼你們那麼喜歡看「真人Show」?世界那麼大,但大家都喜歡委身於一些無聊的東西上,不願意去放眼世界,似乎道出了一個事實,無論是「美豬」也好、「港豬」也好,世界觀狹窄,正是難以成功的原因之一?電影最後亦相當持平,道出了歐洲美好背後,也潛藏著千瘡百孔的問題,並非一面倒的好。他們一樣有難民、有經濟等問題需要去解決。
每個國家都有好有壞,別國的優劣都得要去認識、學習。一如導演般,去完世界各地,美其名要「侵略」別人的好,我們或不能去改變社會,最重要的是,起碼能改變自己;眼界擴闊後,最起碼懂得反思,為甚麼別人做到,我們卻不能?個人覺得,我們最悲哀的是,自己身處全球最悲哀、最不快樂的社會中,即使改變不到仍不願承認,每每聽到歐洲人的生活與價值觀,只會覺得你在作故事,然後用無數個理由去反駁你,西方人有多不堪、他們有多懶散,這些社會制度都是自甘墮落的現象,不要一味「崇洋」。不能改變也罷,最弊的是連承認都不願意,這正是永不能改變的絕望真相。
好像扯得太遠,但《美豬出城》真是一部很值得觀眾欣賞的紀錄片。別覺得紀錄片就是生悶,Michael Moore的妙筆總會令紀錄片充滿娛樂性,甚至讓你轟笑。是電影中的「美豬」也好,是我們口中的「港豬」也好,電影給我們所呈現的,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世界真有這些生活、這些美夢值得我們學借鏡、學習欣賞,而非一味閉上眼睛和耳朵,繼而認為自己坐困愁城,不願醒覺。本片以幽默而開明的筆觸,告訴觀眾,世上有些國家的優點,我們其實可以好好學習、改變得自己生活習慣,大家一樣可以活得很好。當然,價值觀人人不同,無論本片能否為你帶來任何得著,論拍攝手法與取材,也是值得一看的佳作,放心,片長兩小時絕無冷場。
Rating:95/ 100
如欲看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即Like【晞。觀影記事】及【有故事的旅人】專頁!
全新IG亦已開放,請Follow:#travelerwithmov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