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陣子在巴士上看到〈恐龍再生〉的介紹,香港太空館現正播放的全天域電影,從介紹的片段中覺得似層相識,原來我曾經在紐約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看過本片的IMAX版,其實作為一部紀錄片的IMAX電影,本片絕對不佳,但是在這個旅遊熱點,畢竟觀眾也極多。
香港的IMAX文化不強,來來去去都只有MEGABOX的那一家,即將開幕的ISQUARE不知效果如何,但是單看MEGABOX的神奇入座率,分野極大,高峰時期天天份院滿座,淡季時期可能整天一個觀眾都沒有,也許香港的IMAX市場仍未發達。不過,美國的觀眾明顯對IMAX有很濃厚的文化,大部份大型的博物館內,大多會有一個IMAX影院播放IMAX電影,即使我去到大峽谷,在公路旁都會突然有一座IMAX影院播放有關大峽谷的紀錄片。
其實MEGABOX的IMAX影院都曾經播放過幾部紀錄片,首部〈觸摸海洋秘境〉我覺得非常精彩,無論是畫面還是立體特技都做得很多,其後的〈華麗荒土:月球漫步〉也是很好看。當我滿以為IMAX格式的紀錄片皆差極有限時,原來並非每一部都這麼好看。文初所談的〈恐龍再生〉便如是,還記得在自然歷史博物館掛著很大的宣傳海報,那頭恐龍相信是吸引不少觀眾的甜頭,可是進場以後卻沉悶得大半觀眾,無論是小孩還成人皆進入夢鄉。作為紀錄片,本片還可收貨,可是卻大大浪費了IMAX格式的製作,全片只是加入了很多不同形式的訪問和模擬鏡頭,恐龍的畫面實在假得如命。
及後我在華盛頓的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看了另一部IMAX電影〈The Sun IMAX 3D〉,作為一部IMAX電影,本片比〈恐龍再生〉好,但仍感浪費了IMAX格式,始終我覺得IMAX巨幕之後始多加一些浩瀚的畫面,而非一味單對單的訪問鏡頭,作為IMAX電影的fans,其實有點失望的。所以到了大峽谷的IMAX影院,我都沒有興趣再看了。
也許是美國人消費意慾較強,又或者是他們真的很喜歡IMAX電影,我看的兩場雖然過半觀眾睡著了,但仍是場場爆滿,觀眾買票前都特定詢問哪些是IMAX電影哪些非IMAX電影,情況誇張得我差點買不到票。雖云那些是熱門的旅遊區,可是觀眾對IMAX電影的狂熱程度,我參觀前是萬料不到的。假如在香港一眾博物館中要多收幾十元去看場IMAX,我相信即使在尖沙咀的幾間博物館,入座率應該與MEGABOX相差不大。
當然,我首日看十二點場的〈變型金剛:狂派再起〉IMAX版,觀眾早超過一小時去排隊,這情況都令我感到十分愕然。
美國做IMAX電影其實大有市場,我去華盛頓旅遊時是八月中,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乘著〈翻生侏羅館2〉在那兒取材之利,正正在那家博物館中的IMAX影院中播放〈翻生侏羅館2〉IMAX版,即使已上映三個月,仍不乏捧場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