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後七日(優先場):感受平淡劇本中的真摰親情

入圍金馬獎七項提名的〈父後七日〉好評如潮,不禁令我滿心期待,看後的感覺只是一般,也許期望過高而有落差,最終在港也只有悄悄上映,難得廣泛觀眾的注意。電影藉著一個父親死後七天中,子女所面對的各種奇怪習俗,從而在嬉笑怒罵中回憶這個家庭過去的種種點滴。本片確能做到一種笑中帶淚的感覺,可是拍來不太深刻,更略帶鬆散,只勝在感情搭救。

 

女兒接獲父親病逝的消息,與親人一同回到家鄉處理身後事。面對著繁複習俗,他們感到既可笑又覺麻煩。在這些禮節之中,女兒漸漸憶起父親生前對她的種種點滴,甚至重拾了昔日的親情味道。對於已逝的人,與其執著過往,不如歡笑面對,女兒釋放的一刻,仿佛看見了父親...

 

本片從死亡和禮節中悟出親情真締,感情真摰,笑中有淚

與去年日本片〈禮儀師之奏鳴曲〉相比,大家同是談身後事,也是帶有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,但是本片沒有〈禮儀師之奏鳴曲〉那種沉重和煽情,透過笑中有淚的方式,帶出了親情和家庭的溫暖,那些嬉笑怒罵的情節仿似對先人不敬,其實當中的情感才是最無隔閡的一家人。這個信念拍得不俗,局部情節更甚有幽默感,拿傳統禮教開玩笑之餘,也實在無傷大雅,哭喪一幕寫得最具喜劇感。看官們深黯當中黑色幽默,開懷大笑過後電影又隨時筆鋒一轉,柔情筆觸細膩描寫與父親生前的親情故事,雖然未至於〈禮儀師之奏鳴曲〉般哭崩長城,內心還有絲絲觸動。

 

電影中的局部支線略嫌玩得過火,破壞了電影的整體觀感

雖然電影中的情懷滿載,我卻略嫌劇本寫得不夠紮實,情感濃烈劇情卻簡單鬆散。故事其實非常簡單,甚至推進緩慢,依靠過多獨白去發展劇情,也令電影的風格不一。電影以近乎紀錄片形式拍攝並沒有問題,反而增強了那種帶點家庭DV紀錄式的感覺,對一個奔喪故事而言,效果是不俗的。可是,電影當中又加入了不少誇張式,甚至帶點漫畫化的情節,令電影時而紮實時而胡鬧,看了大半部份情節才能投入其中。戲中雖然以一對兒女作為劇情的主線,帶點幽默色彩亦是本片的風格,可惜局部支線玩味太濃,亦破壞了電影一貫的情緒,總之就令電影的整體觀感變得格格不入。

 

演員方面,只於回憶片段中出現那個性格豪爽的爸爸太保,只有幾幕演出其實最有味道,演女兒的王莉雯雖然沒有主角相,帶足全片也總算演繹自然。至於電影中的其他幾位男角負責插科打諢,各有喜劇色彩,也替平淡的電影錦上添花。

 

作為一部親情小品,〈父後七日〉的感情真摰,笑中有淚,父女之間的感情勝在感人而不濫情,把一個奔喪儀式拍得富有喜劇色彩,沒有沾上一絲愁緒,藉此懷緬一段親情,手法清新可喜。當中劇本對傳統禮教的佻皮式玩味,恰到好處,沒有抹黑儀式的腐化,純粹博君一笑無傷大雅,對於死亡這種敏感題材,此反而令觀眾更難忘。可惜我覺得電影的整體成績略嫌過譽,感覺取勝卻乏情節起伏。全片以紀實形式拍攝增強了實感,卻令電影鬆散而平平無奇,中段加入了的誇張式喜劇亦跟全片感覺格格不入,看罷全片也難有深刻情節。
Rating:70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