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看IMAX版的〈哈比人:不思議之旅〉的票價並無察覺有何異樣,當我查看片長156分鐘的〈孤星淚〉時,則被那「不思議」的票價嚇個一驚。打開票價一看,原來本片又被冠上「因片長關係」之名而加價。的確,片長超過兩個半小時的電影被加價,實是意料中事,但這富麗堂皇的藉口近年變本加厲,甚至加價二十元,我覺得就有點誇張離譜。即使自己是個影迷,無論戲院怎樣加價,我都只會用盡辦法省錢,例如選早場或週二入場看,但是,有時候從另一角度想,業界經常聲討觀眾的觀影模式已變質成下載,再不入場支持電影,有沒有想過,這種全球獨有的「可加可減」機制,也是令電影票房大跌的原因?
其實,〈孤星淚〉和〈哈比人:不思議之旅〉的「不思議」票價被冠上「因片長關係」而加價,好像令兩片的導演Tom Hopper和Peter Jackson變成了觀眾的仇人般:你多付廿元嗎?歸咎這兩位導演拍得太長吧!可是,同期〈贖罪(上半部)〉片長171分鐘,票價亦只加了十五元,何以片長156分鐘的電影卻只不過「因片長關係」而加二十元?按比例來看,理應要加三十元!說到底,那還不是電影按照「吸引力」和賣座力來看,加上食正聖誕檔期,加價大抵是必然的事,卻給予一個這麼爛的藉口。
記得很多年前,如非遇上三小時的史詩式大片,戲院都稀有地加價,即使要加價,也絕 不會加價廿元,至於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也不會加價,更別談今時今日連130分鐘的電影都會「因片長關係」而加價十元。我不知道院方「片長」的定義如何,莫非是跟十年前港產片近乎畫一的個半小時片長來作對照?如是者,有朝一日我們看兩小時的電影,按比例來算,理應「因片長關係」來加五元了。
戲院的設施不斷進步的同時,卻又因此而巧立名目去加價,能否就此吸引觀眾入場是未知之數。但是,這種「因片長關係」而胡亂加價,食正旺季,觀眾入場意慾大增而濫收一筆之手法,則是此風不可長。記得幾年前曾「玩」過,聖誕節的幾天加價,我覺得還可接受,反正假期後便會減價。如今卻無理地隨便冠名藉口就濫收昂貴票價,若說戲院留不住觀眾,院方有沒有反醒過自己的行為應否付上責任?想起我在美國和澳洲,看那些聲稱是「片長關係」的電影時,根本一毛錢都沒有加價,觀眾依然魚貫入場,只要是「大片」,是值得觀看的電影,戲院一樣有觀眾。香港這種做法開創全球獨有的先河,我覺得反令觀眾入場意慾大減。
我覺得,戲院請別用上「因片長關係」作藉口吧!理應說「因片長及吸引力較強關係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