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雪公主殺人事件(優先場):連環緊扣,一氣呵成的驚喜作

英文片名: The Snow White Murder Case

雖然同期的《渴罪》與湊佳苗完全無關,但電影既找了她的作品《告白》來作宣傳,相信不少觀眾也會錯帶期望,繼而大失所望。無獨有偶,真正出自湊佳苗之手的《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》於同期推出,牌面以至聲勢都可能比《渴罪》弱得多,看似吸引力不大,沒帶甚麼期望下入場,竟是喜出望外,甚至可謂年度佳作之一。故事一如湊佳苗被改篇成電影的作品,像《告白》、像《贖罪》,同是以不同人的視點去拼湊一宗奇案,有如「羅生門」般勾畫出案情的真相。不過,今回的案件卻沒那麼詭異恐怖,對人心恐怖之描繪仍見張力十足。故事從一宗兇殺案來寫近年流行的「網絡公審」、「起底」的橋段,從而對傳媒、科技如何扭曲人心的現今社會百態來一記狠狠的諷刺。背後所蘊含的意念無疑夠突出,更妙的是電影如何拆解這個複雜的故事。透過不同人、不同視點來作鋪敘,暗暗鋪排的伏線又會豁然開朗,前後情節或有不同,但各人故事互相緊扣連貫,愈看愈出人意表,從喋喋不休的對白中營造張力十足之效,更暗寫「人言可畏」的弦外之音。結局「重組案情」後的真相固然夠震撼,揭秘後那人性化的收筆更讓電影錦上添花,叫人回味。

 

如公主般完美的典子被發現陳屍荒野,身中多刀,兇手成謎,因而惹來新聞編輯的追訪。在同事的口供下,典子的拍檔城姬便成了最大疑兇。在傳媒爭相採訪、網民瘋狂「起底」下,城姬的身世,甚至連她小時候的點滴都完全暴露人前,再加上於此緊張關頭,城姬卻神秘失蹤,似乎令所有證據都將矛頭直指城姬...

有關「網絡公審」的電影,兩年前陳凱歌的《搜索》已拍出了一定的水準,今回《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》所談的比《搜》片更宏大,人物眾多而批判力度也更強。故事比《搜》片走得更遠的,乃其不單在描寫這些事情對受害者的影響,內裡所挖掘的議題更具反思性,把「人言可畏」這四字演繹得淋漓盡致。「殺人事件」或真兇是誰並非重點,重點反是看這一干人等的人性善惡,案情怎樣因此發生,以及大眾媒體如何從片面之辭便妄下定論,以切合大眾那「食花生」的性格。

片中傳媒如何製造話題的手法,以帶喜劇手法的形式帶出,效果卻相當突出,諷刺力超強
這故事不期讓我想到近十年前於日本當地大紅的《電車男》,同是由大量網民力量而成,走的卻是愛情喜劇路線,諷刺地,十年後網民力量所形成的,竟變了這種帶點黑暗的故事。片中的新聞編導於沒有確實證據下,便把未經證實的消息當新聞播放,而在媒體推波助瀾下,這一記殺人事件竟成了網路熱話,瞬間便把疑兇「起底」。網民、電視台不斷加鹽加醋,不同角度的看法,沒有消化過的事情竟成「真相」。這些情節看來仿似充滿戲劇性,可又真切合今時今日的社會現況,故事對社交網絡、新聞媒體的諷刺來得相當深刻,真真假假誰有興趣?最重要的還是夠娛樂性。片中的「時事評論」節目成了一大笑位,這些看似荒謬的情節,笑來可真與現實不謀而合,反增添了電影的寫實感。

每間辦公室必備的「八婆」/「是非精」如何能寫成這個結構宏大的懸疑故事,真得佩服原作者的頭腦
劇情發展下去,媒體壓力對疑兇有多大影響,拍來也頗具震撼力。故事刻意避過了疑兇的視點,先從不同人(甚至無關痛癢的路人)眼中來看這件事,達至「未審先判」之效,到最後以受害人的視點來重組這一切,戲劇效果倍增,即使有關情節不多,效果卻相當突出。不過,在媒體以外,片中更深刻的,倒是那些人與人之間的偽善面目。
在一宗兇殺懸案前,每一個受訪者之間、與疑兇的關係也顯得撲朔迷離,茶水間的是非竟成了案情的關鍵,每個人看到或想到的不同事物,均會對真相有所影響。一群女人之間的謠言滿天飛,每段關係背後也或有自身的陰謀、閒言閒語所形成的傷害力畢竟非常大,未到最後一刻都難知誰是敵友。電影拍來仿以一種輕鬆的態度示人,但這種手法卻真呈現到片中那種「笑騎騎放毒蛇」的危機四伏之感。原著作者湊佳苗借一宗殺人事件來看辦公室是非的恐怖一面,概念上已先叫萬千打工仔找到自己的位置,電影後天改篇上的有條不紊,更令人愛不釋手。

其實,《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》情節之複雜、牽涉人物之多,實比已改篇成電影的《告白》和《贖罪》來得更誇張,而故事中那種多時空的敘述,不斷從過去現在、真真假假中來回,也是「影像化」的一大挑戰。可是,電影拍來卻見節奏明快、條理分明,觀眾仿如被牽著鼻子走,一方面能投入到片中那真真假假的謠言世界中,另一方面也能見劇情鋪排上之精妙。
本片從新聞編輯的角度植入一宗兇殺案的重重疑點,繼而看不同人等及大眾媒體對案情的加鹽加醋,再看疑兇的剖白,最後又有一個始料不及的真相。整個故事就此看來似是焦點模糊,故事不停跳脫,不少角色時會突然出現又突然消失,中段甚至把殺人事件拋諸腦後。事實上,這卻是電影與觀眾所玩的一個小遊戲,那並非傳統同類電影「真兇是誰」那麼簡單,反是要從此來拼湊不同人物的「真正一面」。

劇情從一個部份走進另一部份,是一種漸進式的過渡,觀眾看來不會感到過份突兀,前段鋪排不明所以的情節,到了另一個人視點中或會有所交代,甚至一些毫不顯眼之伏線,從他人視點中又會有不同的見解,繼而逐步令事情明朗化,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。坦言本片並無甚麼「重口味」的情節,真相也絕非甚麼曲折離奇的驚世奇案。單靠喋喋不休的文戲來支撐故事,如何牽動觀眾絕對是一大考驗。本片以此手法不單令追看性極強,更叫電影張力十足,過程非常緊湊,愈看愈投入。即使本片無疑是個「簡單複雜化」的故事,拍來卻能緊扣觀眾神經,逾兩小時均全無冷場。過程中當然有「誤導觀眾」的成份,手法用得高明而不顯眼,因此看罷全片又真想不到有何多餘的情節,實是編導的神乎奇技。
真相大白後,我最喜歡電影拍出了一個甚為感人的收筆,把前段不經意鋪排的伏線緊扣,讓電影來得更有味道、更人性化,同時呼應了科技及人與人溝通之間的最基本、最原始條件,那冥冥中的結局,也為觀眾帶來不少反思空間。這令全片看來更有立體層次感,餘音裊裊的收筆,讓電影來得更錦上添花,大大提升其可觀性。

菜菜緒所演的受害者戲份不多,發揮也不如女主角,卻勝在其外形完全符合角色所需
演員方面,雖然本片可謂全無卡士可言,但一眾演員的表現手法,也真為電影生色不少。女主角井上真央於片中演一個身份神秘的女子,在各人的幻想及描繪片段中,既要演出詭異的模樣,也要演單純可愛的清秀一面,哪一面才是她的真我不在此「穿橋」,她的「雙面演技」確成了本片的一大亮點。模特兒出身的菜菜緒於片中的角色無疑為她度身訂造,從片初的自信十足,到末段攻心計的女人也演出應有的感覺,叫觀眾對其又愛又恨,戲份不多仍見精彩。

 

總的而言,若近期的《渴罪》令你太失望,這部同樣大玩懸疑兼人性陰暗面的《白雪公主殺人事件》定必要捧場。故事以一場「網絡公審」,帶出辦公室是非鬥爭所引致的奇案、「人言可畏」的種種可能性,打工仔定必找到自己的位置。故事延伸下去,更是對傳媒、社交網絡甚至社會「食花生」風氣來了一記狠狠的諷刺,最終核心卻又從這場悲劇中帶出人與人之間最原始的真善美,結局收筆之妙當令我從心讚嘆。
片長兩小時的《白》片並無大量「重口味」畫面,反是以喋喋不休的文戲來支撐故事。作為一部懸疑電影,故弄玄虛、誤導觀眾的情節確有,但片中以「羅生門」方式來交代故事,不同人的視點互有關聯,層層遞進直搗真相,看來又不覺有何漏洞。多條伏線鋪排起來毫不明顯,最終竟相互呼應;故事情節複雜、人物支線眾多,寫來卻見有條不紊,直教兩小時的電影毫無冷場,一氣呵成,劇情緊湊且張力十足,全然不覺有多餘的空間。真相之巧妙鋪排、局中有局的設計,當要讚嘆原作者湊佳苗和編導敘事的高超,最後如何收筆、套回前段的伏筆鋪排,達至一個餘音裊裊的人性化的結局,更讓電影錦上添花,成就一部年度驚喜佳作。
Rating:95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