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片名:Meeting Dr. Sun
易智言一部《藍色大門》令他一炮而紅,那種青春時期的曖昧感情、成長對性向及戀愛的悸動都令人難以忘懷,成了台灣電影的一部經典之作,甚至連早前巴西電影《男孩像他》的導演也聲言有被該片所影響。《行動代號:孫中山》同是一部青春電影,今回沒有感情線,反是借一群學生來看貧窮問題及男生間的情義,宣傳上聲稱是一部青春熱血的電影,感覺仿正是導演的拿手好戲,可惜,本片的劇情兒戲反智、犯駁失實,且看片中一眾學生已非小學生的程度,眾人的智慧卻完全與其年齡不成正比。主線是兩派學生為偷銅像而發生的趣事,在沒有為眾人補上太多故事背景下,故事已夠薄弱無味,最終便得以大量極「小學雞」的對白與情節來充撐劇本。雖然,電影確偶有幽默一面,惟大部份過程均是白癡當有趣,重頭戲之無稽當令人看得搖頭嘆息,搞了大半天也只覺背後原因相當無聊,真懷念《藍色大門》!
阿左生活窮困,因而沒有錢交班費,令他頓覺沒有面子。某天,阿左發現學校的儲物室內放了一個孫中山的銅像,他決定與朋友把之偷走賣錢以交班費。準備行動期間,阿左發現正有其他人正在進行同一計劃...
電影欲表達的議題不算艱深,拍來卻全無味道,更愈看愈無聊
單看故事背景,已覺得這是一部無聊透頂的電影,初看時還誤以為電影於末段會滲出甚麼信息,原來整部電影最終真的僅此而已,非沒給予觀眾任何啟發,更覺用了個半小時看一眾白癡在作一場反智行動。劇本欲借一群學生的行動,來看社會上的貧窮、階級化的問題,惟這些議題卻只輕輕帶過,甚至只流於對白表面上。兩位男主角的家庭背景理應能深化這個議題,鋪排上卻仿如避重就輕,浪費了有關鋪排。
的確,片中也有一些青春的原素,是否熱血則見仁見智,最後還是想給觀眾一個「齊心便是成」的顯淺道理。只是,看罷全片我根本感受不到一點青春熱血,更覺是胡胡鬧鬧。片中兩派學生合共有八人,但除了兩位主角外,一眾人物的性格模糊得連客串也不如,完全突顯不了他們的性格,對有關「情義」的描繪也來得多此一舉了。
面具的設計確能帶動一定的喜劇感,是電影的唯一亮點了
「盜取銅像」無疑是電影的一大重點,惟這段情節無論計劃以至行動亦予人「細路仔玩泥沙」之感,看來確實不是味兒。也許,劇本倒真希望描述這群「雜牌軍」那「細路仔玩泥沙」的行為,回望年青人乳臭未乾的歲月,偏偏,其所描述的種種行為實在過度反智,以今時今日的學生來說,我相信連小學生也不會想到這些計劃,像片中「守株待兔」的行為,一句句比小學生更「小學雞」的對白,盡皆叫人看得極不耐煩,更真恕難投入他們的「計劃」之中。即使劇情希望從中營造喜劇感,偶一為之或能得應有效果,惟這些重覆又重覆的情節出現次數過多,實在叫人看得非常煩厭。假如劇本希望寫出一些男生在校園內的慒懂歲月,也請別把男生的中學生活描繪得有如白癡一樣。
這群「雜牌軍」的行動錯漏百出當然在意料之中,過程上逢凶化吉確又能達一定的喜劇感(面具設計確為神來之筆),恰到好處的誇張設計亦有驚喜,當中就人性陰暗面的鋪排亦能達驚喜效果,是電影的一大佳處。可是,「行動」過程又愈搞愈胡鬧,貨車一段更拍得極之冗長,隨後悔過書一段更是無聊當有趣。
最大問題是,到最後,整部電影完結了,也真看不到本片的意義何在,欲帶出那些貧窮的問題只輕輕帶過,男生之間的情誼又看不出來,只覺一群連小學生也不如的男生在進行自以為是的計劃。假如,電影的目的真為此而行,片中那些「白癡當有趣」的情節又真叫觀眾笑不出來。作為一部青春片,那些脫離現實的描繪,又難以令人投入得來,既無清新亦無熱血感覺,甚至連一貫肆意賣弄台式感傷的味道也沒有,令整部電影定位不清,仿佛胡胡鬧鬧便完結了。本片竟獲「最佳編劇」一獎,真恕我不懂欣賞。
兩位主角稚嫩的演技,更令電影的可觀性大減
當年《藍色大門》捧紅了陳柏霖、桂綸鎂、 張孝全幾位新人,於本片也同用上了一眾名不經傳的新演員,水準卻大不如前。兩位男主角詹懷雲和魏漢鼎演技非常幼嫩,以大銀幕的初回演出而言,當然情有可原,但電影終歸由二人所擔正,他們大部份時間可謂全不入戲,演出非常生硬,當中魏漢鼎喜怒不分的演繹更成了片中的一大敗筆。雖說找來新面孔拍這類青春電影是一個不俗的手法,惟選角上之失誤,卻代表了這條方程式並非每次皆能成功。
抱《藍色大門》的經典意味來看這部《行動代號:孫中山》肯定失望透頂。電影沒有一個明確目標或中心思想,看了個半小時後竟只覺這是一部無聊兼胡鬧的電影。劇本想表達的種種議題全均輕輕帶過,一眾男生的情誼更空洞模糊。最大問題是,電影欲帶給觀眾熱血青春的感覺,惟於劇本出現大量誇張犯駁的情節下,令本片看來反智乏味,有如看著一群白癡當著不設實際的行動與計劃,以大量「小學雞」的對白來充撐劇情,不但笑料欠奉,甚至拖拉冗長(侮過書一段絕對挑戰忍耐力),只覺無聊當有趣。若想透過本片來回味男生的青春狂想曲,也請別把男生的青春想得太弱智吧?看罷本片,我真不相信導演拍過叫人回味無窮的《藍色大門》。
Rating:20/ 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