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文片名:Ten Years
12月22日 21:55 百老匯電影中心
香港潛藏著的問題日益複雜,不少港人對未來前途幾乎已超越了「擔憂」,達至不抱怨任何希望時,到底十年後的香港會變成怎樣?在2025年時,我們的社會,會比今天更好,還是更壞?五個導演以此為概念,各自拍了一部關於2025年時社會的構想故事。五個短片故事各有千秋,但都不離一個較為悲觀、陰沉的調子,當中可能甚有陰謀論意味,但細想下去,若香港未來十年沒有作任何改變,十年後變成這樣子,也不足為奇。坦言,《十年》確是一部題材超大膽的電影,五個故事中,有四個故事的政治議題都相當大膽敏感,到底十年後,還有沒有人敢拍這類電影,甚至,這類電影能否上映,也成了一個大疑問。今天還有人有勇氣去說出心中所想、去談及一些自己對未來的恐懼,寫來又不算危言聳聽。看似荒謬的故事,諷刺地,觀眾看來竟覺那麼寫實,不少情節更惹來陣陣無奈的苦笑。《十年》是擺明面向香港觀眾的短片集,相信除了香港人外,理應沒有哪個地方的觀眾能看得那麼共鳴。觀畢這一百分鐘的「陰謀論」後,散場後全場觀眾真「倒抽一口涼氣」,繼而全場鼓掌。然後,你自會明白為甚麼《十年》場場爆滿,與《星球大戰:原力覺醒》正面對撼,也絕不「輸陣」了。
《浮瓜》:五一節慶活動期間,兩名黑社會「炒散」獲分配「任務」:射傷兩位議員以製造混亂,激起港人恐懼,從而加速中央實施「國安法」。二人面對可觀酬勞,決定孤注一擲執行任務,卻沒想到...
作為《十年》的第一個故事,《浮瓜》意識之大膽率先把觀眾嚇一驚,亦清晰地告訴觀眾,你將會看到甚麼故事。自從「雨傘運動」後,港人對政權、警力勾結黑社會、惡勢力已心感憤怒兼不安,《浮瓜》以此作出一個更大膽假設,不單描述警方與黑社會的勾結,更繪聲繪影寫出幕後真兇如何計劃。
電影所呈現的陰謀論極為大膽,那種無形的白色恐懼、官官相衛的無奈,乃至結局一刻的悲情收場,盡現了小市民於政權之前只是一隻小小的棋子,根本身不由己,完全沒有自己的選擇。片中藉著殺手口中,談及到香港近年的轉變、「世界難撈」,各行各業「判上判」,就連黑社會都要「爭job做炒散」,再加上電影那陰暗的視覺效果,絕對讓觀眾看得非常壓抑。作為《十年》的首個故事,《浮瓜》勝在議題簡單直接,更有始料不及的後果;節奏明快而題旨清晰,是一個極鮮明的序曲。
《冬蟬》:社會不懂如何保育,甚麼都被清拆、一眾古蹟也淪為頹圮敗瓦,十年後連小市民的普通房屋都得被視為「標本」了。兩位保育愛好者不斷為失去的一切留下一個印記,卻發現「標本」比現實擁有的為多,到最後,似乎連自己都得被變成「標本」了...
這是《十年》實驗味最濃,亦是最失望的一個故事,對比起其餘四個警世意味超濃烈的故事,《冬蟬》未免被比下去了。故事的政治意味較弱,全片所談及的保育、社會問題一樣調子陰沉,以另一角度去設想香港十年後的情況,風格也跟其餘故事有別,而片中帶點意識流的影像、十年後香港的城市景觀的視覺效果,構圖效果極佳,視覺上也較為深刻。
可是,《冬蟬》實驗味過於濃烈,也離不開一些學院派的賣弄手法,反讓片中的題旨不夠突出,更為在場觀眾帶來了一個個「廁所位」。兩位演員的演出略嫌浮誇,加上收音不清,令《冬蟬》拍來仿如無病呻吟式夢囈;劇本解釋不清,沒頭沒尾,更浪費了一個帶點科幻味的故事。
《方言》:十年後,香港人不懂說普通話,會被社會遺棄,從此廣東話被淪為方言。的士司機要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,才能於商業區「接客」,奈何他普通話程度有限,仿連妻兒都因看不起他。這天,他遇上了不同乘客,因著「方言」問題,令他處處碰壁...
在沉悶的《冬蟬》後緊接的《方言》,雖然一樣悲情,卻多了幾分喜劇感,以帶點辛辣筆觸去諷刺「廣東話淪為方言」的問題,是《十年》最輕鬆的一個故事了。故事以一個的士司機一天所遇到的眾生相出發,暗諷「語言」為我們所帶來的無形變化,亦側寫了教育制度漸趨「內地化」,似乎是一個個正在身邊發展的故事:當普通話不斷悄然入侵我們的社會,有朝一日香港變成這樣,其實絕不出奇,而故事所假設的社會面貌較為市井親民,看來亦更添共鳴感。片中一些咬音不正、內地譯名上的笑話,惹來了哄堂的笑聲,但這些荒謬的情節,又豈不是我們社會漸漸發生著?
故事美中不足是,《方言》不斷出現著一些因「拼音」而設計的過場字幕,處理上過份累贅,更仿為觀眾不斷帶來「劇透」之效。我明白這種處理想為觀眾帶來一點黑色幽默的諷刺效果,惜有關情節運用過多,卻帶來了反效果。
《自焚者》:「雨傘運動」失敗後,社會矛盾日益加劇,對香港未來前途的意見亦爭持不下。熱血青年爭取「港獨」不果,在獄中絕食身亡,一位支持者透過自焚去展現對青年的支持,到底那位「自焚者」是誰?全片透過訪問各界的意見,拼湊出一回事實的真相。
看過《十年》的觀眾,幾乎都對《自焚者》讚不絕口,亦是全片最出色的一個。對比起其餘故事,《自焚者》以「偽紀錄片」形式拍攝,手法獨特而鮮明,透過不同界別受訪者的意見(難得在有關「受訪者」的意見莊諧並重,拍出了濃厚的實感),再揉合「虛實交替」的片段,真真假假地拼湊出一場「案件重演」。這是全片電影感最濃的一個故事,故事要發展下去的話,甚至不難可成為一部長片。出色的電影語言、精彩的剪接下,把香港未來前途的極端一面拍出來,並能達所需的驚人效果。
《自焚者》不單拍得精彩,大膽的劇本一樣叫觀眾為之震撼。片中的政治議題,有關中共控制香港的「內幕」,幾乎都是一個個「唔講得」的議題,當中對中國、英國、香港之間的關係,其提出的假想與「預言」,更是叫人不寒而慄,那份構想竟又來得充滿實感。短短十來廿分鐘的故事,劇情所蘊含的議題極廣,一些港人「身份認同」的問題,寫來尤其言簡意骸。最後,「自焚者」的身份,甚至教全場觀眾滿是「紙巾聲」,但願片中設想的一切將不會成真。
《本地蛋》:雜貨店東主的兒子被徵召成「少年軍」,到處搜查社區「違規」項目,細節更連父親都不能透露。同時,本地的雞場被政府強迫關閉,令東主雞蛋來貨受阻,而「本地雞」更從此成為香港歷史...
作為壓章故事,礙於上一個故事實在太震撼,對比之下難以相形見絀,仍是一段出色之作。《十年》透過廖啟智所演的雜貨東主眼中,看著有關「本地」的事物正在逐漸消失,不單是雞場,更連雜貨店、漫畫一類本土味濃郁的事物,都避不過歷史的洪流。更恐怖的是,當權者向新一代進行「洗腦」,透過新一代的手中逐漸「去本土化」,結局信息十分明顯,若這一代再不行動的話,哪管是「香港」還是「本土」,都不會再存在了。
《本地蛋》的取態有點像《方言》,同是透過細膩、親民的方式去敘事,而結局亦算是最光明、樂觀的一個。一段父子情,輕輕幾筆已相當突出,而那些點到即止的鄰里情,與神憎鬼厭、無情的「少年軍」,成了鮮明對比,手法親民而寫實,為五個故事劃上了完美句號。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:https://payme.hsbc/jackyhei
或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總的而言,《十年》的故事寫來可能真的充滿陰謀論,那些白色恐怖對部份人來說,或覺危言聳聽,但各個故事拍來勝在沒有嘩眾取寵,在現時局勢下,香港人定必看得倍感共鳴,長此下去,十年後的香港,或真會成為一眾短片中的社會。五個故事的水準各有千秋,卻展現出一個共同的道理,亦以一個較為大膽的手法或說假設,去「展望」香港十年後的社會會變成怎樣。我不能說《十年》的取態100%正確,起碼讓部份港人警惕現狀,從而有所醒覺,不會淪為片中所言:「為什麼不去享受被中共強姦的感覺?」若悲觀點想,本片值得支持的最大原因是,十年後,我們可能已看不到這麼大膽的「本土」題材了。
Rating:80/ 100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jackyheimovie
旅遊專頁「有故事的旅人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