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亞洲電影節2016:#BKKY

#BKKY

 

宣傳聲稱創作團隊希望透過本片,了解時下泰國年青人的百態,殊不知竟搞了一部不倫不類的半紀錄片來。《#BKKY》透過訪問眾多年青人,了解他們的青春故事;透過彼此的共通點,再拍成一部微電影,道盡時下一代的甜酸苦辣。我不知道電影的創作原意是甚麼,只覺他們找來了一眾毫無代表性,甚至帶點無謂的受訪者。這些平凡不過的故事,似乎你和我都經歷著,竟得用上近個半小時來鋪敘,卻帶不了甚麼用意。未知是否過於平淡,為求讓「電影」部份具戲劇伍,竟大灑鹽花,搞出超突兀的同性之戀。創作人過份自戀地拍攝大量冗長無謂的鏡頭,也一一在挑戰觀眾的忍耐極限,導致大量觀眾中途離場。請恕我看畢全片後,完全領略不到拍攝用意,只覺一味造作。

 

電影走訪了過百位年青人,要他們說出自己最快樂一刻,並把之拍成一部電影。故事中的女主角跟同性好友成為一對,隨後卻因性格不合而分開,亦因為她遇上了另一個他,但這段關係又能怎樣維繫?

 

以「半紀錄片」的手法拍攝,效果確實蠻有新鮮感,只可惜創作人捉錯用神,讓電影變成了一部「自High之作」,打從第一個看似疑幻疑真,實則不知所謂的長鏡頭,已知道本片「伏味」有多重。果然,全片毫無方向可言,純粹就是訪問一眾年青人,一班不知哪裡找來,完全沒有任何故事可言的年青人,刻劃他們的內心世界,再寫出一個所謂的「故事」來。

這個所謂的故事,拍來冗長乏味,欠缺高潮起伏、平鋪直敘,兩女一男喋喋不休的夢囈足叫觀眾憤然離場;悶場之多讓這個約80分鐘的故事如看了超過180分鐘。假如,創作人真要寫個年青人的故事,大可以把範圍縮窄,而非找來眾多受訪者,每一說幾句對白,務求以「量」去代表泰國年青人。看來不單是浮光掠影、平平無奇,更覺浪費了如斯一個意念。

 

如此無聊也罷,未知是否後期開始覺得這個故事極有問題,竟然末段安排一個突兀的扭橋,再配合賣弄的鏡頭,成功把觀眾的反感進一步提升!一如前文所說,假如本片真要找個機會去拍年青人的眾生相,理應去縮窄受訪者的範圍,更非到了末段變本加厲大灑鹽花。即使我非泰國人,也肯定知道這絕非普遍泰國年青人的故事!整部電影本身已夠無厘頭,末段竟變成了嘩眾取寵的處理,到底,創作人想拍一個甚麼題材?真的完全看不出來。

 

總的而言,《#BKKY》是一部不倫不類,直達不知所謂的「半紀錄片」。透過真真假假形式,浮光掠影、嘩眾取寵地寫出了一個所謂的故事,出發點已先為一大敗筆,而末段更偏離了紀錄片應有的路線,大灑鹽花,挑戰觀眾的容忍極限。看出全片製作資源有限,而創作團隊的功力也不敢恭維。大量極具自戀的長鏡頭暴露盡處處不足,足讓全片冗長乏味,是一部不倫不類的乏味之作。
Rating:0/ 5

 

如欲看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即Like【晞。觀影記事】【有故事的旅人】專頁!
全新IG亦已開放,請Follow:#travelerwithmovie

 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