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事情,如今不做,可能一世都沒機會了

img_4428

巴士上遇到了一位德國人,指手劃腳問路線。於四國這種地方,沒人懂英語正常不過。即使我不懂日語,卻肯定自己沒上錯車,便上前幫忙。其實上得這巴士,如非local都一定去鳴門公園,果然沒猜錯。一眾乘客不斷跟我『阿里吉多』,我用唯一懂的日語告訴他們『或他斯蛙空乾賤嗲su』,他們仍熱心跟我說日語,我就是喜歡日本人這種熱心得有點可愛的性格。

作為一個背包客,本能反應就是跟德國人social啦。他的故事也離不開受不住工作,要take a short break, but just for one month vacation,這是外國人的專利,作為fucking Asian只能吞吞口水,連想也不能想,只要一想你就是廢青。從他的身上,我卻想不到隨著年紀增長,心態也有不同。

德國人年輕時也是背包客,曾流浪到南美,後更在那邊工作,認識到自己的太太。他隻身走遍天下,在沒有google map和GPS的日子中,靠的只有一幅地圖,溝通不來吧?他笑言,在一個地方久了,自然懂得溝通。從前,他連英文單字都不懂、西班牙文都發不了音,是這行程令他語言進步,促使今天能跟我這樣子聊天。

不過,年紀大了,他再受不了居無定所、溝通不來,就連不太肯定巴士路線都不敢上車,因為他要有足夠休息、要回酒店吃藥,已經不起誤了一班車改變所有行程了。他慨嘆,從前怎會這樣,想做就去做,如今受不了刺激,加上身患病,就連泡溫泉都怕病發,更別說到大步危玩激流了。他早在93年已想來日本,但一直覺得是個發達地方,遲點才去也無礙,終於等了十多年,始發現原來力不從心。

我沒有問他有甚麼病,但他的故事也形象化地應驗了俗套的一句:有些事情如今不做,可能一輩子都沒機會了。他慶幸自己到了南美流浪,卻後悔只去了一次。

由於我要趕JR,不能待得太久,離開前問他:Are you sure you can go back? 他苦笑:Well, I am not sure whether I can make it, but, I would like to find the feeling as a backpacker, even though I have to take the medicine soon, in which I can’t concentrate…

看著他,我百感交集。然後跟他握握手:Good luck,繼續上路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立陶宛踩單車去俄羅斯!@Curonian Spit

【延伸閱讀】背包的重量

 

如欲看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即Like【晞。觀影記事】【有故事的旅人】專頁!
全新IG亦已開放,請Follow: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