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電影《狂野行》(台譯:《那時候,我只剩下了勇敢》)中,女主角隻身上路,背上了沉甸甸的背包打算橫越漫長的長征路,結果竟連背上身都有難度。後來,她遇上了真正的「背包老手」,把她自覺是必備之物拋棄,她才發現,孑然一身、無牽無掛的上路,原來,也沒有甚麼問題,一樣能夠活下去。
曾有一位旅人朋友跟我說過:「要認識自己,遠遊時把你的生活習慣都背上身吧,那時候,你便會知道人生有甚麼東西可以放下。」
那時候,我並不明白,隨著旅行多了,我明白了。去了幾趟長旅行,連自己的生活習慣都改變了。
無論你去一趟Working Holiday或是長征,若你如女主角般第一次「出走」,相信總也會準備很多(過多),途中為了方便起見,會不斷把身上之物卸下,回程時竟覺行李比出發時輕,原來,有很多東西都是不必要的。
早前跟朋友聊起見過「最奇怪的行李」,說起也覺好笑。曾遇過一位香港女生竟在行李中帶上幾根人蔘,聲稱自己習慣要喝「補湯」,帶到澳洲後始醒覺自己根本不懂「煲湯」。友人笑說,曾見過有人帶電飯煲上路,因為習慣了吃米飯,結果就得把電飯煲帶足一年。電飯煲我見過太多次,早已不足為奇,較「騎呢」是看過有男生於行李箱帶了一整箱杯麵,是整整一箱廿四個杯麵,理由離不開「我好鐘意食杯麵,去到邊都要食,杯麵乜乜乜」之類,實則是怕吃不慣。我總覺得,既已踏上旅途,就要有心理準備去面對旅途上的千變萬化、接受不同的文化衝擊,也別把無謂的生活習慣背上身。
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,總會帶上很多誤以為重要的東西,習慣以後,始發現有更多更多也不重要。像我去澳洲那年,曾怕沒枕頭而自備了吹氣枕頭,最後才發現一來很易漏氣、二來隨便拿衣服墊著已能安睡;曾在香港帶了一雙筷子,隨後卻發現筷子太長太礙位,基本上有一支叉,甚麼也能做到,去到Hostel也有很多食具供應;第一次遠遊去美國實習時,習慣了家中的鬧鐘叫起床,真帶了鬧鐘過去,之後發現有手提電話的響鬧裝置已成。
最明顯的是,我跟許多朋友一樣,曾覺得去旅行當然要帶多點搶眼衣服拍照、去寒冷地方時就得帶更多;習慣了背包旅行後,始明白與其帶太多衣服,到頭來又穿不了,只帶足夠的、行程夠用的就夠,大不了自己手洗。寧可,行李輕便一點。
去了幾趟背包旅行後,其實也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。你自會發現,日常生活中有許許多多誤以為的「必需品」,實則在別無選擇時,根本一點兒也不重要,生活原來也可以很簡單。長途旅行以後,背包的重量不斷卸下,你自會知道,原來人生背負著許多非必要的東西;懂得放下,生活變得簡單,非但能把負擔減輕,同時,哪管在旅途還是日常生活,也能省儉得多。
來一趟長途旅行吧,一個背包的重量,或許正能找出,你的日常生活中,到底有甚麼東西或習慣是多餘的,放下以下,哪管你的旅途或人生,都能輕便得多。
與其被多餘的生活習慣與物慾控制人生,倒不如過一段輕易的人生,一如《狂野行》的女主角所說:「I prefer the ashes of the body. Soft and silver. As a pale light falling to earth.」
把你的生活習慣都背上身,你自會知道,有甚麼東西,是值得放下。
【延伸閱讀】終極旅人慳錢大法,你做唔做到?
如欲看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即Like【晞。觀影記事】及【有故事的旅人】專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