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見瓦城:最後一場戲成功破壞盡整部電影

再見瓦城

英文片名:The Road to Mandalay

%e5%86%8d%e8%a6%8b%e7%93%a6%e5%9f%8e

近期有不少很慘情、沉重的故事,無論是《一念無明》《決命13分鐘》,都會看得不住搖頭嘆息,沉鬱地離開戲院。誤以為這場「沉重之旅」已經完結,原來還有《再見瓦城》。兩個來自緬甸的非法勞工,人離鄉賤、飽受欺壓,誤以為找到同路人可以相濡以沫,甚至發展出一段愛情故事,殊不知價值觀大不同,終走向一個悲劇結局。看來有點像《一念無明》,同是以近乎紀實形式拍攝,以大量長鏡頭,鎮定而冷靜地審視一群民工最絕望的悲歌,叫觀眾與他們同步,一同經歷寢食難安的生活。電影絕大部份時間都極具實感,情感真摯迷人,一段點到即止的愛情故事,也看得叫人心痛。不過,劇情發展下去,似乎非得要發大這段悲情故事,愈看愈悲,觀感絕不好受;乃至結局最後一個鏡頭之突兀,簡直超越了故事應有的步伐,完全多此一舉;其刻意賣弄悲情之過火,成功把初段的好感一掃而空。

 

  緬甸少女蓮青來到泰國打黑工,遇上了同路人阿國,兩個陌生人互相扶持,成了生活上的夥伴,漸生情愫。蓮青一直希望能夠在大城市打工,無奈因為證件問題,只能委身於偏遠的工廠,而阿國側甘於現狀,只希望能儲夠錢離開。二人對夢想的理念價值觀各異,促使他們漸行漸遠,終致無可挽回的悲劇收場...


鏡頭精準捕捉主角們的生活點滴,而且不乏構圖精美的畫面,戲味仍淡淡滲出
  從故事與調子來看,已有感這是一個悲劇故事,只看故事到底有多「悲」而已。我沒有看過導演前作,據聞他的舊作同樣極為沉重,而此作初段的悲情色彩已較淡,最少還看得到希望。故事描述兩個非法勞工在異鄉奮鬥的過程,以充滿實感的筆觸,刻劃二人的生活;也從主角身邊延伸出其他民工的眾生相、更多悲情故事。即使過程飽受欺壓,過程卻沒有大加渲染,盡力去保持自然、實感。
片中有大量實而不華的生活片段,簡單如買午餐、吃方便麵等情節,既勾劃出眾人的生活點滴,也暗暗鋪排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變化;即使一段女主角的嚎哭場面,理應可以大加煽情,全片還是採用大量長鏡,就連配樂都缺乏,讓觀眾與角色同步,感受著他們的生活步伐。

末段劇情愈搞愈悲也罷,結局一刻更是突兀得盡數破壞了全片好感
  前大半部份拍來絕對沒有失望,縱使節奏緩慢,仍能滲出淡然戲味,來到後半段就不敢恭維了。一個故事要「悲」,是絕對沒有問題的,像《一念無明》悲得極致,卻是劇本所需,也帶動得了應有感情,惟本片「為悲而悲」,看來就不是味兒了。

  男女主角慢慢轉變的感情關係,初段看來似有還無、點到即止,倒真有一絲窩心暖意;人在異鄉身不由己,朝夕相對、相濡以沫,互生情愫絕不出奇。只是,二人的價值觀不同,導致分歧漸大,最後竟演變成一個充滿危險性佔有慾的故事,突然來一個突兀的轉折,已把初段的好感推翻了。其實電影已經可以就此完結,偏偏畫蛇添足,再安排一場突兀得過份的悲劇結局,把一切希望完全抹殺;在鋪排欠奉下,這個設計絕對讓人嘩然,也是毫無必要的處理,是「為悲而悲」的最佳例子了。這個處理,也讓電影鋪排了個多小時的細膩實感完全抹去,多此一舉。


請恕我不覺柯震東演技有何突飛猛進,但吳可熙的演出倒真是細膩動人、牽動人心

  誤以為柯震東已經被永久「雪藏」,誰知還有新作推出。收起了他在前作一貫的小生、帥男形象,演一個不善表達自己、帶點呆頭呆腦的男生。雖然此作的發揮較往作為高,但他的演出似乎比商業片中發揮更少,平平無奇。女主角吳可熙演一個充滿悲情的緬甸女工,全情雖然只保持著一個「苦口苦面」的樣子,但內心戲較拍檔複雜得多,發揮起來能夠達到所需,尤其一段慢慢蘊釀的崩潰戲最為深刻。

總的而言,要求「悲」,《再見瓦城》的「悲」絕對可以與同期的《一念無明》堪比,只是,如何「悲」得來情理兼備,還是極考功夫。本片過份放大悲情,為悲而悲,結局非但於故事上絕望,也看得令人徹底失望。初段拍來絕不失禮,以大量紀實式長鏡,細膩捕捉主角們的生活點滴,故事性不強卻饒有戲味,惟末段轉折過份突兀,突然把故事推向絕路,完全抹殺了初段的好感,是為致命敗筆。
Rating:65/ 100

 

如欲看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即Like【晞。觀影記事】【有故事的旅人】專頁!
全新IG請Follow: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