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要的是時間

10111428_013082

去旅行的時候,你常會看到許多外國人「施施然」喝杯咖啡放空,以一副「慢活」姿態去享受旅遊、享受生活;反之,我們這一類亞洲人,碰面時你不難發現,大家都在「趕行程」,今天要跑完這堆景點、今晚一定要吃到這家餐廳,在大街上步伐也比外國人快。曾跟外國人一起旅遊,她笑言我走路太快,原來我走得慢了,外國人也覺得太急,不自覺地,我們都習慣了「快」的節奏。

 

亞洲人為甚麼要走得那麼快,理由離不開是「沒有時間」,未必沒錢,就是沒有假期。我們一年可能只有七天大假,還得湊個周末或公眾假期,千算萬算,才能勉強外遊十天,那十天還最好「跑遍多國」才夠化算;對於外國人,隨時一個月都有七天大假,他們有的一星期只工作四天,更多是自由工作者,在亞洲人眼中,這些人卻是不務正業。

 

曾看過一部從美國視點描述歐洲人生活的紀錄片《美豬出城》(Where to invade next),其中很深刻的是,訪問意大利人一年有接近三個月大假、「渡蜜月」公司更會包了費用,即使平日上班都有近兩小時午飯時間,大夥兒可以回家煮午餐、跟家人聚聚。主持人覺得匪夷所思(對,美國人生活也跟亞洲人相像),易地而處,意大利人聽見美國人沒有制定有薪年假的法例,也覺難以想像。一家工廠的老板更表示,福利好、員工快樂,才對公司有利,是公司最好的資本;讓他們好好享受人生,才能認真工作、對公司有利呀!天呀,全香港有多少個老板懂得這樣想?

 

最近去了一次旅行,沒有計劃,也沒有明確要到哪,起床才算,走得累了便坐下來休息放空,時間充裕得有點過份,原來感覺極棒。回想起這幾年來,雖然去過許多地方旅遊,但即使再長也好,都硬性規定自己哪天要到哪個地方,已很久沒試過這種隨心率性而走的旅遊;慢步而走,隨意找個地方下車,才往往會有新驚喜。我常覺得,這才是旅遊的真意、生活應有的步伐,只可惜,香港沒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機會,或連這種想法都不敢。

 

我在廣島的一家餐廳內,遇上了一對荷蘭情侶,他們請了一個月大假來日本玩,很懊惱竟連一半都玩不來,得知日本在亞洲人心目中是超熱門旅遊點,問我該怎樣玩。說來慚愧,來過日本多次,這次有超過十日,已是最長的一回;哪管香港人再熱愛日本,去了超過廿次都好,都是幾天幾天的去吧?荷蘭情侶聽來覺得很無稽,只來幾天,去得再多也好,怎能感受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?聽著他們到過許多超偏遠地方、遇到很多古靈精怪的節日分享,相信許多自稱「日本達人」的專家都聞所未聞吧?

 

可惜,每一次聽到這些文化上的差異,都只有羨慕的份兒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Why stable?

【延伸閱讀】在愛沙尼亞遇上一個廢青的故事

 
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