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oji大冒險(2D 英語版):最失望是爛得不夠透徹

Emoji大冒險

英文片名:The Emoji Movie

EMOJI

 

有一種電影確是會引發一輪「觀爛潮」,像最經典的《天機:富春山居圖》就是因為夠爛,不單引發了「觀爛潮」,更掀起了「翻睇潮」,香港去年則有一部《驚心破》,台灣早前亦有部《台北物語》因為電影夠爛而逆市狂收,成了一道影壇奇蹟,來到美國就是《Emoji大冒險》了。電影甫推出第一條預告已劣評如潮,以至上映初期於爛蕃茄維持零分之態達一段時間,就連imdb都只有一分多,位列影史最爛電影頭十位,連帶各大電影網站與YouTube Channel紛紛直線曲線狂踩,甚至推出問題叫觀眾列舉一部比本片更爛的電影。其「爛味」氣勢之強,反令這部低成本動畫獲得不俗票房,在美國竟也興起了一陣「觀爛潮」,一窺本片到底可以有多「爛」。

當我抱此心態入場觀看,卻覺非常失望;這肯定並非佳作,但抱著「觀爛」的心態來「朝聖」就只嘆全片不夠爛。電影設定有點像迪士尼的《無敵破壞王》《玩轉腦朋友》,同是一個我們經常接觸的世界的幻想故事,講述幾位Emoji在電話內的冒險之旅。其實,本片確有著一個富創意的設計,而且畫面豐富,娛樂性亦不俗,作為一個「機不離手」的都市人,隨時比看《無》片遊走電玩世界來得更有親切感。只可惜,創作人有了一個絕妙的故事框架卻不懂發揮,令故事支離破碎;在片長過短下,所有計謀與危機全均輕輕帶過,讓一切劇情顯得順理成章。故事希望平衡成年觀眾與兒童的趣味,偏偏想學《洋腸派對》般大玩in-joke又眼高手低,弦外之音的笑料小朋友又笑不出,結果東不成西不就。一如本片若以奇招作個「爛片」定位,爛又爛得不夠透徹、佳作就肯定遙遙追不上,兩頭唔到岸。

 

 

在我們的電話內有著一條「信息村」,住了不同大大小小的Emoji。Gene是一個頹然表情的Emoji,偏偏天生樂天知命、感情豐富,首天上班便令Emoji世界大亂,讓「主人」Alex差點當機,決定拿去維修。Gene的過失令話事人Smiler決定要把他刪除,Gene逃避追捕期間,遇上了Hi-5與駭客天才Jailbreak,決心要逃到雲端,離開這個世界...

 

 

Sony好像不時都會出現這類「公關災難」,像《The Interview》傳出被北韓恐嚇要禁映、像《捉鬼敢死隊》被大量網民猛烈抨擊,反而「曲線」製造聲勢,我常會懷疑是否公關宣傳技倆?一如本片早被評價「插」得體無完膚,幾乎一部影史大爛片即使橫空降世,形成了的這波「觀爛潮」或有助衝擊票房,但滿心期待入場朝聖,卻因為不夠爛而覺失望。被評為「零分大片」,誤以為能超越今年一眾大爛片,達至地獄級數,誰知本片肯定不算直插谷底的一類。


電影的世界觀設定不乏創意奇想,抱著「觀爛」心態入場,這一點我又很受落

故事看來像極了《玩轉腦朋友》或《無敵破壞王》,從遊走大腦、遊走遊戲機,轉移遊走於智能電話的世界。故事其實頗具創意,以現今社會每天都會接觸到的東西:Emoji為主角,再帶領觀眾遊走於電話內的不同應用程式,當中更不乏新奇創意的構想。像C字頭的遊戲、S字頭的音樂軟件、T字頭的社交程式、W字頭的通訊系統等,全均有創意十足的解讀,對於一個都市人而言,這個「遊走App」的冒險之旅,難得又切合了各個遊戲或軟件的「玩法」,深明其義下,看來總會會心微笑,佩服這份創意狂想。

全片也沒有想像中的沉悶乏味,一眾主角遊走不同程式,再配合「惡意程式」的設計,亦令電影節奏明快,偶有悅目的動作場面,讓過程亦不乏娛樂性;畫面上色彩班斕、不乏創意奇想,即使不至於迪士尼般製造出幕幕賞心悅目之效,也肯定看得過癮。所以,你若問我本片是否真的爛得透徹,我倒覺得再爛也不至於零分水平。或許,Sony找不到本片有何賣點,倒不如大膽一搏以劣評作吸引力?


在有限時間內刻意安排這類電影必備的「拍檔」,性格交代連同上路的原因也嚴重不足

不過,這縱非一部爛得透徹之作,也絕非一部佳作。故事的世界觀設定頗妙,固然絕不應少於個半小時(再加插片初《鬼靈精怪大酒店》的短片就真的不知所謂)。全片有很多細節位理應可以交代得更仔細、一眾主角所遇到的危機,也絕不應平平無奇,輕鬆幾個動作就能成功。他們每一次所遇到的危機、每次始料不及的變卦,幾乎都無需用任何辦法就能輕鬆解決,為的就是要在有限時間安排更多個App的歷險故事,反浪費了具神彩的設計。

背景空有一個前衛的意念,卻沒有好好想清楚當中的來龍去脈。設境真的很簡單:就是主角被追殺,他要逃亡;當中描述他要逃亡去雲端,看似險阻重重,但實則App桌面的畫面已告訴了觀眾,「路程」根本一點也不遙遠,惟故事仍大搞製造緊張的氣氛,帶觀眾不斷走來走去,卻捉到鹿不懂脫角,難為這一連串「逃亡」過程製造戲味。這個富玩味的世界觀,本就不能以輕輕幾筆交代,如今看來整個故事只是空有玩味的框架,卻缺乏了卻玩味的解讀與細節。故事希望帶出的主題,每個人都應做回自己,否則哪管你做到天下第一,世間只剩下你一人也沒意思。這個信息寫來夠正面,偏偏找來了幾位性格與信息毫無關係的角色(父母角色是為最大敗筆),令有關議題只能透過口述來帶出,而主角的兩位拍檔性格單薄,純粹「為拍檔而拍檔」的存在,性格尤為空洞。故事令我想起《玩》片的原因,是因為這一眾主角大花心思,只希望服務「主人」、也別令自己消失,卻有別於該片有細膩動人的交代,本片連「主人」的出場次數也不同,來到一眾社交程式可以製造感人位,又沒有好好利用,只淪為沒趣的父母暮年之戀,再一次,捉到鹿不懂脫角。


故事有著充滿創意的念頭卻無從發揮,白白浪費了一個好玩題材

最尷尬的倒是電影的定位。其實,Sony並非部部爛片,像《洋腸派對》便拍出了相當驚喜的「重口味動畫」,本片明顯對焦兒童市場,惟笑料又想學《洋》片般大搞in-joke,在一部合家歡電影中當然不能去得那麼盡,但笑料描寫不夠到肉,成年觀眾會覺得太無聊,兒童觀眾更肯定不懂笑。

在近年動畫開始走向鬼斧神工的地步,本片竟然還有基本步,即使用上了必備的3D動畫,效果卻如同2D動畫般平平無奇。大抵,電影以「Emoji」來作主角,角色表情上真有所局限,但其畫功變化不大,好像倒退回二十年前的動畫般,相信也是電影的一大劣評之因。

 

 

我觀看的英文版本,最大吸引力也是喜劇泰斗T.J. Miller。誠言,有他那投入的配音,本片已不致於一敗塗地,再配合James Corden這對「廢青二人組」,讓這兩位「廢青」角色演得甚為傳神,不乏富趣味性的喜劇效果。

 

 

因此,看你用甚麼心態來看,抱著「朝聖爛片」的心態,你一定會有所失望,畢竟全片真的不夠爛,反而部份情節竟有不俗好感,如天馬行空的創意奇想、密集的娛樂性,俱令本片符合基本要求,起碼不會令人反感。只是,電影空有創意的設定而不懂怎樣發揮,令整個故事寫來多此一舉、一眾角色性格空洞,結局完結之突兀更是滿腦子問號。全片的定位尷尬模糊,小孩子未必笑得出、成年觀眾又覺得低能當有趣,結果兩面不討好。正如入場定位如是,想「觀爛」又未及極限級別,想正常地看部好戲就肯定力有不遞,無論如何,也是失望而回。
Rating:50/ 100

 

【最新生活文章】在29+1歲,不應計劃別人想活的路,而是計劃自己應活的路

【最新旅遊文章】我的旅行地圖「結算」

 
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