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與惡的距離:堪為台灣神劇確無誤

《切爾諾貝爾:傷心的兒童》期望過高頗為失望,這部同為HBO近期熱爆的「神劇」,倒有極強驚喜。故事以一宗戲院殺人案為主題,延伸出受害者、殺人者家屬、傳媒、精神病患者角度,再牽涉家庭、婚姻、死亡等等議題,難得是探討深入,絲毫沒有大灑狗血的濫情橋段,頭九集半都是極為沉重,以華語劇集而言,算是較破格的設計。

短短十集的故事有多條支線,以多線性群戲方式去帶出各人故事,難得一眾支線分配得恰到好處,幾乎可說是每條支線的角色都可以是主角之一,而各人俱能有所發揮。

既名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,其實故事中的大部份角色都沒有錯,但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問題,而這些問題,有的是精神病,更多是「社會病」,稍有不慎就會變成了「惡」。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與「惡」有一段距離。無論是香港或台灣,那都是華人社會中所面對的問題與煩惱,從婚姻、從家庭、從事業、從居住等等議題,都是華人社會中較為獨特的煩惱,劇本妙在將這一切融合到主線劇情,觀眾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即使「病情」未必去到那麼極致,都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鳴。某程度上,我和你都不是個「正常人」,怎樣將這些與惡的距離拉遠,是每個人都要學會的事。

甚麼是好人、甚麼是壞人,或許我們都不能定奪,沒有人能夠解答你「為甚麼是我?」「為甚麼偏偏是我?」但要走出陰霾,每個人都可以,只是時間的問題。

最一針見血的是,若你曾做過傳媒,或正在做傳媒,那就一定有所共鳴。劇中對傳媒為採訪新聞不擇手段、嘩眾取寵去煽情、為增取收視「人有我有」不會去判斷一則新聞的真偽,只求做到效果,對現今傳媒的道德議題說來簡潔有力。當社會大眾都被迫成這個樣子,到底傳媒有沒有責任?用新聞來作權鬥的工具、又是否傳媒工作者應有的態度?故事採取開放式手法,過來人定會別有感受。
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payme以下連結或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payme.hsbc/jackyhei
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
一如《切爾諾貝爾》,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明顯作了極認真的資料搜集,卻無《切》片般平平淡淡,集集均能劇力萬均,可又不致走到肥皂劇式刻意煽情;一眾伏線、前因後果來到中段一下子大爆發,緊湊得禁不住一集再追一集。

唯一敗筆是,劇集把所有角色堆在同一間公司、同一個家庭中也罷,大結局把一切推得很盡的故事,突然來一記光明的結局,與前九集半來了個極大的反差,就是有點失望了。

據說第二季已在籌備中,若結局美好至此,大抵要開個新故事才成了。

 

最後機會

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已賣剩最後一批,售完即止,請即訂購:http://bit.ly/2PKXYFA

 

台灣書局兼網上平台亦已上架,可去文中連結購買:goo.gl/xzCymP

 
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
 
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