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睇文前留意喇!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,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,請即訂閱:https://bit.ly/2TS6BiE
英文片名:For Sama
描述敘利亞內戰慘況的紀錄片,往往能取得世界性關注,惟水準依然參差,如去年《惡魔的育成》就為失望之作。在「英國奧斯卡」BAFTA、康城影展奪得最佳紀錄片的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氣勢一時無兩,雖然在應屆奧斯卡敗給了《美國工廠》,卻是部感人肺腑,同時又極盡沉重的作品——真的,全片逾半時間均是慘不忍睹的畫面,甚至愈拍愈悲情,簡直是毫無出路可言,入場前得有心理準備。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為導演拍攝敘利亞城市阿勒坡(Aleppo)抗暴之戰下的日常,面對生死無常的慘況,縱有新生命帶來希望,卻生怕誕下女兒是無可挽回的錯。撇除悲情沉重調子,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倒有一刻讓我想起了《凜冬烈火:烏克蘭自由之戰》,全因故事幾乎以第一身角度描述圍城之戰下眾生相,觀眾如同親歷其境,見證著眾人的生死無常、醫院內幕幕難以直視的血腥畫面。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並不如《凜冬烈火》般只單純紀錄一件事,一如中英文片名,都是導演給女兒的一封家書,句句感情真摯流露,過程亦非直接描述圍城之戰的過程,偶有不同的時空轉接,對比起和平與戰亂時的分野,果更為震撼。雖然,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末段的悲情慘況略感冗長重覆,尤其情況愈拍愈悲,確挑戰著觀眾的耐力,其意義卻遠勝一切。
敘利亞內戰由2011年的和平示威開始,民眾演變成推翻獨裁政權,最終爆發大規模內戰,政府軍甚至與俄羅斯結盟,正式向人民開戰。導演Waad由大學時代開始,便紀錄著這場革命的點滴,更當上了社運的記者,與前線醫生結緣,誕下了女兒Sama。新生命本為他們帶來了希望,但戰事情況日益變差,也令Waad開始害怕,生下Sama是否對的決定?
幕幕觸目驚心的真實片段現場紀錄,震撼力比一般新聞片段更強烈
經歷過《惡魔的育成》之沉悶,生怕本片又是同類作品,怎料打從一開場已經扣人心弦。在新聞片段中或不時看到敘利亞的消息,世人的目光或如片中的敘利亞人所言,只覺是一場肥皂劇,事不關己,但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一開場便給觀眾展示一場突如其來的轟炸,觀眾在主觀鏡頭下有如置身現場,這些超乎想像的亂局與惡夢,俱為真實的片段。從此,觀眾伴隨著Wadd的目光,看盡這五年間阿勒坡所經歷的慘況。全片沒有遮遮掩掩,無論是屍體甚至剖腹接生的過程,全均如實呈現,當中屍橫遍野、血流成河的畫面更見觸目驚心,是新聞片段不能看到的畫面。Wadd不單要紀錄這一切,過程更是要逃避突如其來的轟炸;炮火連天、身邊人隨時會被炸死,原來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時,那種極沉重的氛圍,真得要靠此紀實方式才能展現。
在最絕望關頭也不要失望,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滲入了導演個人經歷,為一部紀錄片增添了幾分感動
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不單是個描述敘利亞內戰的故事,也是導演給女兒的一封「家書」。在戰亂之際懷孕了,從希望變成了擔驚受怕的恐懼、會否為女兒的人生帶來了不幸?有此角度植入,令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多了幾分人文情懷,國難當前也得要兼顧自己的家庭與未來。除了單純紀錄內戰的情況,更感動是Waad的一字一句、給女兒真摯動人的說話。有了自己的家庭,她再也不能心口一個「勇」字,愛自己的家,更得要顧及女兒的將來,而拍下這部影片,更是希望女兒將來能夠看到自己的成長經歷。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不時以跳脫的時序,重組這場內戰的來龍去脈、對比和平與戰火之分野,令全片多帶幾分情味。透過刻劃內戰的亂局,Waad更著重描述敘利亞婦女的生活點滴,朝不保夕、兒女隨時便炸死,養活了自己,卻不代表有足夠食物與營養給下一代。做人父母甚艱難,可在敘利亞就難上加難,數場婦女與兒女生與死的對比,看得叫觀眾心如刀割,卻讓這場敘利亞人民的眾生相來得更立體。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payme以下連結或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payme.hsbc/jackyhei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不過,如文初所述,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的調子極為悲情沉重,入場前真得要有心理準備。明白導演希望如實紀錄戰爭的一切,惟末段略嫌帶點重覆,尤其是初段已經歷了大量慘不忍睹的畫面時,後半段愈描愈悲,調子難免冗長,也令觀眾愈看愈難受。在紀錄片的意義上,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確為世人帶來了驚心動魄的震撼力,可在電影層面上,這並非一回好受的觀影體驗。對於自己的家、一個曾經你最喜愛的地方,應該守或應該留,相信這是近期大部份香港人都在想的問題,而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的最後一記下場,確為唏噓,卻為這份濃厚的鄉土情寫下了最佳註腳。留守到最後一刻,命途波折,也不一定有選擇的權利。
看你用甚麼心態入場,畢竟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愈拍愈悲,絕非一部單純擴闊眼界的紀錄片,反是那份強烈的人文情懷,從一部紀錄片卻貫注了最強的感情力量,為下一代、為後世紀錄當刻的殘酷片段;幕幕爆炸性的畫面,絕對有極深的意義。個人覺得,技法上本片或不如《美國工廠》,可在感染力上,《致莎瑪:敘利亞家書》更值得堪作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。那當然,《美國工廠》得獎的背後政治理由,又是另一個話題了。
Rating:75/ 100
【延伸閱讀】先唔好講移民,外國生活係咪咁難?
【最新旅遊文章】【哥倫比亞】Cartagena迦太基:加勒比海岸的七彩古城
感謝各位支持,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,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,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!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