魔物獵人:不要問,只要打!

魔物獵人

英文片名:Monster Hunter

 

說起去年年尾,於疫情下堅持上映的荷里活大片,或許大家只會記得《神奇女俠1984》,似乎沒有誰談論《魔物獵人》,極其量只記起MC Jin的「辱華論」,由對白的「跪低」,到他本人真的「跪低」。沒有玩過原著遊戲,以電影獨立而論,《魔物獵人》就是很明顯的Paul W.S. Anderson電影。從《異獸戰》到《生化危機》系列搞爛了兩大經典,再到《龐貝末日:天火焚城》《三劍俠:雙城暗戰》等,都知道他是拍「爽片」的導演,可以完全妄顧劇情發展、原作Fans們的感受,總之就是拍出不問情由就打,繼而劣評如潮的作品,你甚至很難理解為甚麼此人還在影壇活躍。
《魔物獵人》一如Paul W.S. Anderson的往作,絕對是由頭打到尾,完全無需任何劇情支撐,看了近兩小時電影都不知道他在拍甚麼,故事簡而言之,就是「一班特種部隊誤入異世界打怪獸」。為要令劇情最簡單無腦,男女主角被設定為言語不通,前大半段連對白都不多,總之就是不斷的打打打,打得視覺疲勞就是爽。面對這麼一個故事,Paul W.S. Anderson似乎連故事背景、世界觀的鋪排也省回,有怪就打、有路便走,在完全沒有任何鋪墊下,看著看著也漸遊魂。沒有玩過原作遊戲,但就是看《魔物獵人》,實覺得無需找個「電玩遊戲」改篇的牌面,這麼一個無厘頭的「打怪獸」故事,荷里活隨便找個編導都能應付了。

 

片尾還有一節片段,請觀眾留步。

 

一支特種部隊於沙漠執行任務期間遇上意外,醒來後已身處在神秘的異世界中。在那兒,人類與魔物共存,更得面對危機四伏的死亡威脅。特種部隊的隊長Artemis得與異世界的神秘獵人合作,才能在此生存下去,找到回家的路...

 

對於沒有玩過《魔物獵人》遊戲的我,入場前看到Paul W.S. Anderson的名字,大概都想到了這是甚麼類型的作品,可沒想到電影真的「由頭打到尾」,比Paul W.S. Anderson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更甚。《魔物獵人》的動作場面密度,真的可以近乎開場到散場,每一秒都在打,人與魔物的打、人與人的打、人類的逃跑、魔物追魔物,仿佛在整個電影的世界觀內,這班人都患上了過度活躍症,任何時候都要在打。餘下來的文戲,更是Paul W.S. Anderson不時展現女主角兼其妻子Milla Jovovich有多美、有多英姿颯颯,過火程度更勝《生化危機》。

 

假如觀眾覺得同期的《神奇女俠1984》文戲過多(利申個人絕不覺冗長),那麼《魔物獵人》不問情由的打,由頭到尾都在狂打,有夠過癮嗎?對不起,我寧願重看一次《神奇女俠1984》也不願意接受《魔物獵人》的視覺疲勞。我們都深知Paul W.S. Anderson並非懂說故事的人,但他玩視覺效果也確有其一手,可來到了《魔物獵人》,全片就是不惜一切展現幕幕大場面;不時在告訴你,每一分每一秒都有高度觀能刺激。可是,過度的視覺特技、無止境的打鬥,在一個毫無故事的電影中,愈打愈乏味,再加上動作場面過於密集兼複雜,看至末段連刺激都感受不了,只期待到底甚麼時候能夠完場。《魔物獵人》的動作場面佔了全片逾九成時間篇幅,惟看畢全片問起我有甚麼深刻場面,恕我回答不了。
雖知Paul W.S. Anderson如前文所說,敘事不行處理動作特技倒有一手,就如香港沒有上映的《殺戮時速》就是其中佳作,但《魔物獵人》過多舊作的影子,怪物造型根本就是其舊作《異獸戰》與《生化危機》的借鏡,看著熟口熟面的造型設計也感到納悶;不少動作場面均在夜晚進行,只覺場面一片混亂。有時候,一部電影並非不斷的打打打就是刺激好看,沒有故事也沒有仔細設計的動作場面,一切也是無補於事。

 

沒有玩過遊戲,翻查一下資料,電影版《魔物獵人》都重現了遊戲中幾隻重要的怪物、部份人物角色與武器,但既是「真人化」的電影,畢竟並非在「打機」,怎得也要加點內容與情理,惟《魔物獵人》就妄顧了一切。全片簡而言之,就是「誤入異境軍人要打回家」的故事,真的一句說話可以解釋透。你不怕有誰會跟你劇透,因為故事並沒有甚麼好透,主角們連明顯的目標也沒有,總之就是「見怪就打」,盲目地消費著觀能刺激。除了男女主角外,一眾大配角在近乎完場,才突然毫無理由的出現,未知這是否遊戲上的鋪排,放諸電影中只覺不明所以。
在此要得一讚,雖然Tony Jaa在《唐人街探案3》中扮小丑的搞笑,對他與對觀眾而言,都是尷尬多於一切,可要他在本片中演個天真無邪的獵人,賣萌起來竟有幾分可愛喜劇感,全片最驚喜一環了。Paul W.S. Anderson似乎為了讓《魔物獵人》節奏更明快,竟安排了男女主角彼此言語不通,那麼前半段就連對白都可以省掉--當然,既有Tony Jaa,也得要給他安排「不打不相識」的戲份,但觀眾入場要看《魔物獵人》,突然要Tony Jaa與Milla Jovovich搏擊,好像又有點無謂。如是者,《魔物獵人》就是描述二人「尋找回家之路」的故事,沒有甚麼世界觀的鋪排,亦無需介紹這班人在做甚麼、這些魔物又在哪裡跑出來,即使到了結局,也沒有剖析過甚麼秘密或真相,就是下集再見,一貫Paul W.S. Anderson的手法。兩個言語不通的陌生人一同尋找回家之路,同期《結叛同行》已有夠失望,但拿《魔物獵人》對比這段友情線,不難明白為甚麼那是一部「頒獎禮之途」的電影了。

 

當然,原作遊戲都是沒有甚麼劇情可言,在此也非要探究《生化危機》中「遮天企業」的陰謀,還是異形與血獸之間的恩怨情仇,但看了一整部電影後,竟連基本劇情與概念都莫名奇妙,Game迷必會吐槽、一般觀眾應會心忖「到底我睇咗啲乜嘢?」既是改篇遊戲的作品,拍來好像隨便找個理由都可以大打一場的典型荷里活電影,最終可真有沒有「魔物獵人」的名字也不緊要。若非有「魔物獵人」的名字,亦非在疫情下難得一見的爽片(大片),相信這隨時會變成一套零討論度、過目即忘的B級怪獸電影。
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
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:https://payme.hsbc/jackyhei
或Paypal捐款:
paypal.me/jackyhei

總括而言,《魔物獵人》就真是極典型的「爽片」--當然「爽」或「不爽」,看官自有定論,個人只認為,若覺得《神奇女俠1984》文戲過多太沉悶,《魔物獵人》無止境無喘息位的動作場面,才是真真正正的悶。改篇電玩遊戲的電影失敗例子有很多,基本上都有一定觀能刺激,可像《魔物獵人》般竟讓你有視覺疲勞,連個基本故事也沒有,真屬難得一見。這些年來,Paul W.S. Anderson不斷搞爛了著名遊戲、著名電影品牌甚至歷史名著,來到《魔物獵人》更是劣作的典範,還能不斷有「大Project」接拍。荷里活電影人的生存模式,真難令人理解。
Rating:40/ 100

 

✨電影網店現已開幕,多款電影海報、電影精品低至$10起,快啲嚟睇啦:https://bit.ly/3qLPkpk

【最新旅遊文章】我人生中最快樂美好的回憶,還是在這個地方

【最新旅遊文章】【大嶼山行山】花坪石、花瓶頂|觀青馬、汲水門大橋、迪士尼之景

 
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,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,請即訂閱:https://bit.ly/2TS6BiE

 

感謝各位支持,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,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,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!

 
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MeWe: travelerwithmovie
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