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晞。觀影記事13週年《黑寡婦》包場現已開售!
同時為全港最早《黑寡婦》預售場次,請即按此閱讀詳情購票!
英文片名:In the Height
幾位近年走紅的亞裔都以不同類型片種拍出風格來,像Justin Lin拍《狂野時速》系列飛車片,又如James Wan憑《恐懼鬥室》、《詭屋驚凶實錄》系列殺出恐怖片新經典,而朱浩偉(Jon M. Chu)的戲路較為多變,直至《我的超豪男友》始爆紅,成名作還是《舞出真我》系列,有了《我》片的名氣,《狂舞紐約》(《紐約高地》)也成了他信心十足的大片,可說是總結了《舞出真我》系列的經驗,拍部真真正正的大型歌舞片。長達兩個半小時的《狂舞紐約》近乎戴歌戴舞接近兩小時,真正「對白」的時間不多,如何掌控歌舞場面可屬成敗關鍵。全片多場大型歌舞場面賞心悅目,從百老匯音樂劇延伸到電影,勝在沒有過多廠景,大量歌舞場面全均實地拍攝,更融入得背景的地理環境與風貌,不時結合了超乎想像的畫面與精緻構圖,賞心悅目,可說比一般歌舞片多了幾分雜耍式風格。建基於音樂劇的歌詞或非歸功於Jon M. Chu,他後天卻成功融入個電影故事,拍來充滿節奏感,多種不同曲風融會貫通,竟又無絲毫的違和感,更呼應故事背景的種族融和,令電影即使近乎唱出兩小時,也無《孤星淚》或《畢業舞會》的沉悶。談追夢、移民、種族融和,繼《我的超豪男友》後再次關注少數族裔的生活,取材上當然政治正確之極,對香港觀眾不難充滿共鳴,甚至不期看得眼濕濕。不過,《狂舞紐約》好評之高度,達至近乎神片級別又好像過譽,畢竟這也帶點音樂劇改篇電影的毛病:將原作太足本呈現,支節難免累贅,中後段劇情鬆散也是不爭的事實。
片尾還有一節片段,請觀眾留步。
在紐約的華盛頓高地住著一群拉丁族裔,他們已是移民多年的後代,卻因為自己的身份而難在紐約立足,說追夢好像太奢侈。Usnavi希望可以重拾父親在家鄉的小酒吧,卻因現實而進退維谷、Vanessa希望做個時裝攝影師,無奈怎樣努力也難得賞識、Nina入讀了名牌大學,讓她有著社區光環,卻非她追求的生活。社區內每個小人物的夢想互相交雜,直至一次社區大停電,讓眾人好像看通了自己所想...
《狂舞紐約》幾乎幕幕歌舞都有精緻的構圖與舞蹈設計,獨此心思已值回票價
歌舞片近年買少見少,正因為要拍一部歌舞片並不容易,都做到情理兼備,又能重現百老匯音樂劇的味道,並非易事,否則如去年的《畢業舞會》,劇情空洞,哪管有再熱鬧的歌舞場面也難成佳作。一如Justin Lin將《狂野時速》「玩大佢」成一個系列,Jon M. Chu也是把《舞出真我》變成系列的功臣,別管劇情幼稚,其拍攝街舞場面可真是大開眼界,尤其《舞出真我3D》結合勁舞與當時流行的3D影像,簡直是看過最精彩的3D效果之一。
《狂舞紐約》可說是把Jon M. Chu拍街舞片的經驗融會貫通,正因為全片大部份場面都結合了「街舞」的風格,把昔日的小型街舞,變成大型的百老匯式街舞,尤喜歡後段臨別依依,一眾「街坊」結合各國不同曲風與舞風的大場面。事實上,打從片初介紹人物的一場街舞,已盡見他場面調度的風格,繼而幕幕歌舞場面風格也沒有甚麼重覆,當中像泳池的輕快、外牆超乎物理的奇想等等,更是拍出了驚人的視覺效果。歌舞場面又不時加入了適量的電腦特技,展現主角追夢的腦海所想,成功透過歌舞場面來說故事。這某程度上歸功於百老匯音樂劇原作的設計,可後天怎樣把之「影像化」,變成電影世界的歌舞影像奇觀,還是Jon M. Chu的功力。
《狂舞紐約》既有傳統的大型歌舞,因著這屬幾乎所有對白都唱出來的歌舞片,就連內心感情戲都以歌唱形式道出,往往更使用一鏡直落的效果,場面之複雜或不如《星聲夢裡人》,但其用鏡之信心,亦見Jon M. Chu比《舞出真我》系列時進步得多,讓觀眾投射到主角的內心世界。值得一讚是,《狂舞紐約》是談拉丁族裔社群的故事,曲風也夾雜各種族的元素,結合了西班牙文與英文歌詞,又有Hip-hop、Rap、流行曲等等不同元素,完全配合這個小社區的結構,讓全片歌舞場面包羅萬有,比同類的歌舞片來得破格。
《狂舞紐約》定要在夏日看,場面設計都實為消暑佳品
一如許多荷里活電影,《狂舞紐約》同屬於延期長達一年的「延期片」,電影沒有於年初疫情緩和時上映,亦沒有延至年尾才上映,大概正因為這是不折不扣的「Summer Movie」。故事中既是個最酷熱難耐的夏日,更配場世紀大停電的背景,完全切合上夏日的風格,也真能讓觀眾感到故事的那種「熱」。既是那麼「熱」就得要降溫,《狂舞紐約》亦結集了大量夏日元素,既有陽光與海灘也有泳池勁舞,輔以配角的刨冰與雪糕之爭、大家熱到要打開雪櫃「涼冷氣」,這些充滿心思的夏日設定,令其成一部「又熱又涼快」的消暑夏日青春片。
縱為青春追夢片,《狂舞紐約》角色背後的掙扎與難言之隱,為故事帶來幾分共鳴感
Jon M. Chu於《我的超豪男友》拍出部黃種人的狂想曲、寫個亞洲人在美國社區發奮圖強的勵志愛情故事,這次談拉丁族裔的故事也不乏感人一章。《狂舞紐約》開宗名義就是談「追夢」,也不時把「小小夢想」掛在嘴邊,卻非流於空有逐夢就能成功的故事。這班主角全屬移民的後代,在美國落地生根,偏偏因為自己的身份,產生了對「家」的懷疑。追夢太難,或許要為現實所迫,又或許這根本非自己所好的家,應當落地生根還是早日離開?談追夢也談移民,去或留之矛盾,相信不難廣為香港觀眾所共鳴。離開是一個信念也是一個目標,但這個曾是我們的根,哪管變化再劇,當人人都因為不喜歡這個地方而離開,又有誰可以捍衛我們的家、我們曾經的傳奇?留低很難、說句離開也非想像般灑脫,兩全其美又談何容易?《狂舞紐約》就著這個小社區眾人故事,道盡了每個人背後都有本難念的經,追夢的本義為了甚麼?是為了自己,還是為了家人、為了朋友?人要活出真我,風光背後,又是否如你所想?「成功」活在別人的影子下,又怎能定奪「成功」?這一切設境再夾雜故事的人情冷暖,更為末段帶來幾分感動。
撰文之時,《狂舞紐約》於著名電影網站Rottentomatoes奪得99分,更被多個網站捧成年度最佳電影之一,這絕對是一部佳作,可又是否好得達「神作」地步,那就真可喧可點了。這縱是Jon M. Chu繼《我的超豪男友》後又一部佳作,但其一貫重畫面而輕敘事不濟的問題,從《舞出真我》系列到《義勇群英:毒蛇反擊戰》再到《非常盜2》都一樣。即使《狂舞紐約》如上文所說,精湛歌舞場面之外也言之有物,確為佳作,惟片中過多支節,更得讓每個人都有段獨唱,令中段打後的劇情太冗長,亦因著《狂舞紐約》屬於多線性的人物故事,道盡太多角色糾結的關係與背景,反讓劇情拖拖拉拉。最初誤以為這是個談追夢的愛情故事,但搞了大半天都空有意念,既看不出一眾主角有何明顯的「追夢」方式可言,兩段愛情線轉折之突兀也不比同期《我的印度男友》失色,確讓投入感大降,也覺得電影如同「死唔斷氣」般,不斷更硬塞更多歌舞場面去充撐至兩個半小時,得至結局才有改善。沒有看過原作的音樂劇,似乎這亦是音樂劇改篇電影的一大毛病,沒有為影像化後作出取捨,畢竟跳出舞台後,還得《狂舞紐約》有極多外景,強行為每位角色都安排場歌舞場面,反讓劇情來得不太連貫。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:https://payme.hsbc/jackyhei
或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總括而言,《狂舞紐約》確是部賞心悅目的夏日片,全片節奏明快熱鬧,靚人靚景再加上大量消暑元素,近乎又唱又跳足兩小時;Jon M. Chu對歌舞場面的調度與創意,以及其對節奏的精準調度,不難會讓你看得全情投入,電影女主角Melissa Barrera的無敵噴血身材,更是養眼之極,當能悶氣全消。這不單是一部追夢的電影,也談少數族裔如何在大都會下互相扶持的生活,熱血又帶幾分感動,是芸芸特技動作大片下,又一部上乘的娛樂佳品。只是,《狂舞紐約》片長近兩個半小時,過多人物與支節,確讓中後段來得冗長,若能刪減部份角色戲份,節奏定必更明快。
Rating:80/ 100
✨電影網店現已開幕,多款電影海報、電影精品低至$5起,快啲嚟睇啦:https://bit.ly/3qLPkpk✨
【最新生活文章】合作愉快?真係講咁易?
【最新生活文章】「App場無真愛」?這是我最怕遇上的6種人…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,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,請即訂閱:https://bit.ly/2TS6BiE
感謝各位支持,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,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,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!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MeWe: travelerwithmovie
IG請Follow:
#travelerwithmov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