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:《星聲夢裡人》後導技更圓滿之佳作

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 電影

英文片名:Babylon

 

《鼓動真我》《星聲夢裡人》的空前成功後,並做了一分鐘奧斯卡最佳電影後,Damien Chazelle憑著《登月第一人》再衝擊奧斯卡卻票房與口碑平平,便憑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再一次努力「衝奧」,惟奧斯卡既不受落,就連觀眾亦不受落、坊間頗具劣評,更成了2022年最蝕錢電影之一。對電影沒有任何期待,只是《星聲夢裡人》好歹都是人生最愛電影之一,既有Damien Chazelle的名字怎也得去捧場;超過三小時的片長,喝杯咖啡入場總能提神撐下去吧!誰知,咖啡因還未有反應,已給第一場的畫面所震憾,心忖2023年才開始不足一個月,這已必成年度最愛電影之一了。

 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可說是導演集前作大成的史詩式作品,既有《鼓動真我》的超強壓迫感剪接,又有《星聲夢裡人》帶點文青式的追夢元素,以及那些鬼斧神工的一鏡直落,輔以《登月第一人》駕馭大場面的震撼力,譜寫一闕獻給電影與戲院的情歌,比《星聲夢裡人》傾力灌注對致敬電影的濃情厚愛;最後三分鐘已不單是一封情書,簡直是對電影與戲院示愛。有人覺得說得太白,可若是影迷而言,這樣子的收結絕對激動得不期從心鼓掌。電影從無聲電影談至有聲電影再到彩色電影,描述上世紀二十年代電影業界的亂局與紫醉金迷;長江後浪推前浪,一代聲色犬馬的奢華美夢都得殞落、曾經最輝煌的巨星也有沉寂的一天。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不單道盡了荷里活一段美好年華的瘋狂世代,也寫出當年台前幕後不同崗位,面對時代巨輪運轉下所面對的無情衝擊。沒有明顯地拍部多線性式群戲,倒是每位穿插的角色都有發揮、部份支線更不乏感人一章。「追夢」元素或不如《星聲夢裡人》充滿青春激情,末段對於美夢的煙消雲散,從鎂光燈焦點退下來,不如做回個忠於自己的平凡人,那黯然的情味也不比《星聲夢裡人》失色。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絕對是個極致悲情的故事,惟Damien Chazelle有能將所有悲情元素拍得生動有趣,以帶點喜劇獵奇方式呈現給觀眾,更把喜劇、愛情、友情、驚慄、動作等元素盡攬其中,片長超過三小時都毫無悶場,只怕節奏急速得讓你喘不過氣來。

 

二十年代,正值無聲電影的輝煌時間,平凡的鄰居女孩Nellie在派對雜工Manny幫助下,成功混入了巨星Jack參與的奢華舞會,在舞會上忘我熱舞的姿態,令她獲得電影公司青睞,獲邀到新片中客串一角,驕人演出瞬間爆紅,把她捧成了巨星。對Nellie一見鍾情的Manny,被遺下在混亂的派對中孤身一人,意外被Jack發掘成為電影場務。對電影充滿濃情厚愛的Manny,努力工作終於成為了電影公司的經理。在事業高峰的Manny多年後重遇回Nellie,星途已走向下坡;進入了有聲電影年代,Jack的演戲方式亦不受落,而Manny更因此捲入了一場黑幫危機中...

 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一直維持著一種強烈喧鬧與紛亂感,卻又是極級視聽之娛

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 劇情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的最大敗筆,或許真在電影的片長。片長達190分鐘確有不少可堪刪減的空間、部份情節也真略嫌就得太白,總觀問題仍不大,畢竟電影有極具野心的視野、牽涉的人物與支節也極多,就連一些你誤以為是大配角的角色,最終原來都是主軸之一。Damien Chazelle有能將此190分鐘調度得毫無冷場,某程度上也是他導技上的奇功,亦是他執導不同類型電影經驗之大成,只不過這種拍攝手法未必人人接受得來。

 

不少評論指全片這190分鐘都維持著高速的剪接與喧鬧的聲線,令人看得極煩厭,可有別於一連串只一味追捧那個年代有多美好的「奧斯卡片」,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勝在致敬美好年華之餘,也不忘描述那個年代的陰暗面,正正就是要這種喧鬧才能達到效果。二十年代為荷里活電影的輝煌年代,卻充斥著投機的電影製作人、自以為是的演員、為要追趕上潮流而濫拍的製作,可在這個瘋狂的世代,亦有不少有心的電影人,為要做好部電影而不辭勞苦,那種對電影的堅持與狂情,正要這種喧鬧、紛亂的效果,始能跟這個陰暗的背景配合得來,讓電影建構出種帶點矛盾荒謬的氛圍;明明是個悲劇故事又能令觀眾發笑(收音一幕確是神來之筆)、明明想談電影界的陰暗一面,看著這班虛偽無道的電影人,又不期會令你獵奇到底還會發生甚麼事。這種不斷拉鋸的氛圍,確實未必人人接受得來,但好者愈好、惡者愈惡,這本為一部「Love it or hate it」的作品,若好者必會覺得這是場如像「上了電」的觀影之旅,在部部矯情的電影夢題材「奧斯卡片」中別樹一格,個人覺得最少好比無病呻吟的《法貝曼:造夢大師》

 

從無聲電影談至有聲電影,當年星光夢裏人(留意非「星聲」)就憑此奪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、同年超好評《雨果的巴黎奇幻冒險》亦致敬當年的電影技術成就,配合時代需要,拍出當年最可觀之一的3D效果,仿是兩個時代的對照。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的野心更大,從無聲到有聲再到彩色,最後甚至再來一回致敬百年電影的光影夢,不單是給電影的情書,直為於導演於銀幕上向戲院疾呼我愛你。一如《雨果的巴黎奇幻冒險》站在3D與數碼電影興起的歷史臨界點,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站在後疫情年代串流電影的興起位置,Damien Chazelle先用上三小時的篇幅道盡電影片場的光怪陸離,到最後以《星光伴我心》的姿態,告訴觀眾電影還是要在戲院觀看;哪管時而世易,電影的拍攝方式都從此不同,那些在戲院中能有的獨特體驗、借主角的視點勾起觀眾在戲院的集體回憶,輔以一堆帶點跳出四面牆的驚人畫面,若能投入者不難會為之激動,片尾一刻不難從心鼓掌。

 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既致敬電影那年黃金盛世,終如同巴比倫的殞落,描述一眾電影人的追夢故事,同樣牽動人心

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 香港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既談電影百年發展,也是談一眾電影人的追夢之途。主軸從無聲電影拍至有聲彩色電影,角色的心路歷程也切合得這些電影發展史,拍來既不造作矯情,更不乏感人色彩。海報上的一眾角色並不旨在「星光煜煜」之效,而是每一條副線都有所發揮,片初的派對亂局或一下子難以代入發生得甚麼事,隨後自會漸入佳境,借一個派對道出各人隨後幾十年的事業成敗,拍來不乏幾分張力與情味。那份對「追夢」破落的情味或仍帶點《星聲夢裡人》的感覺,惟一眾角色的私生活連結起電影業界的發展,深度更勝《星聲夢裡人》的兩位年青人,自會對他們的處境代入感更強,妙筆更在「政治正確」的洪流下,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一條支節也談個黑人的故事,拍來無需造作說教,輕輕幾筆已能道盡所需。這班角色歷盡時代巨輪的運轉,或許數十年後已經時不與我,可每人所作的抉擇、曾經的輝煌成就,就在電影的逐格菲林中光影長留,到最後或許每個人都要從鎂光燈退下來,孤身走進陰暗處,百年以後這些為世驚嘆的作品,總能在銀幕上為觀眾帶來些甚麼衝擊,亦是電影的意義。

 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在技術層面上也具出色的效果。有別於不少評論指出,Damien Chazelle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拍甚麼,個人覺得他正深知觀眾想看甚麼,自己又能用甚麼電影語言來作表達。這個故事如就此直描,或真流於那些曲高傲寡、電影人自己「打飛機」的「奧斯卡」片,他落力要把電影拍得親民具追看性,既用急速的剪接去呈現得劇情所需的亂局,亦不時用上一鏡直落方式帶領觀眾感受片場的風華。「戲內」拍得出最震撼的畫面、「戲外」也真能呈現得應有的效果,就如那場日落混戰的畫面就有夠迷人。Damien Chazelle就在部片長三小時的電影中,不斷用盡不同元素去刺激觀眾,在劇情稍為薄弱時,便加速去拍喜劇或香艷場面,兼具劇情需要,讓電影達至色香味俱全之效。後半段某角色將電影突然變成動作驚慄片,細想起來或與主線關係不大,又能成就了全片最驚心動魄的一幕,讓電影看來甚麼元素皆應有盡有。當然,這亦不得不提與他合作無間的Justin Hurwitz,透過不同配樂為這觀影之旅加添氣氛,無論聲畫皆賞心悅目。

 

Margot Robbie交出可謂影藝生涯最佳之一的演出,奧斯卡沒有提名實是遺珠

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 女主角

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看來或很像《從前,有個荷里活》,既是描述電影輝煌過去的背景,也是因為有著Brad Pitt與Margot Robbie兩位演員。前者演一個被歷史洪流推走的巨星,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步向人生低谷,不單演活了角色的無奈,仿也是每個演員的夫子自道,人會老、名氣也會漸散;曾經輝煌已足夠,就看你能否接受得來,末段與影評人的一段對話演來令人心痛,個人覺得比奪得奧斯卡「最佳男配角」的《從前,有個荷里活》更出色。Margot Robbie演個性感尤物的起跌,「癲妹」角色或已是她的拿手好戲,但這次的癲狂多帶幾分情感起伏,從一個追夢的簡單鄰家女孩到迷失在大染缸、難以放下身段的「演員」,無論戲內戲外的演出皆真切動人,隨時是她從影以來最佳表演之一了。
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
75486099_723429001505181_3402665167123644416_n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:https://payme.hsbc/jackyhei
或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
總括而言,《巴比倫:星聲追夢荷里活》實是一部「Love it or hate it」的作品,接受得來自會覺得是Damien Chazelle導技最佳作品之一,接受不來絕對會覺得他「癡咗線」,如非對電影有強烈厚愛,也未必會全情投入。全片以極喧鬧的畫面道盡荷里活的百年光影夢、以一眾電影人的故事致敬電影與戲院的輝煌時代,190分鐘充滿包羅萬有的元素,娛樂性極高也充滿張力。這絕非一部為獎項而生、拍部「拍電影史」去「搏攞獎」的電影,拍來毫不矯情造作,真切看到導演對電影的濃情厚愛,最後十分鐘的感動絕不下於《星聲夢裡人》的最後十分鐘。談對電影的熱愛、對戲院的綣戀與集體回憶,令過譽的《法貝曼:造夢大師》更顯低手。
Rating:95/ 100

【延伸閱讀|最新電影遊記】西班牙巴塞隆拿戲院遊|超驚喜70mm闊銀幕舊式戲院Phenomena

【最新電影旅遊文章】超完美嘅「電影味蕾體驗」!食嘢兼細味經典港產片情節

✨電影網店現已開幕,多款電影海報、電影精品低至$5起,快啲嚟睇啦:https://bit.ly/3qLPkpk

 
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,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,請即按此訂閱!

 

感謝各位支持,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,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,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!

 
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MeWe: travelerwithmovie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