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英文片名:The Banshees of Inisherin
以黑色喜劇見稱的Martin McDonagh,憑著《廣告牌殺人事件》廣獲殊榮,甚至好評得殺入奧斯卡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再下一城,先在金球獎得到八項提名,再於奧斯卡得到九項提名,成為《奇異女俠玩救宇宙》之外最多提名的作品,亦被視為最佳電影大熱作品之一。請別期待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會如《廣告牌殺人事件》般娛樂性豐富,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不易入口、過程也相當「沉悶」——對,電影正要營造一種苦悶的氛圍,如何導致兩個人的決裂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的故事說穿了很簡單,就是談一對好兄弟突然反目成仇,沒有甚麼明顯的原因。伊尼舍林的女妖》背景有著愛爾蘭內戰的背景傷痕,導演也聲言劇本是撰寫於疫情下無聊極致時,正要透過這個帶點歷史意味的故事,反思人在後疫情年代下要怎樣的活下去,又應得如何「娛樂」自己,不致變成另一個沉悶或孤芳自憐的可憐蟲。雖然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的故事超簡單,惟其背後滲透各個文本解讀上的意義、塑造角色的精簡有力,以至是全片成功打造的「沉悶」氛圍,俱令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帶點可喜;坦言電影是否好評至此,真得看你能否投入得來,惟全片的各層面俱屬上品,也給在後疫情年代不時懷疑人生的我們,反思一下生命/生活的真義:哪管坐困愁城,我們又應當如何自處,始不被世界壓迫成另一個混蛋?
在某個愛爾蘭偏遠的小島上,性格樂天簡單的Pádraic,每天與好友Colm在酒吧把酒言歡,某天卻發現Colm不再理睬他。Pádraic百思不得其解,明明二人是無所不談的好友,為甚麼會突變成陌路人?無論Pádraic再努力重修舊好,Colm也不理不睬,令Pádraic行為愈演愈烈,而Colm為求明示自己的「決裂」之心,更不惜自殘身體迫Pádraic就範...
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並非一類直截了當的故事,如不作思考必會大呼沒趣
若抱著導演前作的黑色喜劇心態入場,怎也會有一定的失望,畢竟全片沒有明快的節奏,也沒有導演一貫諷刺色彩強烈的笑位,倒是調子極為沉重,甚至悲劇色彩濃厚的題材。若以娛樂片的心態去看,這更是個超簡單直線的故事,兩個帶點「中二病」的中年人,因為極無聊的原因,互不往來,而那原因無聊得一個地步,觀眾起初或會對之有所好奇,可隨著電影發展下去,只覺兩個(一群)終日抱怨的無聊人在無病呻吟。散場有觀眾粗口橫飛表示看了部大爛片,若只循故事表面的情節去看,這真是部超無聊的作品,也確是部爛片。
這既是Martin McDonagh出牌,當然也不會流於這樣子的平庸,觀影時細心思考,也會覺得不少情節「嗒落有味」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不期會令人想起些自身的經歷,就是最簡單的設境:你有沒有試過突然被絕交、某個人從此跟你互不往來?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會試過、甚至連你自己都試過這樣子待人。何以一段情誼突然消逝,或許歸根究底都真的沒有答案,就正如主角般不斷去追尋答案都沒意思,執意強求一個答案、要得出一個結論,最終只會走向崩壞邊緣,真連一絲情面都難以挽留了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背景以愛爾蘭於20世紀的內戰為背景,正好借這段關係去對比一段歷史傷痕,何以本是同根生、曾經稱兄道弟共同抗敵的同胞,竟然調轉槍頭互相攻擊?這幾年,香港有多少人都因此而決裂,相信也無用多說了。到頭來,原來人會變、月會圓,一段關係的變質或不在雙方的問題,亦不一定有哪一方做錯了,而是人長大了,價值觀自會有所不同,像是兩男一位要的是名成利就、一生能留下些甚麼,另一位則只想活在當下。道不合不相為謀,價值觀各異沒必要強求在一起,也沒必要令對方去接受自己觀點。
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那背景是一個浩瀚壯麗的小島上,對於旅行來說,這或是一個上乘的度假勝地,可若長居於此就會感到有多沒趣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除了主角的妹妹外,全片幾乎都沒有一個好人或正常人,撇除了兩位主角,像是是非當人情的雜貨店老闆、濫用權力的警官、酒吧內天天以「食花生」為樂的酒保,他們終生困在這個地方、看不出未來有何前路,似乎也想不到自己未來要做甚麼,不如就是胡混渡日,久而久之變成個大混蛋也不自知。Martin McDonagh的劇本向來對塑造角色都頗有一手,今回除了主角之外,這一眾配角都性格極鮮明,或許難以令你喜歡,卻令人覺得神憎鬼厭,甚至可憐這班人,也是成功的要素。
壯麗的景觀配上冷冽的氛圍,幕後的攝影與美術指導也應記一功
如文初所說,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就是要呈現一種「沉悶」的氛圍,效果也真的湊效(在此非為貶意)。這是Martin McDonagh於疫情期間撰寫的劇本,他看著沒完沒了的疫情、坐困愁城,既覺得自己浪費時間,也開始反思過去的自己是如何活過來,因而有了這個故事的想法。這班人看似活在仙境,卻缺乏了心靈寄託與希望、變得壓抑而胡思亂想;這個壯麗的小島外圍永遠都有一層薄霧,仿成了無形的牢獄把他們困住,而他們過度簡單的生活,當有問題發生了便會崩潰,就如本就沒朋友的男主角,當朋友與親人逐一離去,就連長伴自己的驢子都離開時,生活還有何寄託?情況自會變得偏激、一發不可收拾。雖然故事的背景發生於20年代,生活節奏與娛樂都不如今天,借鑒到今天的境況,在社交媒體與資訊爆炸的年代,我們每天被綁在網上世界中,又可會跟身邊人關係漸行漸遠?明明這是拉近社交距離之用,偏偏因此變得誤會頻生,會否更為荒謬?在這個「識人很易、深交很難」的世代,我們又有多少次如主角們一樣,因為一言不合或誤會就從此互不往來?會否又因此而變得自負?即使背景相隔百年,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放諸今天也有其警世意味,不難找到自身位置。
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主角們的演出略嫌過度追捧,獨是Barry Keoghan最搶鏡
演員方面,一部有頒獎禮光環的電影,演員往往都有所提名,坦言兩位主角Colin Farrell與Brendan Gleeson以及女主角Kerry Condon的表現只屬不過不失,有提名已當贏了,倒是演個傻子的Barry Keoghan形神俱備,頗具耀目的發揮,即使戲份不多卻是最搶鏡的一員。
文字工作者也得要吃飯,你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原動力。請給點心意,給小弟走更遠的路,寫更多好文章,歡迎透過以下QR Code課金以作支持:
同時,你也可透過Payme link:https://payme.hsbc/jackyhei
或Paypal捐款:paypal.me/jackyhei
總括而言,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實是一部需要深思的作品,亦相信每個人都會看出不同感覺來,借一場「小學雞絕交」直視愛爾蘭的傷痕,再借古諷今去當代社會的種種問題,簡潔有力。《伊尼舍林的女妖》得到奧斯卡多項技術獎提名,也真得一讚全片營造一種「沉悶」的氛圍到家,將壯麗景觀滲入幾分壓抑感,攝影更是應記一功。不過,這是否好得堪稱最佳電影,就難免帶點過譽,其在節奏與鋪排上也帶點冗長,以此簡單的故事也無必要拍足近兩小時。
Rating:70/ 100
【延伸閱讀】不讀不回,其實你裝通訊軟件嚟為乜?
【延伸閱讀】請珍惜還會應約的朋友(Part 5):請別待「移民飯」還在忙
✨電影網店現已開幕,多款電影海報、電影精品低至$5起,快啲嚟睇啦:https://bit.ly/3qLPkpk✨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Patreon加強版已經開幕,精選深度獨家電影文章,請即按此訂閱!
感謝各位支持,小弟執筆之原創小說,私人貨存已全部售罄,有意者繼續可到此文章內的連結購買!
更多資訊及文章,請Like Fb Page:
【有故事的旅人】
【晞。觀影記事】
MeWe: travelerwithmov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