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5日 18:00 香港大會堂劇院
挾著威尼斯金師獎的威名,以一架坦克車士兵的視點,側寫戰爭的人生百態,再描繪士兵的內心恐懼。故事感覺有點像本年的最佳電影〈拆彈雄心〉,惟本片劇力推進緩慢,個人甚至覺得本片過譽了。
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,一輛坦克奉命清場擊退恐怖份子,卻因著意外而被困於這個戰場之中,士兵被困於危城之中生死未卜,入夜之時更把他們的不安推向頂點...
描寫潛艇生活的電影看得多,這種以坦克視點拍的戰爭故事確是首見,當中透過坦克的主觀鏡頭,看盡戰場上的人生百態,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,也得到了應有的效果,初看之下感覺其實挺有創意的。
可是,這個手法運用過多,未免令人感到冗長,同一個手法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,也令觀眾感到乏味,在這種手法在敘事上,亦似乎「玩味」是多於實際用途,看得多也覺無味。
這個故事可以變成另一部〈黑鷹15小時〉的城市困獸戰,也可拍成另一部〈拆彈雄心〉描繪前線士兵的內心恐懼。我覺得本片卻兩頭唔到岸,格局明顯不像一部大型戰爭片,末段重頭戲死衝出戰場也略嫌缺乏高潮。在描繪士兵心理上,對於幾位角色也缺乏深入描寫,當中尤以新人和他士兵的衝突沒有好好利用,浪費了這條矛盾衝突的感情線。儘管這群士兵被困戰場,卻沒有營造出太大的危機感,也是劇本推進無力的重要原因。
反而我覺得在拍攝坦克的生活環境和壓迫感上,〈黎巴嫩〉是帶得出那種效果的,與同類電影的潛艇相比,坦克空間狹窄得多,而本片也拍出了那種被困的無助感,坦克內潮濕黑暗的感覺,也能展現於觀眾眼前。
假如本片想拍戰爭中的殘酷無情,也沒有太多典型性的場面,極其量只有中段一幕如同〈雷霆救兵〉的救人戲比較難忘,其餘透過坦克視點的鏡頭,如前文所述,我覺得「玩味」高於實際用途。
〈黎巴嫩〉在展現坦克士兵的生活中,確實拍出了極具實感的視野,但那只限於拍攝士兵生活之上。相反,全片對於描繪戰爭的慘痛及士兵心理上,卻欠缺了深刻的交代。劇本整體而言也推進乏力,導致中段悶場連連。以坦克主觀視野側看一場荒謬戰爭,手法確具創意,惟本片難忘之處也僅在於此。
Rating:3/ 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