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電影:法國X香港:第一類型危險(導演足本版)

6月4日 21:50 百老匯電影中心

被譽為香港禁片之經典作〈第一類型危險〉終於有機會在大銀幕重現,久仰大名終能在大銀幕與之見面,實是一回難能可貴的觀影。作為一部禁片,本片影像上沒有其餘同類禁片如〈打蛇〉般迫人,幾場虐待場面在今時今日看來也見「小兒科」。當然,電影被禁原因還在於電影中那強烈的反社會心態,一群年青人在街頭上亂放炸彈,電影中所製造的動盪不安感覺,今天看來仍覺震撼。雖然此類青少年造反心態在今天電影題材中並不罕見(本土製作我馬上想到在鬧市殺警「比賽」的〈新警察故事〉),惟當年〈第一類型危險〉所營造的實感和迫力,確又令人不寒而慄。

 

三位無所事事的中學生策劃了一回炸戲院的行動,純粹滿足過癮心理,在爆炸發生後,卻被反叛少女目擊他們犯案過程,要脅他們一同進行玩命式襲擊遊戲,過程中眾人卻成為好友。一次意外令四人奪得軍火販子之交易鉅款,惹來黑白兩道的追殺,四人再反叛的心理也敵不過軍火販子的勢力,甚至把他們迫向絕路...

 

也許是社會轉變了的關係,看了太多更激更盡的反社會電影,我久聞〈第一類型危險〉之「禁片」大名,觀看時又不如想像般震撼。不過,若把這種反社會觀念套進三十一年前的社會中,又不得不稱讚徐克當年的大膽視野。〈第一類型危險〉雖無極端暴力的殘忍場面,畫面上一直製造的動盪不安,卻令人膽戰心驚。打從電影初段的虐待動物鏡頭,一個鏡頭直落已率先挑戰觀眾神經,本片的鏡頭運用非常有力,更令影像凌厲,充滿著視覺震撼。
隨後連場在街頭放炸彈和脅持行動,那些毫無目的純粹反社會的行為,觀眾往往料不到四位年青人下一步會出甚麼棋,尤其是片中一幕脅持旅遊車的場面,由於觀眾對這些年青人的企圖完全沒有概念,這種大膽挑戰法紀的行為,成了片中很難忘的一段。那種無處不在的不安凝聚至頂點,更令電影看來充滿迫力。故事發展至中後段牽涉的軍火集團,開始把這班膽生毛的小孩推向絕路,往後的發展愈拍愈悲,那種毫無出路的心態令人看來充滿絕望,結局的設定更完全令人婉惜。這幫年青人對社會控訴後而被迫向絕路的遭遇,未知是否徐克導演對當時社會未來的悲觀思維?

 

徐克在片中借一場年青人的反動行為暗喻當時動盪不安的政局,更是對當年六七暴動的借鏡,我很喜歡本片對當時社會百態的刻劃,尤以片中對外國人的態度,仇外之意非常明顯。在港英政府統治時期,面對著回歸後的茫然不安,那種對外國人的激烈情緒和火氣,取態十足今時今日普遍大眾對中東人的不安感一樣。徐克把當時社會的燥動發洩於電影之中,控制力極強,透過一群年青人的極端反叛行為,在故事和意識上都相當大膽,那些原始的暴力鏡頭,更是火氣十足,對比徐克近作不斷各內地市場獻媚,拍出多部不倫不類,毫無風格的電影,觀看這部充滿爆炸性的前作,更覺唏噓。

 

是夜觀影的〈第一類型危險〉是復修的導演版,片中部份失傳的場面要從錄影帶中剪接駁回放映版本中,畫面上的畫質當然極其差劣,但心知本片面世得來不易,抱著潮聖之心觀看也別有一番風味。在片中,電影澄現了當時居住環境的街坊面貌,還有油麻地戲院和果欄一帶的風光等等,在今天看來更有點懷舊之味道。整體觀感是良佳,惟片中部份細節可能在畫質上受到影響,令投入感稍遜,全片感覺未夠一氣呵成,難得想像中的震撼觀感。也許我一直想像的「禁片」是極其大膽的作品,惟本片只不過是對當年動盪社會的意識大膽,與我想像中的「禁片」思維有所差距,想像錯誤。
Rating:3.5/ 5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