念念(優先場):張艾嘉失望的嘗試

英文片名: Murmur of the Hearts

自《一個好爸爸》後闊別多年影壇的張艾嘉,這次回到了她的祖家台灣,未知是否帶點夫子自道,拍下了這部同是涉及尋根、談及家鄉情的電影《念念》。這一次,她的野心無疑極大,即使捕捉感情仍是她的一貫拿手好戲,拍來卻沒前作般易入口,反是利用較為抽象的方式來勾劃三個人物的故事。的確,片中的一段親情戲也拍出了強烈的感人效果,對女性心事的捕捉也是張艾嘉的信心所在,惟這一次她的野心太大卻製造了反效果。三位要角之間的連貫性不強,尤以男女主角的關係最為牽強,令電影仿佛鋪敘了超過一小時仍拖拖拉拉,仿未正式入戲。此外,本片用上了大量抽象情節,不單虛實交錯,甚至時空跳脫,加上故事先天劇力不強,令電影看來支離破碎,鬆散感覺得至末段才勉強鞏固起來。張艾嘉這次用上了一個頗大膽、創新的手法來拍這個有關親情與家的故事,效果卻令人非常失望。

 

育美小時候跟母親離開綠島生活,自此與弟弟育男分開,更對母親有著一種又愛又恨的感情。育男一直希望與育美及媽媽團聚,可惜多年來音訊全無。身為台東導遊的他,每天仍默默希望能在台北某處與她們重聚。育美的男友阿翔是個為目標努力奮鬥不果的拳手,他一方面要照顧女朋友,另一方面又要面對自己前路的抉擇,而他的心中也有一個放不開的父親...

 

電影的支線眾多卻難以連貫起來,當中男主角與父親的一段更顯得多此一舉
《念念》或帶點多線人物交叉式敘事手法,但實際上在同一個時空中,其實只有三位角色的故事,而育美與阿翔更是同一條主線,處理上卻顯得顧此失疲。無疑,育美對母親那段又愛又恨的感情寫得不俗,也是片中一大主線,但即使育美與阿翔的感情關係卻寫得太淡薄,阿翔自身的故事更顯得可有可無,發展至末段的父子親情戲更來得相當突兀。即使育美與阿翔有很多同場的戲份,交流卻不多,令二人的感情戲略帶抽離。至於育男的一段戲,雖然到末段也營造了感人效果(幻想一段尤為妙筆),但他與育美的一段故事仿各自為政,獨立而看確佳,拼在一起則黯然失色了。

 

無疑,此作是張艾嘉一回很具野心的嘗試,透過大量時空交錯、虛實交替的片段來拼湊主角對母親的思念之情,惟這些手法運用過多,再加上局部帶點意象的情節過份抽離,變相令電影來得帶點造作。即使電影分成了三段人物支線,畢竟故事並不複雜,用上這些手法,竟讓電影兜兜轉轉地搞了近兩小時才完成。即使這些暗暗鋪排的感情,來到結局一刻真給予觀眾極強的感動,花上長時間去鋪敘這一切,反來得冗長乏味,鋪排過多反成自打嘴巴,難以好好解構得來。
沒錯,除了一段親情戲外,片中對家鄉、對年青人成長、對夢想等等追求都有一定鋪排,再以美人魚的夢幻傳說來包裝這一切,確實帶點浪漫效果,但這些情節每每只是輕輕帶過,到最後甚至得以連串幻覺、做夢等片段來解釋一切,足見張艾嘉這次大膽的嘗試,實是來得有點失手了。

 

張艾嘉對感情與氣氛的調度功夫仍無失手,片末幾場感情戲尤其感動,終令電影於末段有回點看頭
除了片末的感情外,《念念》得讚的或許是片中的美術指導及攝影吧?因應導演用上了一個較為抽離、略帶童話的故事背景,令片中的鏡頭取態,仿是每格畫面都充滿著構圖美感,而幾場海底片段也營造了極佳的視覺效果。張艾嘉回歸本土執導之作,亦借鏡頭訴說著對台灣的熱愛,無論是台北鬧市的人來人往、台東的鄉土味道,乃至綠島的美好時光,鏡頭下的台灣可真是美極了。這些富美感的畫面,仍是導演烘托氣氛的拿手好戲,鋪墊至末段時,輕輕幾筆便帶出了應有的感情了。

 

梁洛施洗盡鉛華的演出相當精彩,令本片仿為她度身而設
演員方面,這是梁洛施久休復出後之作(不計客串的《12金鴨》!),於片中的演出,是一個脫胎換骨的全新形象。她演一個對自己沒有信心且略帶情緒化的女人,在導演多回長鏡下依然演得神采飛揚。她那帶點落泊悲涼的感覺,未知是否經過了人生歷煉後而生來的氣質?本片無疑是她的一場個人表演,從頭帶到尾,加上劇本令兩位男角顯得作用不大,更讓她搶鏡到底。

 

《念念》作為張艾嘉久休復出後的作品,無疑是非常失望的。即使本片在美術及攝影方面,仍見導演一貫煩托氣氛的神采,乃至結局也在全不煽情下寫出了動容的感覺,但張艾嘉此作野心極大,想透過全的手法來寫一個關於親情及家的故事,玩味較強而難以入口,甚至連她自己也掌握不來,令電影前大半段顯得支離破碎,三個主要角色的戲份更難以湊合起來。本片以大量虛實交替、時空交錯的方式敘事,拍來卻達不到應有的效果,甚至令電影來得更冗長乏味,更覺略帶賣弄造作,是張艾嘉近十多年來最失色的一部作品。幸而,同是久休復出的梁洛施那實而不華的演出,仿如渾身是戲,總算成功救了這部電影。
Rating:65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