奇蹟補習社(優先場):傻得太可愛、太熱血了

英文片名:Flying Colors

一個連東南西北都不懂分的高中少女,如何於一年內成為奇材,考入東京著名的頂級學府?《奇蹟補習社》說來像個天方夜談的故事,竟然是真人真事改篇,我不知道電影有沒有誇張成份,看來真有點難以置信。全片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,把每位觀眾曾經經歷的集體回憶(或正在經歷)全都拉回來,那些只為「考取好成績」這個目標而寒窗苦讀的日子,拍來竟是那麼熱血,再以一個傳統家庭過度希望子女成材的背景,似乎亦與香港的社會模式相近,觀眾不難看得充滿共鳴。無論劇情有沒有誇張成份,女主角那傻得可愛的性格確為觀眾帶來極多笑位,而補習老師那份滿腔的教育熱誠,半從學生性格、半激將法的方針來辦學,帶點離經叛道的教育模式,似乎又比本年度的另一教師電影像《來自日記的妳》《五個小孩的校長》來得更透徹,讓那些「有志者事竟成」的信息來得更深刻。有村架純天真可愛的外表先勝一仗,更把角色從一個反叛的「MK妹」轉化成乖乖女的過程掌握準確,不難令人深深愛上,絕非一個只賣弄外表的花瓶角色,帶足全場而不過火,實是本片的最大驚喜。

 

沙也加自小沒有朋友,在她遇上了人生第一群朋友後,終令她變成一個天天只愛「蒲」的少女,達高中之齡仍相信聖誕老人與超人的存在,甚至連東南西北也不懂分。母親為她找來了一家補習社,在老師循循善誘下,利用獨特的教學方法激起了沙也加的鬥志,決心要考取頂尖的應慶大學。可是,要沙也加一年之內從一個毫無常識與知識的少女成材,幾乎連她自己都沒有信心...

 

久聞本片在日本叫好叫座,看來也真覺不無道理。這可算是日本最擅長的勵志喜劇,就是那種你明知主角一定會成功,但過程又充滿波折和意外,哪管不用入場看都知道結局,你又會為主角經歷抹一把汗。本片所描述的經歷縱帶點天方夜談,卻是每個人都經歷過的「寒窗苦讀」經驗,觀影時,那些高考會考DSE的回憶,肯定在你的腦海中逐格流動。

 

既拍個「惡夢級」集體回憶的故事,本片卻採取了一個輕鬆跳脫的手法來敘事。女主角沙加也這個誇張得可稱上是「智障」的少女,初段那天真無邪的表現,把常識與歷史從另一角度去「解讀」,難得補習老師又真的「陪佢癲」。角色傻得來又不乏可愛一面,本質帶點毅力與小聰明,亦讓角色塑造得十分討好,甚至多次獲得哄堂觀眾的轟笑聲。
除了「傻傻更更」的女主角外,那位滿腔教學熱誠的老師,以「另類教學法」從學生的反叛性格、年青一輩思維代入,讓他們認真讀書,甚至打成一片,角色刻劃起來也甚為討好有趣。劇本雖然只選取了女主角與另一位反叛青年作主線,輕輕幾筆把補習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刻劃細膩,寫出了一段亦師亦友的關係,末段甚至帶點感人位,不難叫觀眾抽離那個「惡夢式」集體回憶,很想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這麼一位良師。這老師的設定,絕不讓《來自日記的妳》及《五個孩子的校長》遜色。

 

主線離不開傳統的「有志者事竟成」,女主角從一個「MK妹」突然變成勤奮學生,而劇本又加入了主角那個保守傳統的家庭背景,既暗寫了日本社會的文化,同時也讓整件事情來得更熱血。雖然,我仍得重申,這個故事真的勵志得有點天方夜談,尤幸過程沒有過於說教(除了片尾曲歌詞外),更沒有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勵志奮鬥式對白,也令觀眾易於投入並為之信服。

 

整部電影實在來得相當熱血,以一種輕鬆手法來描述每個人的惡夢,從而再帶出一種勵志激昂的題旨,觀眾無不會被它感染,看得充滿鬥志,正處於人生低潮者,相信更會被其超正面樂觀的思維所感染。不過,其實細想一下,我反又會覺得這是一個帶點悲劇的故事,無論放諸在日本或香港,似乎也是這個悲哀社會下,強迫製造出來下的一個「美好故事」。
劇情並沒有明言,女主角到底為甚麼要勤奮好學,是為了報恩,還是為了不要輸給別人看?她辛辛苦苦考入了大學,之後呢?像她亦自白道,她的人生沒有目標、沒有希望,不知道要做甚麼好,終於,有了一個「考入著名大學」的目標,便不斷朝著這個目標進發,題旨確實相當勵志,說穿了,卻是一個悲哀社會填鴨式教育、考試奴隸下的犧牲品。一如香港社會,相信大部份學生都不明白「努力考試、入大學」的意義何在,寒窗苦讀多年,你知我知許多所謂的知識根本沒有意義,只在浪費著我們的青春。
可是,我們為求要努力「考入大學」,更得要像女主角般,不斷用盡各種辦法來催眠自己很喜歡讀書、很喜歡歷史、很喜歡外語,卻從沒問過自己,到底這是不是自己喜歡的東西,還是一個社會規範下,我們必須要考取的「功名」。更甚者是,即使出來「社會大學」後,許多人仍努力地讀取博士、碩士,有多少人真的為了知識,又有多少人是為了一張「沙紙」能得更好「錢途」?記得當年叫好叫座的熱血青春片《狂舞派》如是,許多人看畢電影,熱血感動過後也會靜思:對呀,一眾年青人在舞台上發光發亮,甚至奪得大獎,之後呢?

 

電影絕對是一部不俗的作品,題旨也絕對正面樂觀,但其過份正面樂觀的思維,其實也真充滿了反思空間,在這悲哀的社會模式下,還有多少這些「勵志故事」?看著女主角努力地用功讀書,當然會令人看得很熱血,同時間,我看著女主角不斷要催眠自己,去做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做的事情時,我覺得,整個故事也有夠悲劇。細想一下,這等同於父親要催迫哥哥當棒球員,但哥哥根本不喜歡棒球一樣。問題是,哥哥懂得「自醒」自己不喜歡棒球,那麼沙加也呢?是傳統社會模式令她喜歡「讀書」,還是她真的喜歡?

 

女主角有村架純外表天真可愛,先天確與角色本身的性格相近,前段那天真無邪的演繹、傻得夠可愛的特質,為觀眾帶來不少笑位。劇情發展下去,她不單是一個「傻妹」,開始發奮圖強,慢慢演活了角色的性格轉變,帶動得全片發展,乃至末段的熱血少女,更成功牽引感情。伊藤淳史收起一貫的搞笑,縱有喜劇時候,大部份時間均演一個認真的好老師,感情戲份演繹得十分到位,戲內戲外都與一眾學生演員打成一片。

 

 

《奇蹟補習社》是一部題旨正面樂觀,熱血得叫觀眾有點激動的電影,成功勾起了每個人的「惡夢式」集體回憶,刻劃起來卻又不流於說教式俗套,甚至以喜劇形式包裝,叫觀眾無不投入這個青春熱血故事中。有村架純的超可愛「傻更更」演繹更成功惹起觀眾的鍾愛,貫穿的樂觀題旨,也為觀眾帶來正面作用。只是,全片的題旨過於熱血正面,先不要去想這個改篇自真人真事的故事有多少成真假,片中把「考試奴隸」過份美好化,背後一面其實極有反思空間,也值得香港人反思,相信中學生定必有所共鳴。
Rating:80/ 100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