踏血尋梅(剪輯公映版)(優先場):悲到盡頭是希望

英文片名:Port of Call

翁子光兩部前作《明媚時光》《微交少女》水準慘不忍睹,甚至已令我把他從此Blacklist,電影節放映本片的導演版時,也零興趣入場。眼見各界口碑轟傳,更獲得金馬獎九項提名時,也對之有點期待。看畢電影後,只能說句,翁子光終於拍出好成績了。電影改篇自當年轟動一時的石峽尾肢解案,卻沒有把之化成一個「香港奇案」式故事,反是從兩位角色視點去看這場兇案的來龍去脈,透過不斷倒敘、插敘去拼湊一個頗複雜的案情。全片沒有刻意鋪排「誰是兇手」,兇手是誰早就揭曉,甚至連「如何殺人」都詳細地描繪出來(那幕意識之大膽屬港片鮮有,白只隨時因此跑出成「最佳新演員」)反而要讓觀眾看的是,到底為甚麼殺人,那個殺人動機是甚麼。電影不斷遊走於兇案發生前後的幾年,從幾位主角的內心世界,逐漸拼湊出一幅完整的圖畫來,結局之悲情可真得要有心理準備。此作貫徹了翁子光前兩作那種悲哀、沉鬱的調子,心情低落者絕對不宜觀看,而片末絕望到盡頭竟是希望的根源,把寂寞、孤獨的悲情發揮得淋漓盡致,是始料不及的沉重。兩位演員春夏與白只那極投入的演出、悲得近乎叫觀眾不忍直視的演技,來年金像「最佳新演員」預留位置是定了。當然,整體驚喜的是,翁子光終於拍出了一部有劇力、有戲味,而非一味賣弄的電影來。

 

臧Sir負責接手一宗殘忍的肢解案,死者被肢解碎屍後,連屍體都找不到。一位三失青年聰來重案組自首,臧Sir與他交流下,竟漸與聰成為朋友,得知行兇背後埋藏著一個唏噓的故事。來港尋找夢想的內地少女佳梅,為了當上模特兒而輟學,卻發現現實不如想像。模特兒當不了,為求生計,走上了援交之路,最後一個「恩客」正是聰。聰一直逃不過兒時的陰影,亦對自己沒有信心,兩位走在人生絕路的人一見如故,在高潮一刻卻是悲劇的源頭...

 


全片沒有刻意去渲染案情怎樣發生,反是著重於為何發生、發生前的故事
  翁子光的兩部前作甚為難看,幾乎可說是走在爛片邊緣了;過份賣弄的手法,更是令人為之反感。此作可能仍偶有賣弄的情況,造作度已大幅減少,最少先不會令人看得反感。最重要的是,此作他終於懂得去說故事,甚至挑戰一個頗為複雜的敘事手法,卻拍出了戲味與劇力來。

本片看似是一部犯罪的類型電影,卻非走一條緊張刺激或是製造驚慄恐怖的路線。片中縱有不少令人情緒不安的場面,又沒有刻意賣弄,最重要的一場肢解場面,更是以獨白回憶來交代,將血腥場面減至最低,純靠演技與導技去震懾觀眾,過程簡潔利落,那血淋淋的畫面卻已深印在觀眾腦海中。查案、緝兇的過程亦非主菜,兇手自投羅網,殺人也毫無懸念,甚至整宗兇案的事實已擺在眼前,這明顯亦非電影的重點。

 

 

於是,劇本的重心便放了在聰與梅兩者的關係上(據知導演足本版連臧Sir都有自身的故事)。整部電影其實沒有誰是快樂,每個角色都經歷了人生的重創,無論身心都飽受痛苦。梅與聰這兩位面臨人生低潮的寂寞人。片末以外,他們幾乎都沒有同場戲份,雙線劇情各自發展,從中勾劃出兇案發生前,兩者各自的內心世界,一樣看得叫觀眾心情沉重。乃至兇案發生的一刻,那種無奈與哀痛的迫力就更大大加強了。
我很喜歡劇本抽絲剝繭地去拆解的並非案情,而是死者生前、兇手犯案前的生活。梅是個希望來港尋夢的女生,竟發現這並非一個「尋夢」的地方,愈去追逐夢想,卻發現現實來得那麼殘酷,甚至會被人看不起,唯有在「援交」中才尋回自我,說到底內心卻是極其孤獨空虛(就連其中一段副題都說明是「孤獨的人」);至於聰則是年幼父母雙亡,加上外型肥胖,對自己毫無信心,愛情路上就連當「兵」的資格都沒有,只得與朋友在那「蝸居」中勉強生活。

 

 

劇本細膩地描述這兩位社會邊緣人的生活,自然而不造作的筆觸,讓其有如一部實況電影般。除了主角以外,電影亦就著種種社會議題作出側寫,在這類電影中竟充滿人文情懷,就如片中少女與父親的短訊,便成了這部悲情電影中最感人的一章。也許電影的調子過份灰暗,又真的一語道破了社會上一群被遺忘的人、苦苦掙扎求存的心態。那種無奈的空虛寂寞感不言而喻,無需刻意造作渲染,感情已經立體迫真了。劇本沒有俗套地要聰一下子說出殺人動機,但其實觀眾無需臧Sir於末段刻意追問,幾乎都猜得到兩位角色何以要這樣做。

當生存已悲得再沒希望,寂寞所籠罩的絕望來得多麼無情時,兩顆寂寞心靈走在一起,於最高潮一刻迎接死亡來臨,那個畫面竟是美得那麼詭異。我不能說死亡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,但翁子光卻拍出了那種近乎絕望的寂寞,反讓觀眾信服,死亡,似乎是最好的解決辦法。死亡還不是最絕望,死亡以後聰發現那個更絕望的真相,或許那個畫面將永遠留在觀眾腦海中。

 

 

故事以外,最令我驚喜的,卻是本片的製作水準。雖然翁子光兩部前作《明媚時光》及《微交少女》都是悲情到極點的故事,但今回所展現的悲情,卻不單單流於畫面上落力去營造一種充滿著壓抑的悲情,也善用了不同的電影語言去製造效果。電影幕後找來了張叔平、杜篤之、杜可風等等「猛人」去擔任製作團隊,畫面上冷峻的氣氛、陰暗的格調已讓人為之嘆息。敘事上分拆了幾個階段,透過倒敘與插敘,流麗地連結上幾個時空,慢慢去湊合一個複雜的故事,效果渾然天成,亦見導演於製作上的野心。雖然這種倒敘的手法仍有點改善空間(局部倒敘場面過份刻意),倒製造了很強烈的劇力。幾線支節故事連環緊扣,幾回蒙太奇手法更帶動了強烈迫力,絕對想像不到翁子光曾拍過兩回令人極失望的劣作。

 

 

我沒有機會看導演足本版(其實也沒興趣再多一次,畢竟調子真的太沉重,看一次就夠了),惟電影的美中不足之處,則是在於許多副線都沒有好好交代。例如梅與李逸朗所演的「恩客」之關係、聰與慕容之間的感情、梅與母親的關係,其實可以寫得深入一點,故事亦頗有發揮空間。可是,劇本卻只是輕輕帶過,更是沒頭沒尾,只能用作渲染兩角生活的空虛寂寞而已。

 

 


白只一幕獨白戲份成功令他的演出好評如潮,個人覺得,春夏把一名追夢少女從希望到絕望到墮落的過程演得入木三分,水準一樣無懈可擊
電影的盛名,白只的演出居功至偉,久仰他在本片的出色演技,果然名不虛傳。他的戲份不多,最深刻是一幕回憶肢解時的獨白,冷酷陰沉的語調、鎮定仔細地說出行兇過程,最後淚水禁不住掉下來。這場獨白用上了一段長鏡,白只演來完全緊扣觀眾心靈,即使肢解場面並非足本地血淋淋展現,單靠他的說話,那個畫面已完全深印在腦海中。至於他的拍檔春夏,演一個追夢破碎的少女,從一臉稚氣、對未來充滿希望,乃至隨後踏上援交之路,把對夢想的失落投放於性愛與毒品時,連眼神亦演得漸成黯淡無光。於片中,她的大膽戲份更勝《同班同學》三位演員,而末段那種絕望到盡頭的悲情、從死亡中求解脫的頹然,迫真得幾乎叫觀眾不忍直視。來年香港電影金像獎「最佳新演員」席位,預留兩席予他們,幾乎是肯定的事了。

此外,一眾資深演員也絕不失禮。郭富城再度演這類挑戰演技的悲情角色,似乎較其得獎的往作更討好,至於金燕玲演受害少女的母親,光是一場爭執戲與走廊的一場崩潰戲,來年「最佳女配角」一獎,似乎亦預留位置了。

 

 

翁子光兩部前作確叫觀眾失望,相信有不少人都會像我一樣,「中伏」兩回後已把他Blacklist了。沒想到,《踏血尋梅》的進步竟那麼大。故事製作更宏大、野心更具,拍來竟然一洗前作頹風,毫不造作賣弄,更是充滿劇力與戲味。本片不單斗膽去拍一個極大膽的題材,連帶敘事上巧妙地用盡各類電影語言,亦見導演的無比信心,而出來的效果,令電影看來連環緊扣,迫力十足。故事跳出了類型片的傳統框框,無需猜兇手是誰,也沒叫觀眾隨警方角度與兇徒鬥智鬥力,兇手是誰、死者是誰早就揭曉,背後「為何殺人」才是重點。兩位主角的故事雖然「悲到極點」,反倒能令觀眾自行領會得兇案的因由,是一回破格的嘗試。春夏與白只兩位新演員的精湛演出絕無過譽,全情投入的超大膽演出,悲叫觀眾不忍直視,來年「最佳新演員」,將有一番龍爭虎鬥了。
Rating:85/ 100

發表迴響